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古代人是如何取名的?跟现代比,有什么区别?

2021-07-1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0
转发:0
评论:0
自古以来,取名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今天,小谱给大家讲讲,古代是如何取名的!古代贤哲尹文子说过: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这就是说,观察辨别事物、人物必先定名而后才可以成事。荀子也曾说:”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意思是说:名有完善之名,平易好懂而不被人误解之名,可以说是好名。为了起一个好名,年轻的父母总要翻开厚厚的辞海、辞源,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试图为自己的宝贝起个好名字,正如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所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要取好名,首先要名正,名正才能言顺。宋代大名士苏洵,曾为其兄正名而专门写下一篇典范之作,题目是《仲兄字文甫说》。苏洵的仲兄(二哥)名叫苏涣,字公群。苏洵读《易经》之后认为仲兄之名字不妥,建议用”文甫”来取代”公群”。苏洵在文章中论述人生哲理,倾注了他的人生信念,是一篇笔力雄健的正名之作。如果名字不正,言传则不顺有时还会留下笑柄,贻笑大方。明朝熹宗时大宦...

  自古以来,取名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今天,小谱给大家讲讲,古代是如何取名的!

  古代贤哲尹文子说过: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这就是说,观察辨别事物、人物必先定名而后才可以成事。荀子也曾说:”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意思是说:名有完善之名,平易好懂而不被人误解之名,可以说是好名。为了起一个好名,年轻的父母总要翻开厚厚的辞海、辞源,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试图为自己的宝贝起个好名字,正如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所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古代人是如何取名的?跟现代比,有什么区别?

  要取好名,首先要名正,名正才能言顺。宋代大名士苏洵,曾为其兄正名而专门写下一篇典范之作,题目是《仲兄字文甫说》。苏洵的仲兄(二哥)名叫苏涣,字公群。苏洵读《易经》之后认为仲兄之名字不妥,建议用”文甫”来取代”公群”。苏洵在文章中论述人生哲理,倾注了他的人生信念,是一篇笔力雄健的正名之作。

  如果名字不正,言传则不顺有时还会留下笑柄,贻笑大方。明朝熹宗时大宦官魏忠贤,本是一个无赖,原名李进忠,事奉宦官魏朝而改名。他与熹宗的奶妈客氏私通,因客氏之故而得熹宗信任,渐掌朝政。他广结羽翼,遍置死党,朝中排斥打击正直忠臣,朝外压迫东林名士。媚事者竟拜伏呼他为”九千岁”,各地督抚为他建生祠以祀。这样一个大奸贼,既不忠,又不贤,最后落下一个千古骂名。因为魏与未同音,魏忠贤岂能有好下场。南宋大奸臣秦桧,字会之。秦桧为人阴险,本性残忍,喜好谀言,大肆迫害忠良,冤案不可胜数,其中以陷害岳飞等最为昭彰。其所作所为,正好与他的名”桧’相吻合,”桧”是一种刺柏,浑身是刺,到处刺人。

  古代人是如何取名的?跟现代比,有什么区别?

  虽然好名配好人不是绝对的,但我们要力求名正言顺,正如儒雅风流的苏东坡所说,”世间惟名实不可欺”。现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中年轻的父母们为了孩子宏途无量,飞黄腾达, 在名字上就开始苦思冥想、引经据典了。一个好的名字,蕴含着一种期望。

  名正是金。有了正名的意识,便可以取好名。何谓好名?虽然"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大家共识的,那就是名字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名字不仅仅是自我评价问题,还有一个他人审美、社会评价的问题。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称,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需求,是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民族认同的反映。我们应力求做到人如其名,名以正人”。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

  综上可知,我国古人的称谓远比现代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状元有什么样的待遇和特权呢跟现代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古代的状元和现代状元,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隋朝之后,民国之前的那段时间里,对大多数人来讲,光宗耀祖的唯一办法就是榜上有名,只要能中个举人,都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著名的小说片段范进中举,就讲述了范进在长时间的考试之后,中了举人,直接疯癫至死的情形。更不要提前三甲了,也就是我们说的状元榜眼跟探花。如今的高考,有说某某市状元的,有说某某省状元的,当然,也有全国状元的。而在古代,状元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全国的第一,那么其他地区的第一被称为什么呢?乡里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所有上榜的叫做举人。各省的举人被叫到都城参加笔试,第一名叫做会元,所有上榜的叫做贡士。全部的贡士进入大殿参加皇上的面试,第一名叫做状元,所有上榜的叫做进士。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对科举的层次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在隋朝的时候,科举制诞生,但是第一个状元却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因为科举制刚设立的那些年,题出的都非常难。...
· 古人是如何过中元节的和现在比有什么区别呢
古人是怎么过中元节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元节始于古代,沿袭至今,中元节普度是现在最主要的过节方式。那么,古代的人们是怎么过中元节的呢,是比现在更加隆重呢还是仪式等更少一点?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古代的人是怎么过中元节的,和现在相比会怎样。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南方三省的中元节习俗宋初的时候,中元节与元宵节一样,也要四处张灯,以显示节日之隆,此习俗在宋太宗登基后被废止。到了南宋,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店肆就开始售卖纸制的鞋靴、头巾帽子、五彩衣服,供人们焚烧献给亡灵。享祀时,人们用桑叶来铺衬桌面,用葛黍苗、麻苗、粟苗做成的麻谷窠儿系在桌子脚上,寓意为用收成来敬告祖先。中元节的前一天,人们在寺庙前方的广场上竖立起一根数丈高的竹竿,顶端系一盏灯笼,名为“灯篙”。此为公众性质的祭祀。民间传说,灯篙上的灯笼点亮之后,散布于各处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
· 现代人弱爆了!古代人比现代人还会剪指甲
今天呢,小编摸摸自己的小手,看了看自己的长长的指甲,然后脑子一动,突然又想到一个好玩的问题,那就是古代人是怎么剪指甲的?指甲钳小编真的十分好奇古代的人用不用剪指甲呢。在那个制作工艺没有那么精湛的年代里,古代人是靠什么来剪指甲的呢?在没有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之前,小编的脑袋里出现的古代人剪指甲的场面是这样的。古代人可能是靠嘴巴咬出来的指甲,或者是靠石头磨出来的。又或者古代人的指甲可能压根就不会长长呢。在小编的反复思考下,真是越想越好奇,最终小编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终于舍得挪动小编的身体查阅相关的资料了。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小编才发现自己真的是傻的可以。因为小编一直认为古代人是没有剪指甲的功夫呢。但是小编真是大错特错了,事实的真相是现代人的剪指甲功夫远不如古人呢。古人剪指甲工具现代人一般都是用指甲钳剪短指甲后稍微磨一磨就可以了,但是古代人剪指甲的过程却不是那么简单。古代人剪指甲的功夫讲究的是精细...
· 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人是如何灭火的?你知道古代有哪些灭火方法吗?
火的发现和利用促进了人类祖先的进步,人们可以利用火来取暖、对食物进行加工,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经常用火,难免发生火灾,那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应对火灾的呢?三皇五帝时期便设置了管火事的部门,里面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叫做“火正”,而他们从事的工作则被后世称为“火政”。据《周礼》记载,周朝时有管理火政的官员,分别是司烜、司爟、宫正。司烜的职责是在仲春火灾容易发生的时节,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铃,以提醒居民注意防火。这就是电视剧里我们常看到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由来。司爟的职责是对在城中或野外防火导致火灾者给予处罚,当时还有明确的处罚标准:“凡国失火,由有毗屋延烧之忧;野焚菜,则有焚及山林之害,大则有刑,小则有罚。亦权罪之轻重耳。”宫正则主要负责监督宫中严守火禁,提醒防火。汉朝时期,水火盗贼不分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消防问题,消防和社会治安的相关工作都交由“执金吾”负责。当时有一个负责防火...
· 汉朝时期的人是怎么过年的和现代比有什么区别呢
汉朝时期是怎么过年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中国文化,汉代永远是个绕不过去的朝代。很多中华文化的符号都与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过年也是一样。在早期的夏朝制定的夏历中,一年是以正月为开始的。但商朝就改了,改成以十二月为一年之初,到周朝又往前推进了一个月,变成十一起为一年之始。汉初沿用秦制,秦朝认为自己是水德,把每年的开始定。一直到汉武帝时,着手“改正朔易服色”,将一岁之首改回到元月。当时没有春节这个称呼。春节这个名称是民国之后的事情。在汉朝时,正月初一这个日子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等。而过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全家一起祭拜祖先了。但现代春节的很多习俗,在当时已经开始出现了。祭灶神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升天。每年到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供上糖瓜,寓意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说不出坏话。灶王爷和糖瓜都是后来的产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