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等民俗。总体来说,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总之,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B:民俗的性质和任务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它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文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尤其如此。同时,它也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等学科有一定关系。
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也就是说,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C:民俗的基本特征
对民俗特征的把握,一般来说取决于对民俗生产、发展、演变、传承规律及其结构、功能和性质的认识。这里的民俗特征指的是各类民俗共有的特征。包括:
一,民俗的集体性。所以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和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但这种集体性并不排斥个人因素。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其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得民俗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三,民俗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只要社会稳定,人们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不发生剧烈变革,民俗文化的稳定性就会越强。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括着可变因素,这就是变异性。民俗文化的变异,除了自发渐进的变化外,有时还表现出一种渐进的和阶段性的状态,这就是它的变革性。变异比较复杂,变革相对来说是一种积极地参与。
四,民俗的类型性。这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有所区别。讲民俗文化的类型性,并不否认民俗的变异性,相反,类型性正是在变异性中形成的。
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民俗文化的种种行为模式,是在民众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这种约定俗成实际上就是人们受经验和观念的支配,将其变为规范的过程。民俗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民俗是服务于社会的,是服务于生产和实践活动的,可以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
此外,民俗还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封建性等特征。
D:民俗的社会功能
民俗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功能,指它在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它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发挥的客观效用。概而言之,民俗主要有四种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与条件下创造历史的。人也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始模仿成人,沿袭他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民俗的教化功能。
二,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可以将某种生活方式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的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法律、纪律、道德、民俗都属于社会规范的形式。
三,维系功能,指民俗同一群体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也维系着群体和民族的文化心理。
四,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民俗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为其服务,民俗也因为其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其功能的消亡而消亡。而且民俗事象千差万别,其功能也绝非以上四种功能就能概括的。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传统节日中的诸多节俗,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欲坠年,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和巩固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节日丰富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祛灾、避邪,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前,禁忌、迷信、禳解等观念及活动在节俗中依然占主导地位。到后来,节日就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隋唐以后,节日习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岁时节日虽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却依然存活在民众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深刻多样。
3, 关于现代节日
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
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只是因为他们也是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具有了“节日”的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如五月一日的“国际劳动节”等现代新节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体现着时代变革过程中,人类为争取自由解放和一切合法权益的奋斗精神,展示着人们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保护环境、造福后人的新的时代风尚。
第一节:民间语言的性质
一 民间语言的概念
(一)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二)从使用群体的角度看,民间语言是各行各业的广大民众惯用的语言,它以其鲜明的生活化和质朴性的特点区别于上层社会的语言。
(三)从语体角度看,民间语言是一种口头语言。它是在民众口头流传的活的语言,通俗明快,与文雅庄重的书面语言有显著的差别。
(四)从存在形态上,就全国范围来看,民间语言由于各地方言、民族语的差别分别呈现着丰富多彩的面貌。
(五)就汉语的情况而言,汉族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众多的方言差异显示出民间语言的多姿多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姿百态的民族语言,映射着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承载着千态万状的民族习俗。
二 民间语言是一种民俗现象
民俗学对民间语言的考察,不是把语言当作孤立的对象去分析它的语音形式、语法规律、词汇构造等,而是把民间语言看作民众习俗的一部分、民间文化的一种,将它放到民众生活的沃土中去考察。
我们所认定的这种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主要是社会中下层群众的惯用语,在内容、风格和功能上都有鲜明的民间性。
民间语言为民众长期传承和沿用,使民间文化得以顺利传袭。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语言是一成不变的。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民间语言的传承过程是稳固性和变异性的统一体,两方面的交互作用使民间语言的演变具有渐变性。
三 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
民间语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民俗,而且它还记载和传承着其他民俗事象。民俗的各个门类都在民间语言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首先,民间语言承载着大量的物质生活民俗。如“肥水不流外人田”、“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表现的是平原地区农民浇地种田、养狗喂鸡的农耕生活。
其次,民间语言反映着民间组织、制度层面的习俗和一些民俗活动,如“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表现了传统的苛刻的家族制度。“请神饺子送神面”是北方农村春节时请神祭祖的习俗。 第三,民间语言记载着民众的经验、信仰、伦理等精神民俗。如“桃三杏四梨五年,早熟当年就还钱”表现了农民种植果树的经验。
至于民间文学,更要以民间语言作为传播媒介。民间语言承载着正在流传的民俗,还滞留着大量以消亡的旧俗,如“坐轿”、“裹脚”等。
语言充当其他民俗的载体有四种承载的方式:
1.语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语言材料作为民俗事象的名称,专语专用,语、俗完全相印。
2.语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一个词、短语,或一两句话,直接道出民俗事象的具体内容。
3.语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有些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其中心意思并非交待民俗事象 ,但中间夹带表示民俗事象的词语,使表述更富生活气息。
4.语言单位折光反射民俗风貌。指民间语言虽不直接陈述民俗事象,但其内容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反映出民众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观念,凝聚着民众的智慧和经验。
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
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只是因为他们也是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具有了“节日”的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如五月一日的“国际劳动节”等现代新节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体现着时代变革过程中,人类为争取自由解放和一切合法权益的奋斗精神,展示着人们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保护环境、造福后人的新的时代风尚。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民俗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民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脱离这个需求的物质生产民俗是不存在的。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最先只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如以饮食满足维持生活的需要;以服饰满足遮身蔽体,防寒保暖的需要;以巢穴房屋满足抵御风雨侵袭,防御野兽伤害的需要;以器物用具扩展延伸人体器官功能,实现增强生活能力的需要。物质生活民俗的最初阶段是在无意中自然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礼仪的繁复,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的差异等,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满足的已不仅是生理需要,同时也包含了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较高层次的需要。自觉意识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物质生活民俗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是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它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份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其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所以物质生活民俗在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第四章 社会组织民俗
社会组织这一概念通常指有意识地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例如军队、企业。本章的社会组织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动关系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家族、帮会、行会等。
传统社会的人们共同体并不都是标准化的“社会组织”,但是,它们都具备一定的组织化水平,开展着自己特有的活动。组织活动表现为事件,是通过若干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结果,那么,个体行为必须遵循组织的整合才能构成统一的群体事件。传统社会的组织整合主要是靠群体内形成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东西发挥作用。这样,我们可以将社会组织民俗,界定为人们在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以推动群体事件的时候所形成的习俗惯制。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节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
第六章:人生仪礼
第一节:人生仪礼的概念和类型
人生仪礼,又简称个人生活仪礼,国际上又称“通过仪礼”。它本来是从佛教术语Rites de Passage 译过来的。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必须经过几个生活阶段,在各阶段中自古以来便用一定的仪式作出表示,以便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在这一生中各阶段所标志出的仪礼,就是人生仪礼。人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仪式,但重要仪礼有四大仪礼习俗,即: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生卒过程中的全部仪礼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脱离前状况的仪式:人的成长过程中,凡是脱离以前状况的异常重要变化,都简称脱离前状况。这时举行的仪式,称脱离前状况的仪式,如诞生礼和丧葬礼。
二、过渡阶段的仪式:人的生长过程中,凡是生活各重要阶段相间隔的过程,都是过渡阶段,这时举行的仪式,称过渡阶段的仪式。如少年礼与成年礼之间的所有仪式。
三、进入新状况的仪式:过渡阶段后进入重要的生活阶段的所有仪式,都是进入新状况的仪式。如成年礼、婚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它的内容极其丰富,种类繁多,几乎是从远古祖先那里继承了全部信仰的思维观念和相当数量的形式。
第八章:民间语言
第一节:民间语言的性质
一 民间语言的概念
(一)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二)从使用群体的角度看,民间语言是各行各业的广大民众惯用的语言,它以其鲜明的生活化和质朴性的特点区别于上层社会的语言。
(三)从语体角度看,民间语言是一种口头语言。它是在民众口头流传的活的语言,通俗明快,与文雅庄重的书面语言有显著的差别。
(四)从存在形态上,就全国范围来看,民间语言由于各地方言、民族语的差别分别呈现着丰富多彩的面貌。
(五)就汉语的情况而言,汉族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众多的方言差异显示出民间语言的多姿多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姿百态的民族语言,映射着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承载着千态万状的民族习俗。
第九章: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它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其本身便是复杂纷纭的民俗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