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姓起源迁变、顾姓郡望堂号、顾姓名人有那些?
顾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在顾(今河南范县东南)受封。
商初,商汤灭掉了顾,其王族便依国名改姓“顾”。
汉朝时,朝廷为了表示尊古敬贤,便将古代越国国王的后代摇封于东瓯(即今浙江温州一带),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让他居住在会稽(今浙江绍兴)。
顾余侯的后代便以封号为姓。后人称上述两支分别起源于北方、南方的顾姓为“北顾”、“南顾”。 “北顾”的发展比不上“南顾”, “南顾”在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
顾姓迁变
南朝梁代时,顾氏子孙迁居到金华,继而又迁到天台。两地都属今浙江,顾姓便在此发展成了强宗大族。
到明朝时,江浙地区成为顾姓繁衍和活动的中心,会稽也成了顾姓的名郡之一。在此之后,这支顾姓中有部分人西迁至今湖南常德,并在此处生根发展。而顾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则主要是由北方迁移到东南地区。
顾姓的郡望主要有会稽郡、武陵郡等。
顾姓的堂号有“会稽”、“三绝”等。
会稽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清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武陵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顾姓名人录
江浙一带向来人杰地灵,顾姓在此繁衍成长,其名人也一直在史书上有所记载,《中国人名大辞典》便收入了历代顾姓名人275名。三国时期,有担任东吴相近20年、知人善任、深得百姓喜爱的顾雍;东晋时有创作了稀世之宝《洛神赋图》的顾恺之;南朝梁陈之际有训诂学家顾野王;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则有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传世;宋代顾姓画家辈出,比如顾大中、顾亮;明朝时则有主张改革腐败朝政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清代有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近现代则有史学家顾颉刚、外交家顾维钧、戏剧理论家兼剧作家顾仲彝等。
“三绝”顾恺之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他博学且富有才气,诗赋、书法、绘画都很有一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才绝、画绝、痴绝”,虎头“三绝”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他的父亲顾悦之,曾经担任过无锡的县令、扬州别驾,最高官至尚书右丞所以,出生在江东名门望族的顾恺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虽然出身门阀士族,他并没有成为一个大官,而是在盛行“玄谈清议”的时代中作了一位并不富有的“清客”(即幕僚或食客)
他拜卫协作为自己的老师,并且接受了汉代画像石的影响。他的作品大多是关于人物的、其他主体的作品,像关于山水、花草虫鱼,野兽猛虎,也是各有各的特点,自有自己的精妙之处。他刻画的人物,突破了汉朝和魏国时期的古拙风气,着重刻画人物神情心态。
画人物的时候,注重画龙点睛之笔。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作画时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他和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同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相区别。
顾恺之传世作品有文献可考的60余件。现存《女史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均为唐宋人摹本。《女史箴图》唐摹本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掠走,现收藏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他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绘画遗迹可考的大画家和最早的绘画理论家。人们之所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而不是一个高明的画匠,就是因为他不但有高超的绘画技法,而且还有先进的绘画理论。
作为一代宗师,顾恺之对中国古代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传统画法,集中地体现了魏晋的画风及时代特色,并开启了隋唐绘画高潮,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
南朝宋时著名画家陆探微就学习他的画法,此后六朝的张僧繇、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甚至到了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名鼎鼎的画家也都临摹顾恺之的画,研习他的技法。他极大极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
多才多艺的顾恺之非常自信。他曾经拿自己的《筝赋》与鼎鼎大名的嵇康的《琴赋》作比,认为自己毫不逊色。这是他的才绝的特点--自负。顾恺之很有幽默感,而且活泼:率真,洒脱。
他的画曾经被人偷走了,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得意扬扬地说,是他的画,太灵通了,化成神仙了,飞上天了。他甚至还天真地相信一些骗人的小把戏,“痴绝”的雅称由此而来。桓温常常说顾恺之身上是痴黠各半。
其实,他的痴呆是假的,他的狡猾是真的。这是魏晋的名人超脱凡事的表现,更是他在权贵之间周旋中得到了一条真理,一条明哲保身的真理。顾恺之的画自然就不用多说了,“画绝”的美誉实在是不为过的。
他能够集“三绝”于一身,而且还淡泊名利,倾心于艺术,这种献身艺术的精神才是超人的。如今,他的画已远传欧美及日本,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艺术珍宝,这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骄傲,而且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光荣。
在社会生活上,他先后成为大司马桓温和荆州都督殷仲堪的参军,后来又成为桓玄的门客。他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在当时的豪贵名流之间周旋,只是到了晚年才得到了一个闲职,任职没有多长时间就去世了,终年62岁。
反清复明的顾炎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原名绛,字忠清。明朝灭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东望族,其高、曾祖为明廷仕宣,明末年家道中落。顾炎武7岁入私塾,14岁取得诸生(秀才)资格后,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极大地增强了他研究现实问题的兴趣。
顾炎武性情豪爽,敢作敢为,不拘于封建礼法。因屡试不中,自27岁起,他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顾炎武与归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昆山、苏州两地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失败后,与归庄等结为惊隐诗社,一边秘密从事反清活动,一边做学问,决意不与清廷合作。
顺治十二年(1655年),由于陆恩之狱,顾炎武被迫弃家北游。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顾炎武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人《明史》馆。此后,即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都。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山西曲沃病逝,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被合称为清初三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