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人视
谱牒如生命,一向重视纂修家乘谱牒。我国最早的谱牒是记载
黄帝以来至
春秋时期谱侯大夫的
姓氏、
世系以及
都邑的《世本》。接下来有《
帝王谱》,《志氏姓》等较早的谱牒。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
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注重
门第
尊卑,强调
血缘关系。官必有谱状,家必有世系,出者徵
簿状以查官次,处者则考世系以辨本支。官方有专门管理
谱状的
谱局。上行下效,广修家乘谱牒一时蔚然成风,历
隋唐以至
宋代,以纲常名教为内容的
儒学的倡导与发展,与之俱来的是修撰家乘谱牒的昌盛和高涨,并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
文化传统,一直沿袭延续下来。
我国历史上的谱牒
文献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由于时代表达,管理不善,自然灾害,
匪祸战火的毁坏,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
古代谱牒已经不多了。
何姓的家乘谱牒流传至今最早的也是汉代的《
何氏家传》以及《庐江
七贤传》,却也只是
书目卷数而已。
宋代以后,
宗族家庭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修谱、续谱,合谱高潮一浪推过一浪,加之
印刷技术、造纸技术的进步,
撰修
族谱在
寻常百姓中已不少见。尤其是
明清直到
民国,越来越多的族谱被保留下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何姓族谱规模最大,
体例相对完备的要数20世纪20年代修撰的《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了。其中记载了全国11个省市,152支何氏宗系的谱牒世系及相关内容。
上海图书馆藏有135种何氏族谱。
国家图书馆以及四川、河南、陕西的
有关部门及个人也都收藏了不少何姓的谱牒文献。
家乘谱牒是一个
姓族根之所系、情之所系,无数的族中
先贤,在族谱文献里可以生动形象地鲜活起来,他们可以先知生者来者自己族姓的来龙去脉,
过去现在和未来。像所有的姓族一样,何姓
族人也无不把修撰家乘谱牒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无不把
家谱文献看得比生命还都重要。
魏晋以来特别是
宋明以后,何姓人特别关注族谱的修撰工作,续族谱明世系往往成为
几代人
薪火相传的事业。
寻根敬祖,修撰谱牒又往往成为何姓人生命纫性,人生动力之所在。早在明清时代飘泊海外的何姓
先人就不惧路途的遥远艰险,
回到故乡抄写族谱,捧回
祖先
神位,设坛奉礼,以厝置他的漂荡无依的心灵。
因此,何姓人对待族谱的心态表现是极强的内向性和
保守性,他们的族谱,一般情况是不向外人宣示的。
尊崇敬祖,敦亲
睦族,扬善劝恶,光大门庭是撰修族谱的基本目的和一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
近代西学东渐的新风吹来,何姓在修谱
缘起,目的任务等方面在思想观念上也不断发生变化。撰修于20世纪30年代的
浙江奉化《计然村何氏谱》,修撰者的目光与古代相比,已远不是一家一族的“门户之见”,是谱在《何氏
源流考》中开宗明义地说道:“古时吹律定姓,凡数千年来庚续演进于世宙者,皆黄帝子孙”。他们没有把本姓的族众划定在自家的圈子之中,而是以高远的眼光,博大的胸怀把何氏
家族从传统的束缚局限中解脱出来,融人炎黄华夏的历史长河之中,与时俱进,与国家
民族共荣辱。
何姓家谱谁知道
2021-07-15
1
682
我有一个同事他住在蚌埠长淮卫镇,与他同住一起的何姓人家有五十户左右。大约有160年历史,应该是太平天国起义前迁到长淮卫的。与其他何姓家族多年没有联系了。现在想续家谱。谁能帮上忙,谢谢了。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