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2021-07-15
1
392


请输入正文
提交答案
1个回答
顾菱杭
2021-07-15
火把节是 彝族、 白族、 纳西族、 拉祜族、 哈尼族、 普米族等 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 基诺族在 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 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 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 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 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 保人畜平安。 节庆 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 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 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 篝火晚会, 彻夜狂欢。现在, 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 情人相会,并在 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 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 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当晚,每家 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 村口 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 吉祥语句, 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划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


每年的 农历 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里的彝族 同胞要穿上 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 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 夜晚点燃火把在 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 心中的英雄。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 传统 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 起源的记载和 传说有数十种,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

一、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生和 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二、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 六诏之一也。 南诏欲并五诏,因 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 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 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 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 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志.文艺志》(建昌竹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 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 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三、 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 人间,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是四川 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 坨坨肉、并杀牲以 祭祖先。人们 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 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 山野, 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 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火把节探源

山寨里的 火把节之夜

一年一度的 民族节日火把节又到了。关于这一节日的来源,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一种新的观点:这个节日来自于古老的 历法,与炎帝有关———

扑朔迷离的传说

云南省的彝、白、傈僳、 纳西、普米、 哈尼等 少数民族,有一个共同的节日—火把节。

关于火把节的 来历,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丽江市 宁蒗彝族自治县 彝族火把节来源的传说是:天上的大力士与地上的大力士相约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摔跤,结果天上的大力士摔死了,天神大怒之下,派 蝗虫到人间讨回命债。蝗虫吃光了地上的植物,人们用火把烧死蝗虫,但蝗虫越来越多,只好与天神达成协议,人间每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给天神赔偿犏牛、羯羊、鸡、鸡蛋、蘸水等物,白天用阳光照着赔,夜间用火把照着赔。从此,火把节流传下来(《 新编丽江风物志》)。

丽江 纳西族火把节来源的传说是: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派 火神去烧毁人间,火神 来到人间,看到一个白发老人背着一个 大孩子,牵着一个小孩子,天神问为什么不背小的背大的,老人说大孩子是哥哥家的,哥嫂都死了,我应该更疼爱哥哥的独生子。火神被感动了,回去骗玉皇大帝说已经烧掉了。后来,玉皇大帝想看看烧掉的人间,才发现人间更美了,他杀死了火神,但火神 拯救人间的心没有死,一滴心血跳出 天门,落到 雪山脚下一座庙里,被 和尚用红布包好,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傍晚,血滴变成 小娃娃对大家说,玉皇大帝要来放火,只有 家家门前点起火把,一连点三个晚上,才能骗过玉皇大帝,免除灾难。于是人们都点起火把,骗过了玉皇大帝。人们为了纪念火神,同时防备玉皇大帝,年年到这时都点火把。(《新编丽江风物志》)。

大理一带,则有阿南公主的传说:“汉元封间, 叶榆(今大理)妇阿南者,为酋长曼阿娜之妻。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欲妻南,南曰,能从三事当许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国人,张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炽,焚夫衣,即引刀自断其颈,仆 火中。时六月二十五日也,国人哀之,每岁以是日燃炬吊之,名为星回节。”

昆明、大理还有 唐代慈善夫人及火烧松明楼的传说。

各民族火把节的节日名称相同,过节的时间也大致相同,这些不同的传说后面,火把节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或相近的源头。

火把节:古老历法的“活化石”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 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时南诏(指南诏国统治者)以 十二月 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 避风台,命 清平官赋诗。

“星回”一词,《 礼记·月令· 季冬 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 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孔颖达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 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禄劝县志》载:“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犹 汉人之星回于天 除夕也。会饮至旬余不息,犹汉人之 春宴相聚也。”陆次云在《峒溪县志》中也说“六月二十四日为年”。纳西族也说“冬季春节为大, 夏季火把节为大”。这些记载,表明火把节不仅与 中国古代的星回节有关,而且与 古代云南少数民族过年有关,是 远古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上述火把节和星回节的资料中,《礼记》和《玉溪编事》中所讲的星回节都在冬季,不在夏季。而《禄劝县志》和《峒溪县志》讲到星回节和火把节都是过年的节日,时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前后一两天。怎么会有两个时间和 时令完全相反的星回节?火把节是不是过年的节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也就找到了火把节的真正源头。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有一首著名的长诗《 豳风·七月》,讲 农人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其中的月、日 两个字,使许多读《诗经》的人伤透脑筋,———诗中讲了一年共十个月(而不是十二个月)的农事。又反复讲到“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这四天,却又不讲其他的 日子,后人读起来很吃力。原因是诗中涉及一个 古代历法的问题,与古代的星回节(火把节)密切相关。

中国远古时代使用的历法,与现在所用的罗马历法( 公历)和 阴历历法(农历)并不相同。《 七月》讲一年之内的农事活动,只涉及十个月,原因是当时以“一年十个月,一月36天,5天为过年日”的古历法“火历”记年记时。所以诗中的农夫既讲一年十个月之中所作的全部农事,也讲过年那几天的事情。“七月流火”之“火”,古人又称之为“大火”、“商星”、“鹑火”、“大辰”,指的是苍龙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颗星(心宿),并认为“心宿三星,天之正位也(《宋史· 天文志·三》)”,因而设专人“火正”,把它作为 天象观测的主要对象和编制历法的依据,制定出“大火南中”之月(六月)为正月的“火历”(庞朴《火历初探》)。在以“火历”纪年记时的远古时代,“大火南中”的六月,正是 旧年到头新年开始的“岁末年首”。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天,剩下的5天为过年日,时间正是火把节期间。正因为是“火”星回到一年起始的正中天,所以叫做星回节。“火历”的历史痕迹,还保留在“天上有十个太阳”的神话传说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之中。

这种历法一直使用到后羿时代。《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 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我们可以这样去解读这个神话:它实际上讲的是废止“火历”的历法变革,射下九个太阳,而留下 一个太阳的传说,是对废除“火历”,采用太阳历的模糊记忆。而与后羿有关的“嫦羲(嫦娥,神话中是后羿之妻)生下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则标志着太阴历的诞生。天干地支相配的 纪年法,其实也是阴历对火历批判与吸收的结果———十是火历的 月数,十二是阴历的月数,十天干与 十二地支相配的结果,形成六十年 一甲子(周期)的纪年法。

火把节:对炎帝及火崇拜的永恒记忆

火历或者叫做 十月历,是 中国西部、北部和西北部的许多远古 先民都使用过的古老历法。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炎黄”时代的炎帝。《管子·轻重篇》说:“炎帝作钻燧生火”。《左传·昭公十九年》说:“炎帝氏以火纪(记年),故为 火师而火名”。《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淮南子·汜论训》说:“炎帝死而为灶”。《尸子》说:“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史记·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

这些记载不仅说明炎帝发明了用火(钻燧生火),发明了火历(火师而火名),他是所有以羊(姜姓)、牛(人身牛首)、火(火师)为 图腾和姓氏的 部落先民的共同的 祖先(姜姓其后),而且他还是 崇拜火神(死而为灶)的 远古部落的共同祖先,观测星辰———发明用火———教民耕种———死为灶神都统一在炎帝身上,应该不是偶然的。

因此,古代有了两个星回节,即“大火”最正和最偏的 时节,一个在夏季,一个在冬季;其中夏季的星回节,是所有 古羌(古代羌姜同义)部落后裔和与古羌部落有密切关系的远古部落后裔共同的“年节”,是他们过年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与牛、羊、火等图腾崇拜和 祖先神崇拜有关。实际上,现在过火把节的许多民族,都与远古的 羌人有关,他们或者是 古羌人的直系后裔,或者是与古羌人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先民的后代,或者是古羌人与其他远古部落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民族,他们都因为与古羌人的关系,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炎帝,也拥有共同的图腾,那就是牛、羊、火。同时有了共同的节日,那就是火把节———古代的星回节。也有了共同的节日内容———斗牛、杀羊、点火把、放 天灯等等,实质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纪念自己的古代祖先———炎帝,崇拜自己远古的图腾———牛、羊、火,回忆自己的远古历史———刀耕火种。

十月为一年,一月36天,另有5天过年日的古老历法,至今还留存在属于古羌人后裔的某些民族(比如彝族)中。

云南各民族关于 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 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 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 一个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火把节四说

据传,农历6月24日,是人类使用火的 纪念日,生活在云南的白、彝、普米、纳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届时,举办各种活动欢度。种“太阳”

鹤庆 西山片的白、彝族群众,每到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种“太阳”活动。是日,人们在“打歌”场中心竖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着堆堆干柴。火把正前方栽着一截经认真挑选、干燥易燃的树桩作为太阳的 象征。太阳冒山之际,早已汇聚在场子中的人们,各拿一根精选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阳”上“钻”木取火。不管谁“钻”出了火星,众人便蜂拥而上,用早已准备好的草绒、干树枝叶“接”点火种。并想法把火种移到柴堆上,把柴堆点燃。随即,各人用一把小火把从 火堆上点燃火种,带回家中把各家的 火塘点燃,称之种“太阳”。太阳落山后,人们全汇聚到“打歌”场,在白

日燃烧的篝火上再次点燃大火把。随之,环火把、火堆“打歌”,歌颂火 给人的幸福,通宵达旦。

耍火

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 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 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祭颂火神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 摩梭人的女 始祖。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 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 火神节。

节日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 松树,象征昂姑咪的化身。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 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礼祭过“化身”后,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化身”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将其点燃。尔后,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环“化身”跳起锅庄舞,歌颂昂姑咪献身 传火的功绩。礼赞过“化身”后,各人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 田野、 山林间 放声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五谷丰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舞火唱种 黄坪乡是 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富庶。据传,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 孟获在此 屯军留下的后代。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 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 小春作物。 是时,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 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另有一番 风味。

参考文献
相关问题
给祖先上坟有什么禁忌吗
有的。首先,上坟时忌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清明节在扫墓的时候,不宜穿得过于显现,因为扫墓本来就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着装尽量淡雅一-些, 大红大紫的颜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的意味,所以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当然,清明节除了扫墓以外的时间,比如和亲人一起踏青什么的,衣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讲究,主要是看具体的场合吧。 另外,忌嬉笑打闹除了衣着上的讲究,言行举止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在扫墓的时候嬉笑打闹,或者做一些不严谨的举止,因为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会惊扰了先人,也是对先人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扫墓的时候,尽量要恭敬和严谨些,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 最后一点就是要注意上坟时的贡品。一般上坟都会带贡品吧,这些贡品是用来祭献祖先的,在没有给先人祭献之前的,人是不能先食用的。而是等_上供之后,大家回到家,再一起分享。如若不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不尊重。没有先人,就没有后人,没有先人辛苦的付出,也就没有后人幸福的现在。所以我们对于先人的尊重,也是需要在清明节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沈姓的祖先是谁?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在十四位,目前来说,其人口是有600万人左右,排列第37位。 其源流很多,但是说的最多的一个源流,大概是出自于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目前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周氏有哪些字辈?
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之一了。周姓最初是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而到今天,周姓主要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 周氏的字辈: 1、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2、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3、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4、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你还知道周氏有哪些字辈吗?
每年12月10日出生是什么星座?有哪些名人
想问一下每年12月10日出生的人是属于什么星座?在历史上有哪些人是这个星座的啊大概?
出生于12月10日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在198年前的今天,1815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十),计算机科学先驱爱达·勒芙蕾丝出生。奥古斯塔·爱达·金,勒芙蕾丝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奥古斯塔·爱达·拜伦(Augusta Ada Byron),通称爱达·勒芙蕾丝(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最著名的事迹为翻译意大利人查尔斯·巴贝奇早期的程式设计书《分析机概论》(analytical engine),爱达对翻译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笔记,被认为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你还知道哪些12月10日出生的名人?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