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人慎终追远,颇重缅怀
祖先之情。每年清明(公历4月5日)前,乡人便都准备好扫墓用的
香烛、
纸钱及
三牲
祭品。旅外
邑人宁可不回家过年,也要赶在清明前回乡扫墓。
扫墓俗称“拜山”,有一定的
规矩。墓有
始祖墓、本家墓、圆墓和长堆墓之分。始祖墓即太公墓,为一方
姓氏始祖墓,凡该姓氏的
子孙均要到祭,名为“祭祖”,本家墓为本家祖先之坟墓,只本家
后人祭扫。邑人
习惯,人
死后
土葬,先立长堆墓,两年后开坟“起身”,即把骨殖改放“金埕”之内,再葬而立“圆墓”。圆墓称为旧墓,例在清明前祭扫。长堆墓为新墓,
旧俗规定要在
清明节凌时四、五点钟前祭扫,若天亮后祭扫,便会被讥为
不孝子孙了。
解放前,清明祭扫始祖墓十分盛行。始祖墓规模一般颇为壮观,多用水泥构筑,祭坛宽阔。各房子孙扫墓时,抬着整只烧猪而来,以祭品之丰,人数之多,炫耀该房族之兴旺发达。因为炫耀攀比,引起争闹,甚至演变为械斗,不少人便不大愿意参加祭祖了。在
开平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名叫阿松的人,生平最爱吃烧猪肉,一餐吃三斤,面不改容。有一年轮到他负责清明祭祖事宜,上年该村因祭祖与邻村发生械斗,这一年参加祭祖的只来几个人,他反而十分高兴,说道:“少个得个,唔来更妙用!”阿松等几个人把一只烧猪几乎吃了一半。“阿松行山――人越少越好”便成了一句流行的
歇后语。
五邑一带,解放前,只许
男丁扫墓,不准
妇女参加。解放后已逐渐出现妇女参与祭扫,甚至由妇女代替男人去扫墓。这与该乡的男人多数出外谋生,留家的多是妇女有关。
扫墓的祭品,有烧猪、熟鸡、熟鹅、烧饼、甘蔗等,还必须有熟鸭蛋。复葬的圆墓,最初三年必须用熟鸡,不得用烧猪、烧鹅作祭品。
扫墓程序是:先把坟墓的杂草铲净,墓顶盖上草皮一方,上压旋成碟形的纸钱一叠,然后插上香烛,摆列祭品和三只酒杯三双筷子,杯在左而壶在右。祭祀者参拜三轮后,撕下鸡鹅的下巴和祭品中的
上品,另放一碗,名曰“挂盏”。意思是让祖先把全鸡全鹅全部祭品接受下来享用。接着把鸭蛋脱壳,切为两半,将壳捏碎遍洒祭坛。焚烧纸钱时,用酒往纸钱堆上浇上一圈,以防祭品被鬼夺去。
祭扫完毕,多有在
墓前席地而坐吃祭品的,也有带回家去的。俗例必在墓地削下一些蔗皮,以取青绿
生机之意。
近数年来,邑人扫墓,整只
烧鹅甚至整只烧猪带去祭扫者已比比皆是。这表明
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清明扫墓,清除
杂污,明净
心志,饮水思源,启迪后人,才是纪念
先人的
真义。
开平清明风俗习惯
2021-07-15
1
714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