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乾隆的,禄丰潘氏祠堂
建于乾隆的,禄丰潘氏祠堂, 云南禄丰潘氏宗祠在小铺子村委会东山村村北,建于清乾隆癸西年(公元1753年)
云南禄丰潘氏宗祠在小铺子村委会东山村村北,建于清乾隆癸西年(公元1753年),为潘氏一族捐资共建的宗祠。宗祠面南背北,列古城台,台上由南而北依次建照壁、平台、门楼、天井、厢房、正殿。门楼与正殿相对,门楼顶上为戏台。正殿座落在整个建筑的最北边,用石砌一高1.6米的高台,殿建于台上,面阔三间,宽11.7米,进深8米,单檐硬山顶。门前走廊顶部施以卷棚,以瓦覆盖,瓦上书二十八星宿名。门窗为格子门窗,木雕精细。殿内以土砌一高1.1米的供台,供台上以木雕构件组成神龛。龛分三格,上下两层,正中木雕构件较两旁繁复精美。龛后墙壁上镶碑十一块,刻潘氏族谱于碑上,正中一块为《潘氏家谱序》。殿中原悬匾三块,今仅存右边“宗谱志室”一块,宗祠院内还有功德碑两座。整个潘氏宗祠保存较为完好,整体布局未遭破坏,现为村上公房。有一户人家住在东厢房,东厢房的局部面貌被改变。由于年久失修,有部份梁、柱、橼、楼板腐朽,需要及时维修、更换。
潘氏宗祠为禄丰潘姓一族共建,东山村几乎全村为潘姓,小铺子村委会附近几个村也以潘姓居多。潘氏始祖为明代封荣阳候的潘在伍,其次子潘佑在明朝征讨云南时随军入滇,明朝平定云南后,随沐英留镇云南,统右卫军居潘家湾。至第七代,因人口繁衍,土地狭窄不敷分配,潘氏十二丁有七丁移居到小铺子东山村。到乾隆年间,潘氏一族人口上百,发展为一个大家族,于是合族捐资建了宗祠。
潘氏宗祠是现今禄丰发现的唯一一个保留完好的家族祠堂,建筑规整有序,雕刻纹饰精美细致,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古建筑。其作为祠堂,保存有完整的族谱(始祖到民国年间)刻于碑上,又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它对于研究明代屯田制度,明、清时期的宗族制度以及人口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云南禄丰潘氏宗祠建于清乾隆癸西年间
禄丰潘氏宗祠在小铺子村委会东山村村北,建于清乾隆癸西年(公元1753年),为潘氏一族捐资共建的宗祠。宗祠面南背北,列古城台,台上由南而北依次建照壁、平台、门楼、天井、厢房、正殿。门楼与正殿相对,门楼顶上为戏台。正殿座落在整个建筑的最北边,用石砌一高1.6米的高台,殿建于台上,面阔三间,宽11.7米,进深8米,单檐硬山顶。门前走廊顶部施以卷棚,以瓦覆盖,瓦上书二十八星宿名。门窗为格子门窗,木雕精细。殿内以土砌一高1.1米的供台,供台上以木雕构件组成神龛。龛分三格,上下两层,正中木雕构件较两旁繁复精美。龛后墙壁上镶碑十一块,刻潘氏族谱于碑上,正中一块为《潘氏家谱序》。殿中原悬匾三块,今仅存右边“宗谱志室”一块,宗祠院内还有功德碑两座。整个潘氏宗祠保存较为完好,整体布局未遭破坏,现为村上公房。有一户人家住在东厢房,东厢房的局部面貌被改变。由于年久失修,有部份梁、柱、橼、楼板腐朽,需要及时维修、更...
· 建于清乾隆三十年间的孟氏祠堂
孟氏祠堂坐落在包公镇硃岗山西南脚下大孟自然村,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坐东朝西,南面距店高公路不足百米,祠门前有一块较大的广场,广场前面有一口大塘,名书房塘,塘的中央有一座两平方米见方的土墩。孟氏族人模仿文庙中泮池的做法,筑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水塘。设置这样一个泮池,其教化的意义自然与孔子有关,是鼓励族人要读好"四书五经",将来中举做官,光宗耀祖。泮池这种初始的教化意义,今天住在它四周的许多年轻人已经非常陌生,脱口而出的经常是"消防水塘"一类的时髦词汇。也有少数的老者说它是一个"救生塘",目的是教育族人要一生行善,多多积德。这方面的功能和象征,就泮池来说,都是可以兼具于一身的,同时也是聚财的象征。祠堂所处的位置是一块"后有靠山,前有明塘"的风水佳地,山明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祠堂为两进五开间,徽派建筑,为榫卯木制结构...
· 潘寨牛氏祠堂
潘寨祠堂作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1-1617:10:47阅读:174次潘寨牛氏祠堂创建于清代道光十八年,至今已175年。该祠堂坐北朝南,独立院落,原占地十余亩的古建祠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仅存大殿。大殿面阔三间,为硬山式土木结构建筑,由于风雨侵蚀、自然朽化,常年无人看管,原有院落已是残垣断壁,山门已毁,椽朽檐塌,墙裂瓦落,院内杂草纵生,不堪入目,岌岌可危。洛阳牛氏文化研究会牛保平会长等广泛动员牛氏宗亲,历时4年,筹谋资金20余万元,2012年完成了祠堂院墙和山门的复建;2014年7月对祠堂大殿进行拆除修复工作,于11月9日举行告竣落成庆典。该祠堂大殿的修复,有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原副所长牛宁监理实施,修复工作坚守了“修旧如旧”的原则,遵循了清代建筑的风格规制,施工精细,工艺讲究,它的落成将为今后洛龙区古建修复树立了样板。图一祠堂旧貌图二2012年初步修缮后的大殿图三201...
· 应氏大祠堂--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
永康市应氏大宗祠应氏大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应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古名大田。东晋时,汝南有应詹者,从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其子应元,招为驸马,以功任御史大夫,后随父迁家于此。“此则南宗应氏之始。”后因族属繁衍,更村名为诸应。“宋有傅岩者,自大田徙仙居,其后裔又自仙居徙缙云。嘉熙间曰九二府君者,乃自缙云还诸应家焉。”其后有灵芝产墓之祥,乃更村名为芝英。永康市芝英是芝英应氏根源地。芝英应氏已有1670多年历史。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从明清至民国,芝英有应氏祠堂72幢。多为二三进建筑。上进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两进一般空着,作聚会之用。子孙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暂作居住。每个祠堂,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产。常田租给子孙永佃耕种,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祠厅管事...
· 始建于明代的麦积区兴仁村刘氏祠堂
刘氏祠堂祖先,名玉,字仲玺,祖籍云南,后因从军领兵挂帅,在岭南麓川积作战有功,升任都指挥俭事,明天顺元年以夺门功晋升为都督俭事,充右将军镇守浔洲,明天顺六年五月才贤荐镇守甘肃凉州河套平叛大小百余战。逾年卒赠固原伯溢,敏子镇守关陇清水要冲,明万历十三年,因旱灾,刘氏开仓济粮定邦一方,后因年高,解甲归田,落“业”故乡,清同治元年,后人为纪念刘玉的功绩,耗巨资维修祠堂纪念,公元一九八九年,原天水市北道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给于保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