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兵制,凡
千总、把总、
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亦作“讯地”。据清同治《星子县志》记载:江西星子县之
长岭镇、青山镇、渚溪镇皆有营汛。清代湖南
益阳县34个市镇中,“有汛”者多达11个。汛地又分旱汛、
塘汛,均有塘房烟墩(又称塘汛墩铺),后改为营制。
又据清同治《谷城县志》称:“右哨头司把总驻扎
张家集,新建
衙署分属
县治东北。陆路龚家河、张家集,旱塘计二处,带兵五名,游巡盘奸,缉匪差防。每月带兵二名,至
交界处
侯家营,与均光
营弁目兑旗会巡。”张家集旱塘兵后增至20名,内有
弓箭
战兵6名,
守兵4名,
鸟枪守兵10名。
石花街则驻有
左哨
二司把总,旱塘兵15名。另据清光绪《
南昌县志》,该县有水塘汛12处,9处在市镇;旱塘汛3处,1处在市镇。士兵多则5名,如市汊塘、荏港塘;少则3名,如谢埠塘、柘林塘。
可见,塘汛
驻兵为的是“游巡盘奸,缉匪差防”,即治安。至于水塘汛和旱塘汛则分别管辖地的水上和陆地的治安。
现在松溉人称的“老官庙”,就是明、清的
古县
衙门所在地。据《永川县志》载:“明朝万历二十一年(
公元
1593年)徐先登任永川
知县,将
县衙迁松溉。”“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
1661年)清政府委任的永川知县赵国显到任,因
战乱,
县城被毁,居民无几,县衙仍驻松溉。”。再说过去
松溉镇记载有26条
街巷,居住人口达一万三千
多人。设立塘汛也就不稀奇了。
我想知道清光绪年间设的水塘汛和旱塘汛是做什么的?
2021-07-15

1

889
因为看到家这边一个古镇(在长江边)的介绍,说光绪年间曾在此设立水塘汛,请问这个DD是具体干嘛的呢?

请输入正文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