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
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
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
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
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
社会
人伦关系。
中华民族
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
个体对整体的
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
社会文化的
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
民族和国家的
集体主义精神。
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
尊重人、
理解人、
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
道德
遗产。
四、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
道德观念和
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
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
人类进行
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
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证明,
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
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
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
和平发展
时期,社会稳定、
政治稳定是中国的
大局。为实现构建
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
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
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全体
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
现实性与
历史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
民族文化的
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
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
梁启超在《
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
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
经济、政治、
文化变革推动下,
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
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
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
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
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
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
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
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
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
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
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
职业角色和
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
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
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
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
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2021-07-15
1
449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