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
节日,也是
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
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
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
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
先民
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
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
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
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
家庭
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
送灶神升天,据
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
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
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接玉皇——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
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
农历
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
来年祸福,所以家
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
降福来年。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
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
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
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
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
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
民俗。可见,在
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
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蒸馍花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
蒸花馍。大体上分为
敬神和
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
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
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贴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
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
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
春联的原始
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
文学形式。它以工整、
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
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
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
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
气氛。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
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
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
春晚。
每逢春节,礼花绽放,
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
走向世界。
饺子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
习惯。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
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
吉祥之意。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
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
地方
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
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
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
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
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
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
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过年歌 民谚云:“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农历每年的腊月三十日,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时候。这一天,人们从早到晚,要准备许多
美味食品,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人们称这一天叫做“过年”。过大年,是
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
旧时
农家一进腊月的门坎,就开始忙年。尤其是从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起,人们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日夜忙个不停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
汉文化圈地区的
农历一月一日的
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
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
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
好兆头。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每户人家都要起来。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
爆竹,即做爆竹的纸必须是红色的,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
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俗传
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
财气。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年初五赶穷无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
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
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尤其放“二踢脚”(两响)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人们从初一至初四已经四天没干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穷后,要努力干一天活,称“恨穷”。“破五”意味着只要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可过上好日子。“破五”早晨进劳苦大众祈求吉利、
幸福的日子。这天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 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
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
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
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
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
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于是吃饭。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
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
历代这一节日有
观灯习俗,故又称
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
传说,正月十五在
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
正月
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
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
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那些?
2021-07-15
1
378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