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在今
闵行区南部,敏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卒后葬此,故名)。1930年置镇,1960年置区时,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 nF]E":
+8 "8s
“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以后在历代松江府和上海县志书中有关闵行的记载逐渐增多,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失实之处。列举如下: BE&8E\w
6NyUGGRq
一、关于“闵行”镇的由来 ^h=gaNL
8z|]{XW{
历代府、县志中,开始时关于闵行名称来历问题均未涉及,直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印的《上海县志》中才称:“闵行镇以姓得名”。此后的一些志书都存此说,但未提供依据。至民国七年((1918年)出版的《上海县续志·古迹·冢墓》中“隐士闵其墓”的释文却出现了如下的记载:“在二十一保一图(民国《上海县志》更正为十六保十八图——笔者),横沥启秀桥北。其,山东人,嘉靖间游学来沪,卜居黄浦之滨,殁后葬此。闵行镇以此命名。镇八景之一,曰闵墓蒹葭。乾隆初图册载有户名。”此说遭到闵行镇人黄艺锡的否定,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黄编辑刊印的《闵行诗存·跋》中说:“闵行之名见于张经传,当时误“行”为‘港’,事见嘉庆《上海县志》”。明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五月初一日,倭船五十余自吴淞入上海,十九日五更乘潮南下,直抵闵行”。是闵行之名已见嘉靖年记载,《上海县续志》乃称:“‘闵其,山东人,嘉靖间游来沪,卜居黄浦之滨,殁后葬此,闵行镇以此命名。盖传文之误矣’”事实上,“闵行”二字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刻印的《松江府志》中就已出现。因此,可以肯定,它与名不见经传,游学来沪,死后葬此的闵其是毫无关系。所谓的闵行镇八景之一的“闵墓兼葭”,在清乾隆年间黄家锟和道光年间李媞二人各自所作的专写闵行的“申江十景”诗中,以及同一部《上海县续志》的《名迹·古迹》“闵行乡(实为闵行镇——笔者)十景”中均未包括此景,说明闵其在闵行的影响并不大。说“闵行镇以此(指闵其姓—一笔者)命名,缺乏依据。当然,这并不否定“闵行镇以姓得名”,但是,它的来龙脉,现无法考证。 v5 p`=Z@%
Fsq)co
二、闵行镇在横沥东还是西 8?'=Aeo
iM9k!u FE
近代,闵行镇域已包括横泾(即横沥)东西两岸,但在古代到底位于横泾东抑或西,由于府、县志中记载混乱,使人难以弄清。明弘治《上海志》称:敏行市在十六保。但从明正德《松江府志》和嘉靖《上海县志》开始,就出现了“闵行市在十六保,横沥东”的记载,两者不同。因为,根据历代图经资料,横沥以东为二十一保,横沥以西为十六保,不可能横沥东在十六保。因此,所谓“横沥东”,笔者认为这是二十一保一图的“俗称”,即清嘉庆《上海县志》纂修李林松在“嘉庆《上海县志》凡例”中所称的“土名”。就如同嘉靖《上海县志·物产》(卷一)中“西瓜佳者出黄土桥”一样,此“黄土桥”并非指桥,而是专指十六保十八图。也就是说,当时的闵行已存在于横沥的东、西两岸,即在横沥西的十六保和横沥东的二十一保一图,只是后世志者未发现其矛盾而因循照抄。直至清嘉庆闵行镇人李林松纂的《上海县志》才加以纠正,称:“闵行镇在十六保十八图,……南枕黄浦,横沥贯之……”,但改得也不彻底,在同书的“兵防”篇中仍称:“闵行镇在上海十六保,西为横沥……,”其参与协纂的嘉庆《松江府志》也未作更正。而根据闵行镇在横沥西有元代建造的洞真道院和度门寺;明洪武六年在横沥东二十一保建有黄浦巡检司署和嘉靖前横沥上已有沟通两岸的桥梁,我认为古代的闵行镇市应包括横沥东、西两岸,至少自明正德以后应是如此,但其集市的主体在横沥以西,即十六保,因弘治《上海志》巳提到闵行的黄浦渡在十六保,而此渡口在兵防中很早就是府城松江到柘林、青村、南汇三堡的重要通衢,所传的秦皇驰道就在此处过黄浦江。
“闵行”的由来
2021-07-15
1
1579
我的同学曾经查过“闵”字在古汉语字典里的意思是“墓地”,使我引起了“闵行”二字的由来,不会以前就是一个大墓地吧~~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