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源自五支 炎帝后裔居多
丁氏,一直是一个阵容庞大的家族, 过去的两三千年来,参加这个
大家族的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根据历来
学者的考证,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
武王伐纣
之时。《
姓氏考略》上所记载的:“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明白指出了当时就已经有以丁为姓的
诸侯。不过,
古籍中对于这位丁侯的来龙去脉,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的具有悠久历史,却一直无从探知最原始的丁氏的
家世
源流。
第二支丁氏,就有详实的源流可考了。依照《姓纂》和《
万姓统谱》、《通志
氏族略》等书的记载,他们是
姜太公的后裔,发源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其家族
渊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
上古的
炎帝神农氏,是最为
道地、最为光彩的
黄炎
子孙。
三书都是这样认为的:“齐太公生-??7???1?9.0?6.0?及??1?9.0?,支孙以谥为姓”。这一支丁氏,实际上也是
后世丁氏之族的中坚份子。汉代以后,虽然陆续有三批人马投入这个大家族的阵容,但千百年来的丁姓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这一支,算起来都是源自姜太公的炎帝后裔。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位于
江南的
东吴,开始出现了第三支丁氏,那便是
孙权之孙的被
改姓为丁。这一段渊源,明载于《江表传》,是这样说的:“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换言之,后世的丁姓人之中,也有一部份是周文王的
姬姓后裔,因为
孙氏正是传自周文王的第八子
康叔。
此后,丁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先后加入了两支新的生力军:一支改自于氏,一支则由来华定居的
西域人所改。关于这两支丁氏的加入,都是有具体的
证据可为依凭的,包括《
枫窗小牍》所记载的:“宋有无赖子
于庆欲依
丁谓,一老
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以及明载于《
杨士奇
东里文集》的:“丁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
中原,因以为姓。”
由此看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处地方的丁氏之族,至少是有五个系统的。第一支是丁侯之后,第二支是丁-??7???1?9.0?6.0?及??1?9.0?之后,第三支出自孙匡,第四支出于庆之后,第五支则为西域人的改姓。丁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
姓氏。
从丁氏组织庞大和复杂的情形,还可以提示
世人这样
一个观念,那就是同姓的男女,不一定就绝对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人,也不一定就必然适宜彼此联姻。这一点,《
中华姓府》指出:“礼,同姓不婚,莫不知之,而同姓可婚,异姓或不可婚,则知者少矣。以丁姓而言,于及西域人所改者,同可婚也;以孙姓而言,孙改之丁,孙丁虽异,则不可婚。是结婚者,宜究祖姓之源,免铸错误。”
如此说来,年轻男女在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时,还真得先行了解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免得
无意之间铸成错误,而贻患后代子孙呢!
丁氏自从在汉、晋之际大放异彩之后,这一份光辉,就此千百年传留了下来,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辈出,而于
清代登峰造极。
清代的丁氏,出过
传名
千古的国家栋梁之才,更出过功在
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
丁宝桢、
丁日昌、
丁敬、
丁申、
丁丙、
丁取忠,无一不是满缀着晶莹光华的名字。
丁日昌,在
光绪年间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
江苏巡抚的方面大臣,以所历皆有名绩而著称,而且,曾经辅佐
曾国藩,仿造
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献力不少。
丁氏家谱
2021-07-15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629/0aa651f4-6add-4dc5-b977-143518a405c4.png)
1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701/873d1752-7f4e-4f86-937e-706dfb206ec4.png)
1011
我祖丁文兴,大约在清朝顺治年间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金利司大罡村来到广西。想知道:1、现在的地名是什么?2、有《丁氏家谱》的,麻烦查一下谁家在清朝年间有丁文兴的名字?谢谢!
![](https://imgs0.zupu.cn/ask/2021/7/16/76/fb5ff130-861d-4f7f-90df-d55be0f99f0d.jpg)
请输入正文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