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

2021-07-15
1
819
中国传统文化课的论文 题目如题 字数 2000字左右 谢谢了
提交答案
1个回答
首迷君
2021-07-15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重要 特征,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 宗教 特质。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宗教特质的界定

  中国 传统文化的宗教特质是针对 西方文化的 科学特质而言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大的 类型上可以分为 鬼神文化、 宗教文化和正统文化等 思潮。鬼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 鬼神崇拜为 主题的 文化思潮,包括 神话、 仙话、 鬼话、怪话和 方术五个大类,分别从五个 方面展示了中国传统俗文化的五大主题,宗教文化是以 宗教信仰和超现实的崇拜为主的文化思潮,在 我国主要以 佛教, 道教和后起的 伊斯兰教为 代表,正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是以经史为代表的文化思潮,具体的有 儒学, 道家和其它的一些 学派。各种文化思潮 之间不是相互隔绝,而是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宗教文化与鬼神文化的 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 组织化的超自然 信仰,后者则是一种分散的,无组织文化现象,属于俗文化的 范畴。宗教文化介于鬼神文化和正统文化之间。正统文化对于鬼神文化和宗教文化往往采取排斥、甚至是抑制的 态度,但有时也任其存在,并对它产生影响。鬼神文化爱正统文化影响,常常把正统文化的 伦理 纲常搬进自己的 文化体系中。同样,正统文化也在相互影响中吸收了鬼神文化的一些 特点和 素质,形成了某些同构的 文化现象。我们正是从正统文化的宗教化 倾向来研究传统文化的宗教特质的。 (这里所说的宗教特质不等于宗教文化,面是指传统文化在其 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类似宗教的那些特征。)

  信仰的盲目性。信仰是 人类 掌握世界单独而永恒的 方式,它和怀疑构成了整个人类精神状态的两个侧面。信仰所掌握 的世界是一个立足于 现实的未采世界或终极世界,它 是人类对自己未来的一种肯定性持有,是统摄整个精神状态 和人的 行为实践的 精神力量。信仰存在于人类认识的整个过程。但是,东西方文化在信仰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尽管在 西方历史上也曾有过 信仰主义,一种以 基督教教父 德尔图良为代表的,以信仰代替 理智的 学说。但从其 本质上来讲, 西方的认识还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认识原则,奠定了西方认识中信仰发展的 趋势。与此相反,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从整体上看是盲 目的,儒家的“天命不可知”,道家的“无名之道”,都体现了这种盲目性,信仰和宗教是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宗教是以盲目信仰为 基础的,盲目信仰则必然会导致宗教。

   情感的自卑性。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卑性特征是指人对自己在 宇宙中的 地位,作用及能力的自我贬低的 趋向。主要体现在它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上。“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 命题,是和宇宙发生论、人生 起源论相联系的。 周人从崇拜 上帝神和 祖先神出发,强调天人合一,把人事归合 于天。龙子提出的“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把人看成是和天同等重要的伺时,提出了“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的疑问, 把天看成是人不能知其放的 神秘者,把人看成是 在天面前无能为力的,最终导致了 庄子哲学的 宿命论的产生。 孔子 一方面把天看成是 自然万物产生,运行的 规律,另一方面又把天看成是有 意志、有目的的 人格神,能主宰人事的生死寿夭、富贵贫贱,吉凶祸福。到了《淮南子》那里,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来源于天的思想,巩固了 传统的 天命论思想。尽管后来的王充,仲长统、 柳宗元和王安石都劝天命论进行丁猛烈的批判,但是天命论的思想始终没有在传统文化中消除,张载的“不可谓无天意”,二程的“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现”、朱熹的“仁人事亲如事天”等天命论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理想的彼岸性。 彼岸性是宗教 思维的重要特征,即将 人们理想的目标放在远离现实的地方。宗教的彼岸性一方面可以使宗教更加神秘化,增强宗教的欺骗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护宗教的 利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理想世界也具有这种彼岸性的特征,孔子一生极力追求的以 周礼为原则的 周朝社会制度,《老子》描述的“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 祸乱、脱离了现实的桃源仙境,中国传统文化的彼岸性有两个 导向,一是导向过去所谓的现想世界,一是导向未来的虚渺世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力图脱离现实的生活条件和现实的 社会,放弃现实的斗争,把实现理想的希望寄托在超越了现实 之外的某一地方。

  思维的整体性。中国传统文化 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认识列所认识的 事物 和事件的统一和相互关系,即认识 到世界上所有观察的经验只是基本的 统一体的表现而已。所以每一事物都被看成是宇宙整体中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同一终极实在的表现。中四的传统文化总是涉及这个最终的、不可分割的实在。它表现在所有的事物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它的部分。道家文化中的“道”、宋明理学的“理”就是这种终极的统一体,从《 周易》开始的阴阳对立学说到《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再到张载的“一物两体”,都坚持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事物的这种相互联系和终松统一和佛教中的“真如”很相象。中国佛教界常以“真如”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原,把他看成是统摄世界万物的枞本。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在 整体观上和宗教关于宇宙认识的思想是紧密相联的。

  认识的 神秘性。 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有互补的两方面。 中国人讲究实际,具有高度的社会意识,所有的 哲学流派(包括 宗教哲学)都以各种方式关心 社会生活, 人际关系、 道德价值、政治问题。但是,与此 同时,它还具有 中国文化的 神秘主义 特色。它要求最高的 哲学目标是超越 现实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是高层次的 意识。在这个 层次上,中国人的 圣贤达到了和宇宙的神秘统一。 古代 哲学家们相信有一个终极的实在统一着我们的生活,孔子的“天”、理学家的“理”、老子的“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包含着终极的、无法定义的实在。而且这实在是不断变化的。中国哲学坚信这种超 现实性和流动性,使得传统的认识论的 认识对象表现出“无常”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神秘性。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这种统一性认识是非实在性的。如宋明理学把理看成是天的属性,或把它看成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东西。使这种统一性具有了神秘的 色彩。由认识对象的神秘性带来了认识方法的神秘性。在认识的目的和认识的能力之间的 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承认 理性思维的 局限性和相对性,认为认识永远无法理解道。因而大都主张采取直觉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由于直觉的 思维方式具有非逻辑性和飞跃性,因而使 直觉思维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甚至被看成是“神的启示’。这种直觉思维和佛教的“顿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宗教特质的 根源

  和任何其它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始也面临着多种选择.宗教和科学都曾经是文化发展的萌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选择科学特质的道路发展而选择了宗教特质的发展方向呢?这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 形态本身的特点入手来进行考察。

  1、 原始神话思维及超越

  传统文化源于原始神话。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也应从认识中国古代神话入手。 王孝廉在论古代神话时指出: “ 远古时代的神话在后来 时代和后代人的心中呈现着一种‘永久的魅力’。透过神话,可以知道 我们的祖先对于如何地生活在他们的梦与真实之间,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对于周围的 自然界和 人文界的各种 奇异现象,是如何地用超自然性的感灵的意志活动(所谓神)去加以解释和说明……经过神话,人类逐渐步向了人写的历史之中,神话是 民族远古的梦和文化的根,而这个梦是在古代的现实环境中的真实上建立起来的。”(《永恒的巨流》)古代神话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昙花一现,作为人类 精神童年的神话,随着后来 的宗教 观念,社会意识、 文化环境的改变以及和异民族的接触而不断变化。神话流动变化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告别童年而逐渐成才的 历程,正因为神话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环境之中以不同的 面貌出现,所以才是具有永久魅力的东西。历史上可以有许多的原因促使神话产生流动并且发生变化。神话的消解、纯化、变形与 异质化等现象,使得古代的神话一部分流入了古代 政治社会的组织与 道德意识(《书经》、《 论语》),一部分流入新起的宗教哲学里(如《老子》《 庄子》《淮南子》),一部分流入 文学中,一部分流入 实用主义哲学中,一部分流入历史中。

  神话是古代人们口头创作、流传的一种思想 形式,神话的思维系统是 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通过 神的意志和活动来满足现实人们的意志和活动,这是中四神话的共同点。但是,从 价值上来看,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乙 西方神话的 价值取向是人,即神话中的神大都是人的再现,人的各种 欲望 在神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而 中国神话的价值取向是对 人性的否定,因而多数的神话是属于 悲剧性的。常娥奔月,石翠射日,大禹治水等,都表现了这种悲剧性的特征。 在中国神话里现实 中人的各种自然欲望不仅得不到实现,反而得到了强化,因而表明了中国 传统思维的 封闭性和文学的悲剧性 情节。弱化人性以及抿灭人的自然愿望,导致了传统思维的内向性和追求目标的彼岸性。孕育着中国传统文化宗教特质的发展趋势。

  2、社会政治思想的特征压抑了人的自由发展,为传统文化宗教特质的形成积累了强大的 内驱力

   原始思维的超越在一定的自我发展趋向的基础上必须借助一定的 外部推动才能实现。 儒家文化的伦理性便成为重要的促进因素。

  儒家的 道德文化强化为人性向 神性的过渡。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文化的 主体话题。在这对关系中,以何端为重点形成了东西文化的区别。西方文化侧重人,以人性为 出发点,因而出现重个人,轻社会的思想特征。 个人主义, 无政府主义, 个性解放等就是这一特征的反映。 东方的中国文化侧重 于社会的选择,因而有了“重社会,轻个人·的思想趋向。“仁”是儒文化的按心, “仁”的宇意为二人,即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其 含义极其丰富。孔子的 仁学思想包含有“恭,信、敏,惠、智、通、忠,恕、孝、弟”等具体内容。这些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道德规范。其中心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语言、雍也》),以“立人”和“达人”作为自己“立”、“达”的前提。“克己复礼”是调整这种关系的唯一途径。儒家文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董仲舒“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把选择的法码放在 社会性的一边。

  老子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寡欲’。以老于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在物质生活的价值选择上,出现了与其基本思想不相符合的情况。从其“顺物自然”的理论出发,应该得出的是“顺乎人性”的结论。但是道家文化却提出了“知足’,“寡欲’的结论。这里暂且不论这种思想的出现是否合理。仅就这个结论的价值取向来看,是对人性的否定,起码是限制人性的发展.从这一点看,道家文化的 看法与儒家是一致的,对历史的影响也是一致的。抹杀了人的自然属性和正常的生理需求, 使人 的欲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固而促使其 向未来寻求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东西。

  3、宗教文化的介入,使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宗教特质的萌芽构成了现实的文化特征

  宗教文化之所以能够产生渗透到几千年的 文化传统中去,是由于它符合来自人们 心灵深处的 本能和欲望……人有着种种合情而未必合理的 本能欲望,人要生存,而且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还要生存的更好, 肉体生存之外 还有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欲望在社会范围内受着种种压抑,但都可以在宗教领域里得到“升华”、 “宣泄”或者虚假的满足。在宗教里面,佛教好象一座桥,把人们从无法 满足欲望的 现实世界引向可以满足各种欲望的未来彼岸,只是在这座桥上人们必须更加严格地抿灭自己的人性,才能换取 进入未来 宗教世界的门票,和佛教相反,道教本身就是“幸福彼岸”。很少有什么宗教比道教更露骨地迎合“人欲”了。为了迎合人的 生存欲望,道教形成了养生健身术、“房中御女术”,这真是典型的“彼岸现实”。这些正是宗教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外来宗教文化的辉煌发展使传统文化的宗教特质更加浓厚。接受 学理论揭示, 外来文化的传入,要为 本土文化接受,必须克服一些 障碍。首先在本土文化中必须有某种 需求的愿望和接受的共同性,必须经过本土文化的过滤。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外来文化也发生着自己特定的影响,改变着本土文化。 两汉时期 西部 佛教文化的传入,影响着中国 魏晋时期 玄学的形成, 隋唐佛教的盛行,影响了中国传统的道教及宋明理学的形成。这样一来,就使原来就已经具有的宗教特质更加浓厚,更加巩固,积淀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成为本土文化的一今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战乱连绵,每一次战乱在破坏了社会的 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 精神财富。和 世俗社会相比,宗教组织由于其远离社会的特点,使大量文化传统得到了保留,发展了悟性思维。宗教组织有“知识密集”的特点,广博的知识是成为合格宗教徒的重要前提,读书、念经,是 宗教活动约主要方式。佛教的理沦、 教义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组织在保留宗教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正统文化。同时宗教 寺院是世俗 文人的 避难所。 知识阶层在失意和社会动乱中,常常避入寺院。在与宗教徒的交往中,由于宗教主张的清静、无为、恬淡、空寂受到 士大夫的喜爱,使得文化 阶层深受宗教理论的影响。如柳宗元贬永州后,产生了企图超尘拔俗的 消极情绪,得以与“浮图游”,使其思想深深打上了佛教的 烙印。

  宗教组织还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宗教组织为了自身的需要,也很注意傲理论的通俗化的工作,使其理论很容易为群众接受,因此严重地影响了正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宗教特质的扬弃

  传统与现实的结合构造未来。现实是历史的继续,传统文化的特质深深影响着现实文化,相继出现的 气功热、相书热和普遍存在的跟着感觉走的心态,反映了这种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现实社会中,宗软和科学之间出现—种情况,从理论上讲,科学的发展会促进宗教的消亡。但有时会出现 科学发展同时伴随宗教特质发展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了传统特质的影响。另一方面则要求必须反思 科学思维本身的局限性。

  1、研究传统文化中宗教特质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培养科学思维方式过程中的思想障碍。科学思维活动是科学活动的前提。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列思维活动的 性质和方向性。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除去坚持科学的认识活动之外,还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中思维方式的批判和继承,事实证阳。传统思维方法中的盲目性、神秘性和彼岸性,从整体上违反了科学认识论的要求。和科学的 思维方法背道而驰。因而都对人们的正确思维产生消极影响。理智、现实是科学思维的前提,也是经过长期的认识实践形成的正确要求。现实的原则是科学思维的前提,只有把认识的方向放在实际的事物之中。才能把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而在认识过程中,理智是取得真理的关键因素。因为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只有高度的理智才能使人们分辨真假,把握本质。盲目和超现实的思维原则都无益于科学认识的发展。因此抛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阻碍科学认识发展的 传统观念,对科学认识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研究传统文化的宗教特质有助子人们对 现代科学 成果的理解和认识。物质的基本统一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而且也是 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在原于层次上是明显的,并且越来越深入到物质的内部而进入到亚原子粒子的领域。当人们研究亚原子 物理学的各种模型时,会一再体会到和 东方神秘主义相象的某种顿悟。量于力学是用概率的语言来叙述所观察的事物的系统的。这就意味着人们无法准确的预言一个亚原子粒子会 在哪里出现,或一个过程会在哪里发生,我们所预言的只是一种机会,亚原子并不是确实存在于某一点,而是显示出一种“存在的倾向”。我们知道,动态的性质是 东方哲学的基本 特性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不可分割的网络?这种网络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在量子力学中:现代物理学关于物质动态方面表现为亚原子粒子的波动性。对待这种情况,传统文化中关于认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能够为波动性理论的解释提供帮助。

  在认识过程中,原子物理学中的科学家无法扮演独立的客观观察者,而是被卷入到他们所观察的事物之中,从而影响到被观察的事物的性质。这种情况在中国传统的认识论中就有类似的论述。 中国古代关于认识无法通过观察来得到( 魏晋玄学和 禅宗理论),而只能通过自己的完全参与来体验。对认识的结果只能通过“悟”的方法来获得,并且只能通过“悟”的途径来传递。认识是一种“超意识”的状态中达到的,这时的个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观察者,而是完全深入到没有羌 别的世界之中。这种理论对理解现代物理学的认识无疑是有启示的。

  3,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宗教特质,还有助于思维科学领域研究的突破。在现实的认识中,人们较注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认识过程中 客观存在的 知性思维的研究,或是把知性思维看成是 感性思维的一个阶段。事实上,知性思维是和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相并列的思维阶段,是感性思维的深化和理性思维的 起点。在 德国古典哲学中。知性认识被看成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是对事物的感觉素材的组织,形成有条理的普遍经验,即事物的现象。 黑格尔指出,知性是抽象的、 形而上学的思维, 理性则是具体的,辩证的思维,是认识的高级 阶级。应该指出的是,尽管知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但是由于它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注重对它的研究。一是知性认识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 桥梁。只有在整体把握了现象,才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各种感觉到本质,必须经过知性这一中间环节。二是知性认识是人们认识思维自身的重要途径。人的认识在实践的蔫础上还必须借助一定的经验形式才能够完成。 康德把它称为“先天的形式”,有包括 因果性在内的十二个范畴。当我们除去这种形式的神秘外衣,就会发现:知觉在认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 意义。知觉的经验来源于 社会实践,是实践经验在人们思维中的积淀。这种积淀有别于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有意识的,而知性思维往往会表现为无意识,以直觉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研究直觉认识可以促进研究知性认识,而直觉思维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在宗教文化中,直觉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中国文化中思维直觉性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把握思维的发展过程的阶段、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认识思维本身,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曾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
相关问题
给祖先上坟有什么禁忌吗
有的。首先,上坟时忌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清明节在扫墓的时候,不宜穿得过于显现,因为扫墓本来就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着装尽量淡雅一-些, 大红大紫的颜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的意味,所以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当然,清明节除了扫墓以外的时间,比如和亲人一起踏青什么的,衣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讲究,主要是看具体的场合吧。 另外,忌嬉笑打闹除了衣着上的讲究,言行举止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在扫墓的时候嬉笑打闹,或者做一些不严谨的举止,因为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会惊扰了先人,也是对先人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扫墓的时候,尽量要恭敬和严谨些,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 最后一点就是要注意上坟时的贡品。一般上坟都会带贡品吧,这些贡品是用来祭献祖先的,在没有给先人祭献之前的,人是不能先食用的。而是等_上供之后,大家回到家,再一起分享。如若不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不尊重。没有先人,就没有后人,没有先人辛苦的付出,也就没有后人幸福的现在。所以我们对于先人的尊重,也是需要在清明节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沈姓的祖先是谁?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在十四位,目前来说,其人口是有600万人左右,排列第37位。 其源流很多,但是说的最多的一个源流,大概是出自于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目前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周氏有哪些字辈?
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之一了。周姓最初是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而到今天,周姓主要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 周氏的字辈: 1、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2、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3、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4、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你还知道周氏有哪些字辈吗?
每年12月10日出生是什么星座?有哪些名人
想问一下每年12月10日出生的人是属于什么星座?在历史上有哪些人是这个星座的啊大概?
出生于12月10日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在198年前的今天,1815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十),计算机科学先驱爱达·勒芙蕾丝出生。奥古斯塔·爱达·金,勒芙蕾丝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奥古斯塔·爱达·拜伦(Augusta Ada Byron),通称爱达·勒芙蕾丝(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最著名的事迹为翻译意大利人查尔斯·巴贝奇早期的程式设计书《分析机概论》(analytical engine),爱达对翻译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笔记,被认为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你还知道哪些12月10日出生的名人?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