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潮南、普宁、惠来、 陆丰、潮安的英歌在广泛的流传中形成不同的流派、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潮汕英歌舞有哪些种类?什么时候表演
【按照地区分类】
潮阳英歌
潮阳英歌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在延续中有一定变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为英歌舞,成为潮阳地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潮阳英歌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完整的表演程序,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
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的来源有多种传说,主要的有二种。其一是:300多年前,外江戏(汉剧)曾来普宁演出宋朝梁山泊好汉下山攻打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故事。其中有唱有舞,当时称为唱英歌。后逐渐将“唱”的部分册去而保留其棒舞部分。其二是: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地主、官僚豪绅残酷欺压农民,为反抗压迫,群众借唱英歌为名练习武艺。相传最早的是旱塘乡的一位农民,为反抗本乡的封建地主压迫,在其父亲的安排下,徒步到少林寺学习武艺。回来后,因慑于封建势力,不敢设馆传武,便把学到的武艺改编成英歌舞,传教于东、西南、北、中五个门头。久之,遂发展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英歌舞。
陆丰英歌
陆丰英歌舞” 是甲子镇、甲西镇、甲东镇 ,湖东镇,南塘镇,民间传统节目,历史悠久,据悉,英歌舞在潮汕地区已有500年的传承, 且形成了不同流派和风格。其中甲西濠头英歌舞,据传清代光绪年间,从福建引进,流传至今三百余年。
潮安英歌
潮安文里英歌舞的主要道具称为“英歌槌”,长度一般为1.2尺到2.0尺。英歌舞主要是搬演《水浒传》故事,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表演人数最多不超过108人。潮安文里英歌的内容,与潮汕其他地区的英歌大致相同,主要是表现梁山好汉化妆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其主要情节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
惠来英歌
惠来英歌舞,相传始于明朝中期,表演形式与陆丰同类活动相似,故称为“南下英歌”(南下,意即潮境之南)。惠来英歌舞多采用二拍一段连作,无论是在舞蹈、还是在行走的游演,都可在五个手指中旋转三百六十度,即“咚咚—锵、咚咚—锵”。是惠来英歌舞以独特的表演技艺,演绎着海洋博大澎湃的地区民众的性格。
甲子英歌舞
甲子英歌是汕尾陆丰市甲子镇流传的传统舞蹈。作为当地民间敬神活动,明初从福建传入陆丰甲子镇。明末,一些习武者将原来从福建传入的英歌舞,经过当地武术师的指点辅导和改进,形成有独特风格的甲子英歌舞。陆丰市在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龙舟会、中秋节的赏月会等场合,都要表演英歌舞。
泥沟英歌舞
泥沟英歌属于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英歌舞,源远流长,是潮汕大地的地方传统舞蹈之一。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劳动人民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英歌舞民俗舞蹈图片
【按照节奏的板式分类】
快板英歌
快板英歌舞蹈在舞蹈的过程中大多速度较快,而鼓点紧,并随着队伍的阵势开合而多变,在使用的舞蹈道具英歌槌,也偏短,而在快板英歌舞蹈中通常还会细分为三类,也就是对打套式以及普宁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板英歌节奏快,训练强度大,但虽然如此,快板英歌发展势头良好,兴盛不衰,成为潮汕英歌队中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一支文艺队伍,也成为了潮汕英歌舞快板文化的活的资料。
中板英歌
中板英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节奏上,是介于快板英歌和慢板英歌的中间,节奏较之慢板英歌略快,而锣鼓点与慢板英歌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鼓点中间,有停顿和拉长,后者则是连续敲点。中板英歌主要也流传于棉北、文光、城南一带,其特点是稳键中见潇洒,古朴中现圆活,在基本舞法上有打五棒、打七棒(英歌棒)构成一组动作的,也有打八棒、十棒、十一棒、十三棒构成一组动作
慢板英歌
慢板英歌的主要特点顾名思义就是节奏在三个分类中是最慢的,而所用舞棒的道具上比其他流派长,慢板英歌主要流传于棉北、文光、城南一带,基本舞法是三下槌或四下槌构成一组动作,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