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宁波一大三学生为全村人修家谱 记录自康熙以来12代张姓家族传承

2017-04-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88
转发:0
评论:0
宁波一大三学生为全村人修家谱记录自康熙以来12代张姓家族传承,近日,拿着修好的《阳赛庄张氏家谱》草稿,宁波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张康乐总算松
  

  近日,拿着修好的《阳赛庄张氏家谱》草稿,宁波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张康乐总算松了一口气。
  这份家谱是张康乐花了四个多月时间,为全村人修的家谱世系表,包含全村从康熙12年(1673年)至2015年十二代张氏家族所有姓名,涉及到的名字上千个。
为了家族归属感决定编修家谱
  张康乐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安远镇阳赛村人,在宁波工程学院读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阳赛庄张氏家谱》共7卷80余页,包括谱序、世系表、本纪三个部分。其中,谱序主要描述姓氏来源、家族迁徙史、家谱编修情况等;世系表主要是父子以及兄弟姐妹关系的树状图;本纪介绍个人详细信息。
  为什么会想到要做这份家谱呢?张康乐表示,其实当初只准备整理自己所属一房的。但是2014年暑假,他在向村里老人打听他太爷爷的故事时,这些还健在的老人跟他描述了60多年前,他的太爷爷和同族中10位老人通过走访,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整理出了张氏第一代到第六代家谱的事。这次聊天改变了他的想法。
  “我被太爷爷的精神感动了。尽管现在村民们属于不同的房份,但300年前可是一家人呢,用的都是同一部家谱。”张康乐因此下决心,要将太爷爷他们整理的旧家谱续下去。张康乐家在村子里是属于张氏第四房,他说如果只整理四房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有意分离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为了家族统一感和归属感,决定全部整理出来。”
  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在山东上大学的发小张新扬的支持,在张康乐看来,张新扬能加入,是因为他“也是一个乡情很浓的人。”
让张康乐感到必须尽快去完成这件事的另一个原因是,暑假与这些老人聊天时,他发现村里很多熟悉往事的老人身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真的要趁他们还健在,赶紧整理出来。”
整理时的繁琐让他一度吃不消
  2014年寒假一回家,张康乐和张新扬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在整个家谱中,张康乐知道大多数人最关心的是世系表,因为世系表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每一位先祖的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以及房份从属关系。“因为它很重要,所以整理时格外费心。”
  整个世系表最后统计出来的名字有上千个,为了尽量保证它的准确性,张康乐他们没有少下工夫。他说,第一代到第六代他们尽可能用旧家谱的底,第七代以后主要通过对老人访谈来整理。
  在访谈时,张康乐负责提问,张新扬负责记录和录音。张康乐说,全村共有1400余人,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家族中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80多位,他们详细咨询了其中的40来个。在访谈的40来个老人中,60到70岁之间作选择性访谈,70岁以上特别是90岁左右的老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基本上全部进行了访谈。
张康乐表示,这些老人一般都能清楚地记得本家是属于哪一辈哪一房的,“在这样的多方验证下,基本可以确定大的支系无误。”
  整理时,张新扬念名字,张康乐往电脑里输入。原本他打算用一周的时间去做完这件事,但当他开始后,“万万没有想到,实际上花的时间是原计划的六七倍。这项工作完全没有想到会是如此繁琐。”
  他说,每天晚上,当一大堆私立家谱、记下的笔记、录的音频堆到他面前时,他真的很想将它们一把推开,然后好好地睡一觉。但每在这时,“我都会想起太爷爷,好像他在劝我说这是一件正确的事,不要放弃。”
  因为老人们一般记得的只是哪一房哪一辈有几个兄弟,他们的后代分别是现在族中的哪一家等,并不很清楚这些人的具体名字。因此他和张新扬只能从已有的资料中去寻找与之叙述吻合度最高的支系,再多方验证。“这种推测相当费劲,也特别繁琐。”
下一步将为村里老人写一段传记
  历经40余天,3月他们将初稿整理了出来。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反复地拿着整理的草稿找老人们进行梳理,如有错误再修改。而第八代之后的核对工作相对较容易,因为年代较近,他们可以直接去相应的家庭核对。“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后续家谱的可靠性。”
  他的这一举动也赢得了很多人的肯定。张康乐说,村里有些人听说他在整理家谱,专门来家里找他,说非常感谢他和张新扬。“因为在他们看来,整理家谱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了家族归属感。”
  当张康乐把这些族谱拿给村里人核对时,村民们表扬他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也是他们想做但始终没有动手去做的事。
  这些来自村民的肯定和张新扬的支持,让张康乐备受感动和鼓舞。他说,现在的自己也感到满满的喜悦和踏实感。因为当初决定整理全村家谱时,爷爷奶奶是支持态度,他的父母则觉得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但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坚持了下来。”
  当得知张康乐整理出了全村人的家谱时,他身边的同学也为他点赞。电信124班历阳认为这是很有文化传承感的一件事。在庄子源看来,因为“中国人一直都有很深的家族情感,修家谱就是延续这种家族情感和文化。”
  张康乐说,下一步他先是要将家谱中的“本纪”整理出来,“本纪”的字数估摸有10来万。然后继续搜集村里高龄老人的生平事迹,打算给他们人每人配一段传记。“当这些都完成后,会将这份完整的家谱印刷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宁波一大三学生为全村人修家谱记录自康熙以来12代张姓家族传承
近日,拿着修好的《阳赛庄张氏家谱》草稿,宁波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张康乐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份家谱是张康乐花了四个多月时间,为全村人修的家谱世系表,包含全村从康熙12年(1673年)至2015年十二代张氏家族所有姓名,涉及到的名字上千个。为了家族归属感决定编修家谱张康乐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安远镇阳赛村人,在宁波工程学院读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阳赛庄张氏家谱》共7卷80余页,包括谱序、世系表、本纪三个部分。其中,谱序主要描述姓氏来源、家族迁徙史、家谱编修情况等;世系表主要是父子以及兄弟姐妹关系的树状图;本纪介绍个人详细信息。为什么会想到要做这份家谱呢?张康乐表示,其实当初只准备整理自己所属一房的。但是2014年暑假,他在向村里老人打听他太爷爷的故事时,这些还健在的老人跟他描述了60多年前,他的太爷爷和同族中10位老人通过走访,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整理出了张氏第一代到第六代家谱的事。这次聊天改变...
· 宁波一大三学生为全村人修家谱记录自康熙以来12代张姓家族传承
近日,拿着修好的《阳赛庄张氏家谱》草稿,宁波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张康乐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份家谱是张康乐花了四个多月时间,为全村人修的家谱世系表,包含全村从康熙12年(1673年)至2015年十二代张氏家族所有姓名,涉及到的名字上千个。为了家族归属感决定编修家谱张康乐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安远镇阳赛村人,在宁波工程学院读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阳赛庄张氏家谱》共7卷80余页,包括谱序、世系表、本纪三个部分。其中,谱序主要描述姓氏来源、家族迁徙史、家谱编修情况等;世系表主要是父子以及兄弟姐妹关系的树状图;本纪介绍个人详细信息。为什么会想到要做这份家谱呢?张康乐表示,其实当初只准备整理自己所属一房的。但是2014年暑假,他在向村里老人打听他太爷爷的故事时,这些还健在的老人跟他描述了60多年前,他的太爷爷和同族中10位老人通过走访,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整理出了张氏第一代到第六代家谱的事。这次聊天改变...
· 族谱:记录百姓历史,传承家族文明
相比于史、志的煌煌赫赫,宗谱这种一姓一族的历史,也许普通而又平淡,让族外人看,或许提不起一点儿兴趣,但就在这种简简单单甚至像流水账一般的叙述中,鲜活的民间图景就此展开,让今天的人还能够藉此遥想祖先的生活。史不绝,则国存;谱有续,则家传。但是,没有官方的参与,零散于各个家族中的宗谱,续修和保存都非常困难,若是时局动荡,逢到天灾或战乱,百姓四散离乱,生命和生计尚且难以维持,怎么会去操心宗谱的事情。宗谱被当作落后的宗法权力的象征,往往被付之一炬,许多家族的历史因此消散在青烟中。大兴乃至北京周边上百山西移民村落,从地名以及世代流传的传说,是可以确定那段历史真实存在并非杜撰的。但是,大量的细节——来自山西何县何村、兄弟几人、家乡所剩为谁——已经散失在六百年的历史沧桑中,正史自然不会关注这些,然而但凡宗谱,这些却都是首先要记载的东西。可以说,宗谱的散失,正是当代研究移民史最大的一个障碍。祖宗单子上的世...
· 修自康熙年间,“马氏家谱”340岁了
一本记载马氏家族近300年历史的家谱,被五里社区73岁的马兴熊珍藏着。家谱记载了马氏家族自康熙十一年(1672)至1930年左右、共17代人的历史变迁。近日,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已上门查看。先人传下八卷家族谱在马兴熊老人家中,记者看到,8本马氏家谱均被妥善保管,外面套着彩色挂历制作的包装壳。内里纸张因年代久远已泛黄变色,每本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5厘米左右。家谱均为繁体文字,既有手写体,也有印刷部分。家谱里还配有某些朝代马氏家族居住的地形图和历代祖宗的工笔画像,画像附有简短的文字介绍。据马兴熊回忆,家谱是父亲传给他的,最后一次修谱共印了18部,每部八卷。当时,马家在现在的江都区曹王马家村。父亲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保管家谱。马兴熊还记得,1966年期间,在扬州工作的他,赶紧回到江都老家,将8本族谱藏在了厢房的屋顶。后来又辗转带来扬州,当时马兴熊住在南小街,之后又搬过四五次家,但家谱一直宝贝般...
· 修自康熙年间,“马氏家谱”340岁了
一本记载马氏家族近300年历史的家谱,被五里社区73岁的马兴熊珍藏着。家谱记载了马氏家族自康熙十一年(1672)至1930年左右、共17代人的历史变迁。近日,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已上门查看。先人传下八卷家族谱在马兴熊老人家中,记者看到,8本马氏家谱均被妥善保管,外面套着彩色挂历制作的包装壳。内里纸张因年代久远已泛黄变色,每本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5厘米左右。家谱均为繁体文字,既有手写体,也有印刷部分。家谱里还配有某些朝代马氏家族居住的地形图和历代祖宗的工笔画像,画像附有简短的文字介绍。据马兴熊回忆,家谱是父亲传给他的,最后一次修谱共印了18部,每部八卷。当时,马家在现在的江都区曹王马家村。父亲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保管家谱。马兴熊还记得,1966年期间,在扬州工作的他,赶紧回到江都老家,将8本族谱藏在了厢房的屋顶。后来又辗转带来扬州,当时马兴熊住在南小街,之后又搬过四五次家,但家谱一直宝贝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