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一、
洛姓来源:
1、源于
地名,出自
古代
雒水流域,属于以
居邑
名称为氏。
古雒水,即洛河,发源于古
广汉郡洛县漳山(今陕西省雒南县华山东麓)。
“洛”在古代本写作“雒”,在古籍中所称的雒神,就是
洛水女神洛嫔,
传说在雒水之滨(雒浦),是雒神经常出没之地。另外还有一条北洛河,发源
于今陕西省定边县,东南向流经志丹县、洛川市、蒲城县
等地。
古代居于雒水两岸的
住民,以地名为
姓氏,称雒氏,
后省笔简化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2、源于妘姓,出自
春秋时期赤狄族皋落氏
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在古代夏、商、
周族的周围四方,开始出现了很多
民族群体。南方和西南方有
三苗、庸、蜀、鬃、微、卢、彭、濮、
荆蛮、吴、越、巴、
夜郎、滇、邛都、隽、昆明、徙、筰都、
冉駹、白马;东方有东夷、号称“九夷”,包含吐夷、
于夷、
方夷、
黄夷、
白夷、
赤夷、
玄夷、
风夷、阳夷;东北方有
东胡、、貊、肃慎;西北和北方有氏、羌、发羌、唐旄,叿方、土方、
鬼方、戎、狄等等。
戎、狄的族
种群类很多,有
赤狄、东山皋落氏、
潞氏、留吁、驿辰、
白狄、骊戎、
甲氏、肥、鼓、
鲜虞、杨拒、泉皋、
伊洛之戎、绵诸、绲戎、狄之戎、
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林胡、楼烦、
匈奴等等。
春秋时期,赤狄族中有东山皋落
氏族,属于潞氏部落,为赤狄的强部之一,是
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妘姓
后裔,在
史籍《志氏姓》中记述了这一支为妘姓封
于路的后裔。
潞氏部落最后一个执政者名叫“鄷舒”,在史籍《世本·姓氏篇》中记载:“潞,为周文王第十七子鄷侯之后,氏
于国,潞有鄷舒,出于姬姓。”
妘姓,为
祝融
八姓之一;姬姓,为周
王族姓,赤狄中显然有祝融集团及姬姓王族支庶的
苗裔。
赤狄的东山皋落氏在被
晋国吞并后,其
族人
省笔简改为洛氏,逐渐融合到晋国民众之中。
3、源于姜姓,出自
五胡十六国时期
鲜卑族
慕容部的
分支
吐谷浑部破洛那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破洛那氏部落族人后来在
南北朝的
北魏时期,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全民汉化政策推动下,汉化改为洛氏。
4、源于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拓拔部的分支
柔然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公元四世纪末至公元
六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
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
蒙古高原广大地区的
游牧民族,主要是柔然和
敕勒。当时,正是
中国历史上处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
柔然中的乌洛侯氏、乌洛兰氏,在北魏
政权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之后,亦改
汉字
单姓有乌氏、洛氏、侯氏、兰氏者。
二、洛姓
郡望堂号
1.
郡望:
太原府:亦称
太原郡。
战国时期秦国庄
襄王四年乙卯(
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
晋阳(今
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
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
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
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
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
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
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
三国时期
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
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
吐蕃(今新疆)。
五代时期的
西夏为设
西凉府。
元朝时期亦为
西凉州。
明朝时期置为
凉州卫。
清朝雍正时期改置
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瓜 州:原安西县,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西部浩瀚的戈壁滩上,东邻玉门,西连敦煌,南望祁连,北枕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安西,是取“国家统一,西方安定”之意,古称瓜州。夏、商、
周时为羌戎地,秦时
大月氏居之。汉初被匈奴所占,
汉武帝置
河西四郡时,为
敦煌郡三县地:冥安、渊泉、广至。两晋沿袭
汉制,隋置
长乐郡,
唐朝
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称瓜州,宋、元两朝相沿,明朝时期设赤金
蒙古卫。清朝时期
康熙大帝在安西
布隆吉大败葛尔丹部属三千
余人,始称安西,取义为“安定西域”,寄托了平定西域之乱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设置
安西直隶厅,后改为
安西府、
安西直隶州,至
中华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安西直隶州改为安西县,隶属酒泉地区管辖。2007年丁亥经国务院批准,将甘肃省酒泉市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让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安西县重新恢复汉唐时期的
地域名称。
2.
堂号:
资料有待补充。
三、洛姓历史名人
洛 宣:
明代人,官至贵州
都指挥使。正统年间参与征讨麓川,攻鬼哭山,力战而亡。
洛 忠:明代人,幼时丧父,对
母亲极孝顺,才智出众,勇力过人,官至清浪
参将,保全安南一带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洛下闳:字
长公,
西汉阆中(四川省)人。民间天文学家,他制做了一个圆球
形状的浑天仪(又称圆仪),用来演示天象。洛下闳的浑天仪尽管还很简单,但它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浑天仪。据说,浑天仪刚做好那会儿,
许多人都不相信它能有什么用处,然而,当洛下闳把浑天仪放在地下室里演示的时候,人们都惊奇地发现,这浑天仪上标示的
星宿,跟实际天象相吻合。于是,洛下闳名声大振,浑天仪也广为人知。洛下闳的浑天仪,还比西方天文学家太谷氏的同样发明要早三百年。
太初元年(公元前l04年),洛下闳与唐都、
司马迁、鲜于妄人等共订《
太初历》,对
历法进行改革。洛下闳的成绩是阐明“浑天说”,将“四分法”的《颛顼历》改造为《太初历》的“八十一分法”。一年分四季,二十四节气,
正月初一为始,腊月三十为终。这种纪年方法最早始于西汉《太初历》,从此,中国人才得享“只看日历不看天”不误农时五谷丰登的便宜。修订这部历法的就是洛下闳。洛下闳出生在阆中,他弃绝荣华,耗尽一生研究天象。在洛下闳之后,阆中又相继诞生了一系列著名的天文学家,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另有传说中的“洛姓三绝”:美绝洛沙罗、武绝洛修明、医绝洛孝泉。
四、洛姓
宗祠通用联
忠诚战死,孝友留旌:
上联说明朝时期的
洛宣,明朝正统年间参与征讨麓川,攻鬼哭山,力战而亡。下联说明朝时期的
洛忠,幼时丧父,对母亲极孝顺,才智出众,勇力过人,官至清浪参将,保全安南一带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太初著历;孝友留旌:
上联典指
汉朝时期的洛下闳,改颛顼历,作《太初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洛忠,因孝友闻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五、洛姓
典故趣闻
洛神的传说
在洛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为黄河一大支流)两岸,流传着一个脍灸
人口的洛河女神
宓妃(又称
洛妃、洛嫔)的故事。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
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
岸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
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
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
这天,大伙儿劳动之余,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不巧,这悠扬的
琴声被黄河里的河伯听到,这个
浪荡公子便潜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轩然大波,吞没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
水府深宫,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这时,后羿来到了宓妃的身边。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个
天帝的
儿子,便与
妻子一同贬到人间,后羿妻子嫦娥偷吃
仙药,一人返回天宫,便只剩后羿独自留在人间。
后羿听说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气愤,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回到有洛氏中间,并与宓妃产生了爱情。那河伯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听说了后羿宓妃之间的恋情,更是恼羞成怒。他化作一条白龙潜入洛河,吞噬了许多田地、
村庄和牲畜,后羿
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仓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对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早就知道了所发生的一切,并不向着河伯说话,河伯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与宓妃的事了。
从此,后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来,为表彰他们,天帝还封后羿为
宗布神,宓妃为洛神。洛河两岸的人于是在老城东关兴建了座宏伟的“洛神庙”。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有没有"洛"这个姓氏?
2021-07-15
1
482
想问一下,有没有"洛"这个姓氏?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