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教育功能

民俗传统
关注问题
回答
2021-07-14
0
4273
你认为民俗的教育功能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提交答案
8个回答
谢健思
2021-07-14
北师大研究生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还有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山大学
今年是305分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50分)社会 规范性角色 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工作 权威 家庭 社会化 社会价值观 评比性文化 内群体
二、简答(60分)
1、本土方法论
2、举例说明民俗对确定社会角色的作用
3、民俗文化是先进文化吗?
4、和其他社会控制相比,民俗有何独特之处?
5、民工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
三、论述(40分)
1、运用社会运行理论,举例说明民俗文化的认同功能2、民俗学专业为何学社会学?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30分)民俗的传承性 社区组织 成年礼 田野作业 民间叙事 史诗
二、简答(60分)
1、举例说明民俗的类型性
2、农业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形式?
3、谈谈历史地理学派的主要主张,你认为这一学派的长处与局限体现在哪些地方?
4、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论述题(60分)
1、你怎么认识个人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作用?
2、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运动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3、为什么民间文学又被称作“口头文学”或“口头传统”?其口头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以上就是我今天刚做完的卷子,抄下带出来的。这是我很久以来的愿望,为以后考研的人做点贡献。还记得刚决定考研时满心茫然,要不是师兄师姐们无私的帮助,恐怕我们要走很多弯路。当时就想着自己考试也一定把试卷给贴出来供后来人分享。这是我们考研人的优良传统,应该传承下来。这一路感触良多,这里也作一个告别,我已经在一个月前放弃了考研,原因很多,但我还是参加了考试,毕竟努力了那么久。在考研的过程里我学到很多,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大家无私的帮助和扶持。我希望每个有理想的人都能坚持下来,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6*5=30)1、 仪式歌2、酉阳杂俎3、报丁4、招幌5、驱傩
二、简答题(三选二25*2=50)
1、如何理解并实现民间文学搜集过程中的“忠实记录”原则?
2、何谓“历史地理研究方法”?
3、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三、论述题(任选二35*2=70)
1、请举出三部你认为重要的中国古代民俗文献,并予以简要述评?
2、请以民俗学的知识分析当代民俗信仰问题。
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社会与哲学学院05年试题社会学
一、简答题(8*5)1、三农与民俗2、马泰效应3、传统民俗学4、社会流动5、公平与效率
二 、举例说明社会测量的方法。15分
三、民俗对社会制度的作用20分
四、社会学与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联系和区别。35分
五、试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谈谈多民族一国民俗学的内容、特征、和独具性格(40
伯玺辰
2021-07-14
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等民俗。总体来说,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总之,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B:民俗的性质和任务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它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文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尤其如此。同时,它也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等学科有一定关系。

    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也就是说,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C:民俗的基本特征

    对民俗特征的把握,一般来说取决于对民俗生产、发展、演变、传承规律及其结构、功能和性质的认识。这里的民俗特征指的是各类民俗共有的特征。包括:

    一,民俗的集体性。所以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和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但这种集体性并不排斥个人因素。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其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得民俗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三,民俗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只要社会稳定,人们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不发生剧烈变革,民俗文化的稳定性就会越强。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括着可变因素,这就是变异性。民俗文化的变异,除了自发渐进的变化外,有时还表现出一种渐进的和阶段性的状态,这就是它的变革性。变异比较复杂,变革相对来说是一种积极地参与。

    四,民俗的类型性。这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有所区别。讲民俗文化的类型性,并不否认民俗的变异性,相反,类型性正是在变异性中形成的。

    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民俗文化的种种行为模式,是在民众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这种约定俗成实际上就是人们受经验和观念的支配,将其变为规范的过程。民俗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民俗是服务于社会的,是服务于生产和实践活动的,可以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

    此外,民俗还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封建性等特征。

D:民俗的社会功能

    民俗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功能,指它在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它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发挥的客观效用。概而言之,民俗主要有四种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与条件下创造历史的。人也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始模仿成人,沿袭他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民俗的教化功能。

    二,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可以将某种生活方式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的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法律、纪律、道德、民俗都属于社会规范的形式。

    三,维系功能,指民俗同一群体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也维系着群体和民族的文化心理。

    四,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民俗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为其服务,民俗也因为其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其功能的消亡而消亡。而且民俗事象千差万别,其功能也绝非以上四种功能就能概括的。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传统节日中的诸多节俗,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欲坠年,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和巩固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节日丰富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祛灾、避邪,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前,禁忌、迷信、禳解等观念及活动在节俗中依然占主导地位。到后来,节日就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隋唐以后,节日习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岁时节日虽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却依然存活在民众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深刻多样。

    3, 关于现代节日

    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

    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只是因为他们也是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具有了“节日”的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如五月一日的“国际劳动节”等现代新节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体现着时代变革过程中,人类为争取自由解放和一切合法权益的奋斗精神,展示着人们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保护环境、造福后人的新的时代风尚。

第一节:民间语言的性质

一 民间语言的概念

(一)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二)从使用群体的角度看,民间语言是各行各业的广大民众惯用的语言,它以其鲜明的生活化和质朴性的特点区别于上层社会的语言。

(三)从语体角度看,民间语言是一种口头语言。它是在民众口头流传的活的语言,通俗明快,与文雅庄重的书面语言有显著的差别。

(四)从存在形态上,就全国范围来看,民间语言由于各地方言、民族语的差别分别呈现着丰富多彩的面貌。

(五)就汉语的情况而言,汉族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众多的方言差异显示出民间语言的多姿多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姿百态的民族语言,映射着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承载着千态万状的民族习俗。

二 民间语言是一种民俗现象

    民俗学对民间语言的考察,不是把语言当作孤立的对象去分析它的语音形式、语法规律、词汇构造等,而是把民间语言看作民众习俗的一部分、民间文化的一种,将它放到民众生活的沃土中去考察。

我们所认定的这种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主要是社会中下层群众的惯用语,在内容、风格和功能上都有鲜明的民间性。

民间语言为民众长期传承和沿用,使民间文化得以顺利传袭。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语言是一成不变的。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民间语言的传承过程是稳固性和变异性的统一体,两方面的交互作用使民间语言的演变具有渐变性。

三 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

    民间语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民俗,而且它还记载和传承着其他民俗事象。民俗的各个门类都在民间语言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首先,民间语言承载着大量的物质生活民俗。如“肥水不流外人田”、“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表现的是平原地区农民浇地种田、养狗喂鸡的农耕生活。

    其次,民间语言反映着民间组织、制度层面的习俗和一些民俗活动,如“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表现了传统的苛刻的家族制度。“请神饺子送神面”是北方农村春节时请神祭祖的习俗。 第三,民间语言记载着民众的经验、信仰、伦理等精神民俗。如“桃三杏四梨五年,早熟当年就还钱”表现了农民种植果树的经验。

    至于民间文学,更要以民间语言作为传播媒介。民间语言承载着正在流传的民俗,还滞留着大量以消亡的旧俗,如“坐轿”、“裹脚”等。

    语言充当其他民俗的载体有四种承载的方式:

    1.语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语言材料作为民俗事象的名称,专语专用,语、俗完全相印。

    2.语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一个词、短语,或一两句话,直接道出民俗事象的具体内容。

    3.语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有些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其中心意思并非交待民俗事象 ,但中间夹带表示民俗事象的词语,使表述更富生活气息。

    4.语言单位折光反射民俗风貌。指民间语言虽不直接陈述民俗事象,但其内容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反映出民众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观念,凝聚着民众的智慧和经验。

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

    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只是因为他们也是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具有了“节日”的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如五月一日的“国际劳动节”等现代新节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体现着时代变革过程中,人类为争取自由解放和一切合法权益的奋斗精神,展示着人们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保护环境、造福后人的新的时代风尚。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民俗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民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脱离这个需求的物质生产民俗是不存在的。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最先只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如以饮食满足维持生活的需要;以服饰满足遮身蔽体,防寒保暖的需要;以巢穴房屋满足抵御风雨侵袭,防御野兽伤害的需要;以器物用具扩展延伸人体器官功能,实现增强生活能力的需要。物质生活民俗的最初阶段是在无意中自然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礼仪的繁复,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的差异等,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满足的已不仅是生理需要,同时也包含了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较高层次的需要。自觉意识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物质生活民俗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是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它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份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其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所以物质生活民俗在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第四章 社会组织民俗

社会组织这一概念通常指有意识地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例如军队、企业。本章的社会组织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动关系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家族、帮会、行会等。

    传统社会的人们共同体并不都是标准化的“社会组织”,但是,它们都具备一定的组织化水平,开展着自己特有的活动。组织活动表现为事件,是通过若干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结果,那么,个体行为必须遵循组织的整合才能构成统一的群体事件。传统社会的组织整合主要是靠群体内形成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东西发挥作用。这样,我们可以将社会组织民俗,界定为人们在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以推动群体事件的时候所形成的习俗惯制。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节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

第六章:人生仪礼

第一节:人生仪礼的概念和类型

    人生仪礼,又简称个人生活仪礼,国际上又称“通过仪礼”。它本来是从佛教术语Rites de Passage 译过来的。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必须经过几个生活阶段,在各阶段中自古以来便用一定的仪式作出表示,以便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在这一生中各阶段所标志出的仪礼,就是人生仪礼。人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仪式,但重要仪礼有四大仪礼习俗,即: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生卒过程中的全部仪礼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脱离前状况的仪式:人的成长过程中,凡是脱离以前状况的异常重要变化,都简称脱离前状况。这时举行的仪式,称脱离前状况的仪式,如诞生礼和丧葬礼。

    二、过渡阶段的仪式:人的生长过程中,凡是生活各重要阶段相间隔的过程,都是过渡阶段,这时举行的仪式,称过渡阶段的仪式。如少年礼与成年礼之间的所有仪式。

    三、进入新状况的仪式:过渡阶段后进入重要的生活阶段的所有仪式,都是进入新状况的仪式。如成年礼、婚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它的内容极其丰富,种类繁多,几乎是从远古祖先那里继承了全部信仰的思维观念和相当数量的形式。

第八章:民间语言

第一节:民间语言的性质

一 民间语言的概念

(一)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二)从使用群体的角度看,民间语言是各行各业的广大民众惯用的语言,它以其鲜明的生活化和质朴性的特点区别于上层社会的语言。

(三)从语体角度看,民间语言是一种口头语言。它是在民众口头流传的活的语言,通俗明快,与文雅庄重的书面语言有显著的差别。

(四)从存在形态上,就全国范围来看,民间语言由于各地方言、民族语的差别分别呈现着丰富多彩的面貌。

(五)就汉语的情况而言,汉族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众多的方言差异显示出民间语言的多姿多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姿百态的民族语言,映射着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承载着千态万状的民族习俗。

第九章: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它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其本身便是复杂纷纭的民俗事象。

索源
2021-07-14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①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传播,民俗文化也不例外。民俗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历时性传播,即民俗的传承,另一种是共时性传播,即民俗的扩布。从我国目前民俗传播的状况来看,无论是历时性传播,还是共时性传播,都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深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历时性传播而言,我国许多传统文化面临难以传承下去的问题。从共时性的传播来看,国外的民俗文化对我们冲击也不小。   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游牧、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民俗传承主要是依靠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在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发生变迁,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丰富,使得传统意义上单纯依靠人际传播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民俗文化的传播过程,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为民俗传播服务,使民俗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大众传媒与民俗传播   大众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在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②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媒介环境为基础的社会。大众传媒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带来的信息充满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大众传媒如何与民俗传播嫁接,民俗如何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今民俗学界不可不考虑的问题,正如乌丙安先生在他的《民俗学原理》中曾经提到的:“民俗信息的‘传’的传统形式正在与现代大众传播的‘传’的形式形成了全面碰撞和微妙的重整嫁接,必然引起民俗学的密切关注。”③   德国民俗学家保?辛格尔对现代传媒技术与民俗的关系作过论述,他认为,现代技术世界的发达表面上造成了许多不利于民间文化生存的条件,但在现实上现代技术世界的时间感及交通、大众传媒造成的跨越式的空间,以及社会分化的强化,促使民俗活动的节奏加快,为民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涵盖面,使之可以通过互联网的通讯技术传递到超地方的领域中,并为不同社群的认同和联谊提供机会。④   三、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类似于“龙牌会”这样的涉及民间信仰、民间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已经不能够仅仅依赖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而应在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和更复杂的社会层次中,经由大众传播媒介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而得以广泛的传播。   ⒈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积极功能   第一,大众传媒表述民俗生活,其媒介特性促进了优秀民俗的传承。大众传播媒介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扩大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范围、延长其传承时间、丰富其传承内涵,所起的作用是人际传播所望尘莫及的。⑤范庄“龙牌会”被学者称为中华民族龙崇拜的活化石,而正是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使得发生在河北一个小村庄的民俗活动,可以传播到全中国。   第二,大众传媒通过报道民俗活动,引起了社会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对优秀民俗传统的关注和重视。   媒介的报道,可以介绍保护民俗传统的重要性,唤起公众的关注,同时引起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龙牌会”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都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全区域的民间活动。随着大众传媒的介入,如今的“龙牌会”,吸引了大量中外学者前往调研,参与此项活动的来自周边地区的普通民众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⒉大众传媒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缺失   第一,有相当部分民俗文化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属于无形的思想、观念等内容,尤其是“龙牌会”这种属于民间信仰之类的民俗活动,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很难通过大众传媒完整地保存全部信息。   第二,大众传媒会由于政策、资金、技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原因,片面或者歪曲报道民俗文化事象。大众传媒在传播民俗时,会根据政策导向和受众特点选择民俗报道的切入点。比如在对“龙牌会”的报道过程中,会避免民间信仰中的敏感问题,将“龙文化”作为报道的重点。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情趣,纸质媒体大都会用较大篇幅描写新奇刺激的“勾龙化白蛾”传说,而电视媒体则选择热闹喜庆的花会表演作为报道重点。对于不能亲身参与“龙牌会”的受众,只能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物了解这些已经丢失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第三,为了追求画面的效果或叙事的完整,大众传媒有时会导演民俗。以“龙牌会”为例,在专门供奉龙牌的龙祖殿修建之前,“龙牌”供奉在当值会头的家中,“龙牌会”期间要将“龙牌”从当值会头家请出,在绕村子游行一周后,请入事先搭好的“龙棚”,有一套繁芜的仪式和过程。而龙祖殿修好之后,已不需要将“龙牌”请出请入,而为了营造热闹的气氛,同时配合媒体拍摄的需要,每年“龙牌会”期间,还是会有抬“龙牌”游行的仪式,使得活动中神圣性逐渐隐没,而“娱人”的色彩愈加浓重起来。有些媒体由于在花会表演过程中,没有抓拍到理想的画面,有时还会要求中断表演,重新开始,从而使得民俗活动的表演性越来越强。   四、对大众传媒传播民俗事象的展望与对策   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民俗内容会越来越多,涉及面会越来越广   ①大众传媒与民俗结缘是未来大众传媒发展的需要   大众传播既要传承传统文明,又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既要取悦于受众,又要引导受众。大众传媒再现民俗,在题材上有着取之不竭的源泉。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迫使发展中国家文化趋同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发扬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大众传媒应站在人类文化历史和现实的联结点上,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民风,挖掘现实生活中独具神韵的民俗万象。总之,大众传媒需要通过民俗,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升自身的品位,扩大竞争优势。   ②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民俗知识   大众传媒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又具有受众广泛、形式多样、覆盖面宽、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实现人际传播所不能达到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在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宣传和教育,是既便捷又高效的途径。大众传媒的宣传和报道,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⒉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服务   ①加强民俗事象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寻找民俗传播的契机   民俗文化属于大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其传播过程中,必须找到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利用符合现代人理解能力和审美观点的传播形式,还要将符合现代社会特性的新的文化元素和传承手段不断加入其中,才能保持民俗文化发展的长久生命力。   另外,在大众传媒传播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要寻找民俗传播的良好契机,以使受众更加直观而深刻地理解一项民俗事象的意义。例如,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二月二,龙抬头”这句俗语,每年二月二期间,河北省的报纸和电视都会对“龙牌会”进行报道,但都只是简要的报道,如能制作专题节目对“龙牌会”的来龙去脉,以及期间活动进行详细介绍,相信对广大受众了解“龙牌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会起到良好效果。   ②加强理论指导,慎重筛选民俗传播内容   在纷繁复杂的民俗传统中,究竟该选择哪些民俗事象进行传播呢?这就要求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加强民俗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民俗事象选择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那些保存比较完整、群众基础比较好、形式比较活泼、表演性比较强,受众所喜闻乐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传统,并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积极影响的民俗事象进行传播。   另外,在民俗节目制作过程中,还要将其放入整个文化空间中进行全面考虑,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整个民俗事象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占有尽量全面的民俗素材。这样才能在后期节目制作过程中,选择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反映真实民俗生活的内容加以传播。   ③寻找比较好的沟通方式,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大众传媒的受众,是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任何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层次如何,只要他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的一员。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⑥因此,大众传媒在传播民俗事象时,除了要在选材上下功夫,传播方式也需要经过慎重的选择,要避免生硬的说教性的传播,而是要在形象性、通俗性上下功夫,对于比较难懂的内容,尽量用通俗的语句和完整的画面进行解释。   在“地球村”日益形成的今天,社会变化不断加剧,大众传播媒介深刻地影响着人民大众的生活。而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下的,民俗文化依然影响着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在外国文化对我国冲击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展示本国本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才能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才能充分保存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现代社会里,离开了大众传媒,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很难开展。今天,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扩布、保护和开发,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介入和作用;而大众传播要达到“传通”,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对内容、角度方式进行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并努力适合受众的心理思维习惯,大众传播和民俗文化关系密切。因此,无论在学理研究还是操作实践层面,都需要把两者加以结合,从民俗文化环境中去开展大众传播活动,从大众传播角度去思考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扩布和推广。   注释   ① 引自《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页   ② 引自《新闻与大众传播媒介》,李永健、展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0页   ③ 引自《民俗学原理》,乌丙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9页   ④ 引自《民俗传播学》,仲福兰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第451页   ⑤ 引自《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权玺,载于中国民俗网--民俗研究 2008年4月29日

相关问题
给祖先上坟有什么禁忌吗
有的。首先,上坟时忌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清明节在扫墓的时候,不宜穿得过于显现,因为扫墓本来就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着装尽量淡雅一-些, 大红大紫的颜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的意味,所以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当然,清明节除了扫墓以外的时间,比如和亲人一起踏青什么的,衣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讲究,主要是看具体的场合吧。 另外,忌嬉笑打闹除了衣着上的讲究,言行举止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在扫墓的时候嬉笑打闹,或者做一些不严谨的举止,因为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会惊扰了先人,也是对先人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扫墓的时候,尽量要恭敬和严谨些,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 最后一点就是要注意上坟时的贡品。一般上坟都会带贡品吧,这些贡品是用来祭献祖先的,在没有给先人祭献之前的,人是不能先食用的。而是等_上供之后,大家回到家,再一起分享。如若不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不尊重。没有先人,就没有后人,没有先人辛苦的付出,也就没有后人幸福的现在。所以我们对于先人的尊重,也是需要在清明节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沈姓的祖先是谁?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在十四位,目前来说,其人口是有600万人左右,排列第37位。 其源流很多,但是说的最多的一个源流,大概是出自于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目前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周氏有哪些字辈?
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之一了。周姓最初是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而到今天,周姓主要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 周氏的字辈: 1、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2、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3、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4、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你还知道周氏有哪些字辈吗?
每年12月10日出生是什么星座?有哪些名人
想问一下每年12月10日出生的人是属于什么星座?在历史上有哪些人是这个星座的啊大概?
出生于12月10日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在198年前的今天,1815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十),计算机科学先驱爱达·勒芙蕾丝出生。奥古斯塔·爱达·金,勒芙蕾丝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奥古斯塔·爱达·拜伦(Augusta Ada Byron),通称爱达·勒芙蕾丝(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最著名的事迹为翻译意大利人查尔斯·巴贝奇早期的程式设计书《分析机概论》(analytical engine),爱达对翻译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笔记,被认为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你还知道哪些12月10日出生的名人?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