对“古代宫廷礼仪”的回答
关注问题
空君颜
2021-07-15
  清:


  登极大典

  宫中最重要的 典礼,莫过于登极大典,登极大典标志着旧 统治者的结束和新统治者接管权力的开始。

   清朝入关后,曾举行过十次大典,这十次大典中,有两次是特殊情况,一次是 顺治元年, 爱新觉罗·福临的登极,一次四嘉庆帝的登极。前者是因为前一年其父皇太极去世,福临曾在沈阳宫中即 皇帝位,入关 定鼎 燕京又举行了一次即位典礼, 仪式比较简略。后者是因为其父乾隆亲自传位,名为授受大典,仪式隆重而又充满欢庆气氛。其余八次,都是 在上一代皇帝新死,嗣皇帝于 丧期即位的。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帝在 太和殿登极,情况大体是这样的:

  雍正 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死于 圆明园内,当日将灵柩运回 紫禁城,安放 乾清宫内。嗣皇帝弘历守灵。九月初三日,登极大典的准备工作就绪后, 礼部尚书奏请即位。乾清宫正门要垂帘,表示丧事暂停。弘历到 保和殿 降舆,先到 中和殿升座,各级官员行礼。礼毕,官员各就位,礼部尚书再奏请即皇帝位。翊卫人等随弘历御太和殿。弘历升宝座即皇帝位,这时按一般典礼规定,由 中和韶乐 乐队演奏,但由于处在丧期,规定音乐设而不作,只 午门上 鸣钟鼓。

  乾隆帝即位后,阶下三鸣鞭,在鸣赞官的口令下, 群臣行 三跪九叩礼。典礼中, 百官行礼应奏 丹陛大乐,此时设而不作,群臣庆贺的 表文也进而不宣。

  最后要颁布 诏书,以表示皇帝是“真命天子”,仪式庄严而隆重。首先, 大学士再将诏书捧出,交礼部尚书捧诏书至阶下,交 礼部司官放在云盘(装饰有云纹的木托盘)内,由銮仪卫的人擎执黄盖共同 由中道出 太和门,再鸣鞭,乾隆帝还宫。文武百官分别由太和门两旁的昭德门、 贞度门随诏书出午门,将诏书放在龙亭内,抬至 天安门城楼上颁布。乾隆帝返 端凝殿,再换上 孝服。大学士等将“皇帝之宝”交回,贮于 大内。

  这是一次典型的登极大典,其余七次均大同小异。

   朝廷大典,初登极、授受大典外,还有亲政, 晚清的垂帘听政,上皇帝的尊号、 徽号,上 太皇太后、皇太后尊号、徽号等。


  祭祀大典

  祭祀,包括祭天、祭神、祭祖,是 宫廷中重要的 礼仪活动,其中包括:大祀、中祀、群祀的朝廷传统祭祀;满民族特有的祭祀 堂子和坤宁宫祭神;与汉族相似的祭祀祖活动,如祭 太庙、祭 奉先殿和祭陵等。

  由朝廷礼部主持的大祀、中祀、群祀近八十种,属 内务府主持的皇室祭祀有十来种,皇帝既是国家 的元首,又是皇室的主宰,无论哪一方面的祭祀,凡属重要的,皇帝均须亲自参加,祭祖活动必然更要躬亲,以展孝思。

  祭祀虽为 清宫的重要典制。却没有实质的内容,全靠繁文缛节来支撑。按照规定,不同的祭祀要供奉不同的 神位,用不同的 祭器、 玉帛、牲牢。大祀、中祀前,皇帝要 斋戒,斋戒期内,朝廷各 衙署要挂斋戒木牌;宫中乾清门也要挂 斋戒牌和安放斋戒铜人;皇帝要遵行“六禁止”;执事人等不准 茹荤、饮酒以及吐痰,犯者要受处分。

  祭天定在每年的 冬至日,意为“迎长日之至”,祭天前三日,皇帝先在宫中斋戒,经过一系列繁杂的准备后,与祭天前一日乘玉辇到 天坛斋宫斋戒一日。到祭日,皇帝诣 圜丘坛,在献 乐舞中 迎神、献玉帛、 进俎、读 祝文、三次献爵、 受福胙、 送神等繁缛的 祭礼。皇帝并要摔群臣行三跪九叩礼多次,祭天仪式才告结束。

   清代近八十种祭祀中,具有 满族 特色的,是堂子致祭和坤宁宫祭神。

  堂子祭是满民族在 关外对祭天 场所的 称呼,最初, 庶民百姓家都设有堂子,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下令民间禁设,堂子成为清王朝的专有的祭天之地。清入关后, 在长安 左门外建立堂子,它的建制与 历代传统 庙堂有明显不同,最主要的是拜天的圜殿为北向,院内还设有皇帝、 皇子以及 八旗 亲王、 贝勒、 贝子、公的73个神杆石座,祭前插上称为神杆的松木杆。祭祀时,皇帝、皇子等各就各人杆下行礼,为保持堂子祭的国俗特点, 康熙年间诏罢 汉官与祭。

  坤宁宫祭神是堂子致祭的补充,皇太极以堂子 祀典为最尊,遇不祭堂 子时,将所祭 诸神供奉祭祀于 寝宫坤宁宫, 清初按 清宁宫 旧制,将坤宁宫改建为内有三面连炕和两口锅灶、外有神杆的祭神之地。

  坤宁宫所祭之神 教派不一,如每天朝祭 释迦牟尼、 观音菩萨、关帝圣君;夕祭祀穆哩罕神、 画像神、 蒙古神等。重要的祭神活动, 帝后都会到场,每天的朝、夕祭则不参加。朝、夕祭要在坤宁宫神前杀两头生猪,并在坤宁宫内煮熟。祭祀时由司祝官(俗称萨满)击鼓唱歌,并有 三弦、 琵琶、拍板伴奏,祀典结束后,祭神的肉按规定分给 散秩大臣、 侍卫等食用。这些肉中是不 撒盐的,所以对 吃肉的大臣来说是苦不堪言,他们通常偷偷在袖子 中藏些盐趁别人不注意时撒在肉上。

  太庙是清帝祭祖的主要场所,皇太极在 盛京时已建立太庙。 四季之初要进庙祭祖。 先帝诞辰、忌日及清明、岁暮等,也都要去行祭礼。每月还要向 祖宗荐新。顺治帝入关后,沿用 明制,以前明的太庙为太庙。

  清帝 死后,和 历代帝王一样,都有规模巨大可 陵寝,以便 后嗣 四时致祭。所以陵寝也成为祭祖的另一重要场所。清 帝王陵寝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 即今东北辽宁的盛京三陵(福陵、昭陵、永陵)、河北遵化的 东陵和易县的西陵。


  巨典煌煌庆大婚

  皇帝的婚礼叫“大婚”,登基前已经成年娶妻的皇帝, 当上皇帝后,只举行册立 皇后大典,不补办婚礼。大婚的同时,用金册、金宝(证书和印鉴),册立皇后;册立皇后的同时,选一至四名 妃子。 明清皇帝大婚仪式基本相同。

  《 礼记?昏义》、《 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 纳吉,纳征, 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

  纳采,即送礼、 议婚,请媒人去探探口风、虚实。 明清时期,见面礼互相攀比,极其丰盛。

  问名,就是举行一个仪式,询问对方的姓名、出生日期,看看“命相”是否合适。

  纳吉,说白了,就是算一卦,即古人为结亲的事儿占卜吉凶;如果是“吉兆”,生辰八字儿又合适,就请媒人携带 礼品去订婚。

  纳征,就是送订婚礼品。古人云:“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见。”因此,纳征又叫作“纳币”。币,是古人用作订婚礼物的玉或帛类 丝织品。

  告期,就是把结婚的日期,通知对方。

  亲迎,那是对 平民百姓的要求。 皇上不亲临,而是选派“儿女双全”的代表去。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十六岁的载淳大婚。据 李慈铭的《 越缦堂日记》记述,当天凌晨三点多钟,载淳“御保和殿”,取“桂子桐孙”的吉利,任命礼部尚书吴桂、 右侍郎徐桐,为正、副迎亲 使者。七点多钟,“上御太和殿,受百官朝贺。”“全和人儿”敦亲王和 恭亲王的 福晋,奉旨率领八名 命妇,携带礼品,跟随迎亲使者,在 仪仗队簇拥下,“骑马出大清门”,去皇后家迎娶。 侍郎崇厚的福晋,为新娘子“开脸”,用丝线绞去脸上的汗毛;敦、恭二亲王福晋,为新娘子定妆,伺奉她上轿。迎亲队伍入大清门,到 交泰殿止。

  按照 满族风俗, 洞房南炕上设 帷幔,新娘子拜过天地后,在炕上盘着腿“坐帐一日”,叫作“坐福”。结婚前,新娘子得练“坐功”;上轿前一天,少喝水,少进食。晚上,南炕上摆 炕桌,放 酒壶、酒杯。 新郎新娘绕桌三圈儿,再喝交杯酒;外面有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起哄架秧子,往 屋里撒黑豆,“闹洞房”。

  清宫的婚礼,保留了某些满族风俗。坤宁宫 东暖阁, 四壁涂红,喜烛高烧。阁北,有喜床、宝座;南窗下有一铺 火炕,炕上置桌,放 酒具。新婚夫妇拜天地、寿星、灶王爷,在南炕上喝交杯酒。礼亲王福晋“下厨”,煮汤圆、子孙饺子(一碗小饺子中,还有一个包着几个小饺子的大饺子)。敦、恭二亲王的福晋,把煮熟的汤圆、子孙饺子,端到新婚夫妇面前。

  《 清宫词》有诗描述 同治皇帝载淳大婚盛况:“巨典煌煌庆大婚,金吾不禁放诸门;忽传纸价 高丽贵,一色花衣唱谢恩。”据称,当时,迎亲的队伍由午门一直排到皇后家门口, 宫灯数百对儿,“对马”数百匹,内监前行;皇后乘黄缎子盘金绣凤大礼舆,十六个人抬着。 京城百姓,只要是穿新 鲜花衣服的,都可以进入午门观礼,警卫不予阻拦。 清同治皇帝载淳结婚,决算下来,总共花了两千多万两白银;其中,皇宫中用于“结彩”的绸缎,达八十万疋,价值十万两白银。按乾隆年间的行情,一两白银可兑换八九百文大钱儿;七至十两 银子可买一亩耕地,二十七八文至三十四五文钱能买一升米。由此可见历代皇帝大婚的奢华了。


  等级森严、 礼节繁缛的用膳礼仪

  在森严的礼仪制度下, 饮宴进餐过程十分严格有序。就位进茶,音乐起奏,展揭宴幕,举爵进酒, 进馔赏赐等,都是在固定的 程式中进行的。分明的封建礼仪程序,显得十分繁琐。

  根据 文献记载,宫中 大宴 所用宴桌, 式样,桌面 摆设, 点心, 果盒,群膳、冷膳、热膳等数量,所用 餐具 形状名称,均有严格规制和 区别。皇帝用 金龙大宴桌,皇帝座位两边,分摆头桌,二桌,三桌等, 左尊右卑,皇后, 妃嫔或 王子,贝勒等,均按地位和身份依次入座。皇帝入座,出座,进汤膳,进酒膳,均有音乐伴奏;仪式十分隆重,庄严肃穆;礼节相当繁琐,处处体现君尊臣卑的“帝道”、“君道”与“官道”。

  在座次的安排上,皇帝的宝座 和宴桌高踞于 筵宴 大殿迤北正中,亲王、 阿哥、妃嫔、贵人、 蒙古王公、 额驸 台吉 等人,则依 品级分列于筵宴大殿之东西两边。乾隆朝时,大殿东边的是裕新王、众阿哥和蒙古 将军拉旺 多尔济,西边的是 庄亲王和众阿哥;舒妃、婉嫔、金贵人位于东宴桌,客妃、 诚嫔、林贵人座于西宴桌。

  宴桌上的餐具和 肴馔也因人而异, 满洲 贵族入关前就与 蒙古贵族有着 婚缘关系,皇太极的五个 后妃皆是蒙古人氏,而且同一个姓,均为蒙古 贵门之闺。因而在清代宫廷宴上,蒙古王公皆蒙一等饭菜之 优遇,额驸台吉等则受次等饭菜之待。一等饭菜由 御膳房制作,每桌有羊西尔占(肉糜)一碗,烧羊肉一碗,鹅一碗,奶子饭一碗,盘肉三盘,蒸食一盘,炉食一盘,螺蛳盒小菜二碟,羊肉丝汤一碗。次等饭菜由外 膳房制作,菜点 花样比一等饭菜略少,品种上的变化是:鹅一碗换成了奶子饭一碗,奶子饭则换成了狍子肉。
  人们常说:“旗人礼多”,这一点在清宫 宴中也可看出,赴宴众人向皇帝跪叩谢恩,是清宫宴礼节繁缛的突出一例。一待皇帝入座,漫无休止的跪叩即行开始。诸如皇帝赐茶,众人要跪叩;司仪授茶,众人要一叩;将茶饮毕,众人要跪叩;大臣至御前祝酒,要三跪九叩;其它如斟酒,回位,饮毕,乐舞 起上等等,皆要跪叩。 宴会完毕,众人要跪叩谢恩以待皇帝还宫。整个宴会,众人要跪三十三次,叩九十九回,可谓 抻筋练腰劳脖颈!


  唐:


  男子袍衫 唐朝是 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高度发展, 文化、 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 中国传统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唐朝 时期男子普通穿着的是 圆领袍衫,圆领袍衫一般为圆领、 右衽,领、袖及衣襟处都有拼接边缘。 文官的袍衫衣长至足裸, 武官袍衫衣长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袍衫穿着很广泛,上至 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礼仪宴会均可穿着。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 中国社会的女子一直深受 礼教的束缚,唐朝女子 服装的改革,主要得益于当时的 社会风尚改革。唐朝女子当时最时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 半臂,足登 凤头丝履,头代 花髻。褥裙服是衣长到 腰节的超短上衣与长裙连接的一种服装,所以又称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领口的变化是唐朝女子服装最大的改革和创新,除了有圆领、 方领、斜领、直领、鸡心 领外,还有袒领。最初多为宫廷宾妃、 歌舞伎者穿着,出现之后, 仕宦 贵妇 民间女子也纷纷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长并单独作为一件上衣的称为衫,一般多用质地轻软的 丝帛。上穿衫衣下配长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欢的 服饰,衣闪内可不穿内衣,仅以 轻纱蔽体,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在 晚唐时十分流行。唐朝女子对 下裳既裙的款式 造型、面料选择和 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唐朝流行的长裙腰节提得很高,上提高度可以掩胸,并在腋下绸带系扎,类似于 现代 西方女子 结婚礼服。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