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义门陈氏唐宋时期宗亲文化的倒影

2016-08-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5
转发:0
评论:0
义门陈氏唐宋时期宗亲文化的倒影, 唐宋时期,生活于长江南岸江州地区(今属江西省九江市)的义门陈氏作为聚族而居
   唐宋时期,生活于长江南岸江州地区(今属江西省九江市)的义门陈氏作为聚族而居的家族典型曾声振大江南北。义门陈氏从一个小家庭逐渐繁衍成一个庞大而稳固的大家族,十数代聚居在一起,“室无私财,厨无异爨”,家崇孝悌,门尚敦睦,“义”风之浓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家族,受到从地方官员一直到最高统治者的各种旌表褒奖,成为倡导“忠、孝、节、义”的道德典范。
义门陈氏唐宋时期宗亲文化的倒影
  从现存资料来看,最早旌表义门陈氏的是唐僖宗。据同治版《九江府志》记载,陈氏第三任族长陈崇(880—907年主持族务)“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择群从掌其事,建书堂教诲之。僖宗时尝诏旌其门”。《宋史·陈兢传》中也保存了唐僖宗旌表陈氏的材料。到南唐时,李昪在旌表陈氏的同时,还以“蠲其沿征科役”作为奖赏。此事见于《南唐书》《宋史》等多种史志文献。如《南唐书》载:义门陈氏“筑书楼,延四方学者。乡邻化其德,狱讼为之衰息。升元初,州以闻,诏复蠲徭役,表门闾”。
  义门陈氏走向辉煌是在北宋时期,家族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最多时达3900余人,田地族产广泛分布于全国数十州县。宋太宗和宋仁宗都对其进行过旌表。宋太宗据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张齐贤的奏报:“陈氏积世义门,全家孝友”,特地给子蠲免杂役的优待。《玉海·轶事》、康熙版《庐山志》所载宋人杨艺的《御书楼记》还说宋太宗亲书“义居人”匾额赐给陈氏第十二任族长陈旭。《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仁宗亦对陈氏进行旌表,授第十三任族长陈蕴为“本州助教”。
  此后历代统治者对陈氏还采取了各种优待奖赏措施,而这个家族的发展壮大,也与官府的嘉奖和扶持分不开。陈家不仅享有蠲免徭役等经济上的特权,还直接受到官府的帮助,如淳化年间,“陈兢十四世同居,老幼千二百余口,常苦食不足。今岁贷官米二千石”。据《义门陈氏大成宗谱》卷首所记,唐僖宗曾御赐给陈氏对联一幅:“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宋太宗赐的联语是:“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宋真宗赐的联语是:“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晏四百年天下无双”,等等。家谱记载的可信度需要进一步考证,但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唐宋统治者给予陈氏的特殊礼遇。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时期的义门陈氏并未出现高官显宦,作为一个普通家族,为何受到历朝最高统治者如此关注和频繁的旌表呢?这就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陈氏宗族自身特色来考察。查阅有关义门陈氏的各种史料,其道德行为确有诸多特别之处,在这个家族中,总能够找到统治者所倡行的“忠、孝、节、义”等各种道德范例,其中尤以崇“义”为核心。也许这就是历朝统治者旌表时以“义”来名状的主要原因。
  陈氏提倡孝义立家,是当时聚族而居、倡导孝义的代表。他们很早就制定了家法,史载“崇以治家之道必从孝道始,乃撰家法垂示将来”(胡旦《义门记》)。陈氏严格按照礼制秩序和家法管理宗族事务:“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门之内,肃于公府……上以远民义聚复能固廉节,为之赞叹。”(《宋史》卷四百五十六)这种孝义礼制在出现饥荒等非常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至道以来,仍岁饥旱,陈氏举宗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存,义之至也”。这种“义”还表现为诚实守信等美德上。据记载,北宋淳化元年,陈氏“常苦食不足”。为助其渡过难关,朝廷每岁贷粟三千石。到陈旭出任家长时,家族情况略有好转,便主动要求贷粟减半。由于当时收成不好,市场上粮价很贵,有人劝陈旭贷粟“全受而粜之,可邀善价”。他坚决不肯:“朝廷以旭家群从千口,轸其乏食,贷以公粟,岂可见利忘义,为罔上之事乎?”关于陈氏崇尚孝义、和睦有序在族谱和文人笔记中保留了许多带有传说性质的典故。比如“长幼七百口,不置仆妾,上下雍睦。凡巾栉椸架及男女授受通问婚葬,悉有规制。食必群坐广器,未成人者别为一席。犬百余只,一巨船共食,一犬不至,则群犬不食。”(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再如“宣陈兢入朝,赐一御鸽。兢持归,碎鸽,和酿酒,一旦合门三千余口共赏其味。使者复奏曰:‘陈氏一门咸知天恩加厚矣。’帝深赏之,曰:‘诚哉!义门也。’”(同治《九江府志》“杂类·轶事”)
  陈氏家境并不殷实,甚至不时出现拮据困窘,这从朝廷“贷粟”及“举宗啜粥,杂以藻菜”可见一斑。但即使这样,他们仍然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注重用礼制教化子弟,“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具体做法便是建立书院学堂教育子弟:“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者,皆就学焉。”(徐锴:《陈氏书堂记》)陈氏开办的“宅西书屋”“东佳书院”在当时甚至是中国教育史上都有一定影响:“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乡里率化,争讼稀少”(文莹:《湘山野录》卷上)
  义门陈氏的发展演变轨迹与唐宋宗族文化的变迁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中国宗法时代最鲜明的社会结构特征是“家国同构”,作为结构性的社会组织,家族在维护基层社会秩序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礼治秩序重建的重要时期,以义门陈氏为代表的孝义之家,正是封建统治者所期盼的理想社会的缩影,作为宗族典范的陈氏为历朝统治者所关注和重视也就势所必然了。通过对这些宗族的旌表褒奖来树立道德典范,传播忠孝伦理,教化百姓,进而有助于匡正社会风气,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明了这一点,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陈氏分家以后五百多年的明朝嘉靖年间,官府还要查访“义门”遗址,表彰其事迹,此后义门陈氏作为一个宗族文化象征仍在历史变迁中发挥着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义门陈氏
义门陈氏其实也来自颖川陈氏,但又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大望族。陈国亡后,宗室中的一部份人被押送到了隋都长安,其中包括后主陈叔宝在内。后主之弟叔明的五世孙陈兼,在唐玄宗时考中进士,官右补阙。兼之子京,仕于德宗朝。京无子,以侄陈褒为嗣。褒任盐官(浙江海宁县西南盐官镇南)县令,生有一子叫陈灌。陈灌之子陈环任临海(今属浙江)县令时,举家迁往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宜遁往江西庐山。伯宜之孙陈旺在唐文宗年间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县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轿乡义门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德安在九江之南,两地相距甚迩。古时归九江管辖。九江古称江州,因此这一支陈姓称江州义门陈氏。义门陈氏始立时,距赵匡胤建立宋朝还有23年光景,到了宋初开宝年间,义门陈氏已发展到七百四十余人,到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余口,短短二十余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一倍。再到宋仁宗天圣四...
· 各地陈氏宗亲相聚义门陈氏,参加宗亲联谊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宗亲会长代表共计18个省,220个县市。原计划280人的名额已远远超出,已登记在册的到会人数已有380余人,此次活动意义深远,大会非常成功。此次会议得到了江西德安县委县政府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上午举办的是秋祭活动和义门陈议事厅、义门陈接官厅、义门陈文化长廊的剪彩,下面给大家晒些上午的照片情况。下午召开会长工作会议正式会议,江西德安县委领导给此次会议致词。亦称为江右陈氏、江州陈氏。是发源于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公元832年,江右陈氏的祖先陈旺因为当官而在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置业,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经是数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义门陈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
· 【陈氏】陈氏讲堂-义门分庄
天下义门陈氏的发祥地“义门陈村”,又称“江州义门陈”,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与九江市之间的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是江西省德安县境内一个陈氏族聚村落。德安义门陈作为中华陈氏的发祥地,素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美誉。义门陈文化既是海内外8000余万陈氏后裔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家族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精神瑰宝。义门陈创造了十个“第一”,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研究义门陈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义门陈后裔、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大络所说:“义门陈是和谐家族、文明样板,在中国家族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地位,挖掘义门陈文化,有利于凝结两岸的陈氏宗亲之情。”南朝宜都王陈叔明11世孙、江州义门陈氏始祖陈阔(伯宣公)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由福建仙游迁江西庐山圣治峰下,因注司马迁《史记》而闻名朝野,赐授著作佐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
· 义门陈氏台湾宗亲到永定交流
原标题:义门陈氏台湾宗亲到永定交流本报讯(通讯员李燕枫)19日,义门陈氏台湾宗亲一行16人,来到位于龙岩市永定区岐岭乡的海峡两岸义门客家文博馆寻根谒祖,参访交流。史料记载,义门陈氏作为一个独立的家族在百家姓里独树一帜,曾经创造了3900余人、15代人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在海峡两岸义门客家文博馆,两岸陈氏宗亲欢聚一堂,畅叙乡情,共谋合作发展。台湾宗亲纷纷表示,会常回来看看,希望两岸宗亲多往来交流。
· 义门陈中的“陈氏经典”
一、东佳书院育英才义门陈“东佳书院”是七世祖陈崇创办于唐代(公元890年),当时属义门家学,称“东佳书堂”,因声望日渐远播,各地求学者慕名接踵而来,随之扩大规模,改称“东佳书院”,比“白鹿洞书院”还早五十年。当时书院有房数十间,藏书数千卷,帖号“天下第一”,成为宋初江南著名书院,博得宋太宗赐御书三十三卷和亲题“真良家”的封号。书院建址在东佳山(今德安县爱民乡岩泉桂村距义门陈宅约30华里),东佳书院因此而得名。东佳书院的东佳山巅有白石岩景点(据传是八仙中的何仙姑梳妆之处),石色洁白如玉,光可照人,更有紫石壁屏,其石红黄二色交相辉映,高数十丈;泉出屏下,飞白泻碧誉为奇观;山腰上下有两洞,一曰白石洞,洞高丈余,内有石港通泉源,其上有百鸟洞,内亦有曲港直通;屏岩之下有泉,名东佳泉,泉有二窍,一曰智窍,一曰慧窍,有时泉水奔流声闻数里,有时涓涓滴滴声如仙乐,有“东佳屏壁东佳泉,东佳书院育英贤”之说。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