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泉的历史
紫金泉是
镇江
历史文化名城的
见证之一。《镇江年鉴》记载:紫金泉位于
大市口
紫金山旁。泉井原有
元代书法家赵孟俯题书“天下第二泉”石刻(后佚)。现泉井存
明代
万历
年间丹徒知县庞时雍题书“紫金泉”三字,井栏上刻有元代“元至正十年岁次良寅仲春良
日里巷口正卿置”铭文。
有关紫金泉的记载,最早(资料所及)见于宋《嘉定镇江志》:紫金山,正当市心,四旁民居。旧来犹隐隐见山脚,今不复存。而其泉固在,即严氏家井,形制甚古。后人误指紫金山为金山,非也。严氏之居,今为章氏云。
元《至顺镇江志》记载:紫金泉,
在城中市心民居。《嘉定志》:紫金山,正当市心,四旁民居。旧来犹隐隐见山脚,今不复存。而其泉固在,即严氏家井,形制甚古。后人误指紫金山为金山,非也。严氏之居,今为章氏云。明《正德丹徒县志》记载:紫金泉,在城中即严氏
义井,也或以为
天下第二品。清《乾隆镇江府志》记载:紫金泉,在城中大市,嘉定志紫金山正当市心,四旁民居,
旧时犹隐隐见金脚,今不复存,而其泉固在。或云为天下第二泉,久侵于民居。明万历戊戌年知县庞时雍建坊立石,训道李天培有记究非真泉也。
清《光绪丹徒县志》记载:紫金泉,在城中
紫金山下。旧志:紫金山,正当市心,四旁民居,旧时犹隐隐见金脚,今不复存,而其泉固在。或云为天下第二泉,久侵于民居。明万历戊戌年知县庞时雍建坊立石,训道李天培有记究非真泉也。可见元《至顺镇江志》、明《正德丹徒县志》、清《乾隆镇江府志》和《光绪丹徒县志》也多引用
宋志之说,并未见有
赵孟頫题诗和题写井铭一说。按当时
志书
体例,赵孟頫如确曾为紫金泉做过
诗文或题写井铭,志书中当有记载,这在各本旧志书中屡见不鲜。1993年版《
镇江市志》也没有记载,1999年和2007年出版的《镇江
古今
建筑》、《
镇江文化丛书》中却有记载,不知典出何处。
传奇故事
紫金泉的故事
《
白蛇传》的优美
传说历史悠久,据说许仙被法海囚禁在
金山寺不得与白娘子相见,后来在小和尚的帮助下,沿着
白龙洞直奔杭州西湖,演绎了一场“断桥相会”。这一传说镇江人几乎家喻户晓,而大市口的紫金泉直通南海(佛教地名,即浙江的普陀山)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
早在唐以前,镇江大市口一带就已是市民的
活动中心,在其东北侧有座不太高的山头,名曰紫金山。紫金山脚下
有口井,名字就叫紫金泉。
清代
诗人唐庸有诗曰:“紫金山傍六街前,除却
中泠更有泉”。可见,紫金泉在
古代就曾有“天下第二泉”的美誉。
从前在紫金山旁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有一年,老和尚要
去南海朝拜观音菩萨,据说那里的菩萨最灵验。没有车船,老和尚手捧紫金钵就上路了,一路上吃尽了辛苦靠化缘辗转来到普陀山,终于实现“朝南海”的夙愿。
一天饭后,老和尚去
观音庙前的
小溪边洗饭钵,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一松,手中的紫金钵滚落
溪流之中。老和尚一阵惊慌,赶紧跳下去摸找,终因溪流湍急,钵子早不见踪影。这只细滑铮亮的紫金钵,是用紫铜制作而成,也不知道传递使用了多少代了,可谓是庙中的传家之宝啊!老和尚万分伤心和懊恼。返程途中,老和尚只得向人家讨了一只瓦钵,一路化缘归来。
回到庙中,老和尚取桶去紫金泉取水洗
一路尘埃。当她慢慢往上提水桶时,桶底竟然有一只饭钵,正是他在南海丢失的那只紫金钵。
紫金泉的故事为我
童年的幻想,增添了一抹神奇的
色彩。携着老祖母讲述的,我步入了
镇江市大市口小学,终于有了亲近紫金泉的机会。
记忆中的紫金泉坐落于前后两进教室的
天井中,有四四方方的井台,“紫金泉”三个大字的
泉名碑嵌在墙基部,墙缝中生长着绿色的
凤尾草。
井圈半埋在井台下,井壁用青砖砌成,上面被覆盖着稀稀拉拉的
青苔,
泉水清冽好似一面明净的圆镜。
井中常有红色的
鲤鱼若隐若现,老人们说,那些鱼是被放生的“神童”,难怪同学们每每在提水时总刻意想捞着它,可谁也没碰上好运,那些鱼像小精灵似地和同学们逗玩一阵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那时学校没有
自来水,紫金泉成了全校师生
用水的唯一来源。体育课后,渴了,掬上几口泉水,只觉得甜丝丝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意味犹然。
紫金泉的历史
2021-07-15
1
323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