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云南禄丰潘氏宗祠建于清乾隆癸西年间

2016-08-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95
转发:0
评论:0
云南禄丰潘氏宗祠建于清乾隆癸西年间,     禄丰潘氏宗祠在小铺子村委会东山村村北,建于清乾隆癸西年(公元1753年
         禄丰潘氏宗祠在小铺子村委会东山村村北,建于清乾隆癸西年(公元1753年),为潘氏一族捐资共建的宗祠。宗祠面南背北,列古城台,台上由南而北依次建照壁、平台、门楼、天井、厢房、正殿。门楼与正殿相对,门楼顶上为戏台。正殿座落在整个建筑的最北边,用石砌一高1.6米的高台,殿建于台上,面阔三间,宽11.7米,进深8米,单檐硬山顶。门前走廊顶部施以卷棚,以瓦覆盖,瓦上书二十八星宿名。门窗为格子门窗,木雕精细。殿内以土砌一高1.1米的供台,供台上以木雕构件组成神龛。龛分三格,上下两层,正中木雕构件较两旁繁复精美。龛后墙壁上镶碑十一块,刻潘氏族谱于碑上,正中一块为《潘氏家谱序》。殿中原悬匾三块,今仅存右边“宗谱志室”一块,宗祠院内还有功德碑两座。整个潘氏宗祠保存较为完好,整体布局未遭破坏,现为村上公房。有一户人家住在东厢房,东厢房的局部面貌被改变。由于年久失修,有部份梁、柱、橼、楼板腐朽,需要及时维修、更换。 
建于乾隆年间的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为禄丰潘姓一族共建,东山村几乎全村为潘姓,小铺子村委会附近几个村也以潘姓居多。潘氏始祖为明代封荣阳候的潘在伍,其次子潘佑在明朝征讨云南时随军入滇,明朝平定云南后,随沐英留镇云南,统右卫军居潘家湾。至第七代,因人口繁衍,土地狭窄不敷分配,潘氏十二丁有七丁移居到小铺子东山村。到乾隆年间,潘氏一族人口上百,发展为一个大家族,于是合族捐资建了宗祠。 
建于乾隆年间的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是现今禄丰发现的唯一一个保留完好的家族祠堂,建筑规整有序,雕刻纹饰精美细致,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古建筑。其作为祠堂,保存有完整的族谱(始祖到民国年间)刻于碑上,又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它对于研究明代屯田制度,明、清时期的宗族制度以及人口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建于清乾隆三十年间的孟氏祠堂
孟氏祠堂坐落在包公镇硃岗山西南脚下大孟自然村,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坐东朝西,南面距店高公路不足百米,祠门前有一块较大的广场,广场前面有一口大塘,名书房塘,塘的中央有一座两平方米见方的土墩。孟氏族人模仿文庙中泮池的做法,筑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水塘。设置这样一个泮池,其教化的意义自然与孔子有关,是鼓励族人要读好"四书五经",将来中举做官,光宗耀祖。泮池这种初始的教化意义,今天住在它四周的许多年轻人已经非常陌生,脱口而出的经常是"消防水塘"一类的时髦词汇。也有少数的老者说它是一个"救生塘",目的是教育族人要一生行善,多多积德。这方面的功能和象征,就泮池来说,都是可以兼具于一身的,同时也是聚财的象征。祠堂所处的位置是一块"后有靠山,前有明塘"的风水佳地,山明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祠堂为两进五开间,徽派建筑,为榫卯木制结构...
· 建于乾隆的,禄丰潘氏祠堂
云南禄丰潘氏宗祠在小铺子村委会东山村村北,建于清乾隆癸西年(公元1753年),为潘氏一族捐资共建的宗祠。宗祠面南背北,列古城台,台上由南而北依次建照壁、平台、门楼、天井、厢房、正殿。门楼与正殿相对,门楼顶上为戏台。正殿座落在整个建筑的最北边,用石砌一高1.6米的高台,殿建于台上,面阔三间,宽11.7米,进深8米,单檐硬山顶。门前走廊顶部施以卷棚,以瓦覆盖,瓦上书二十八星宿名。门窗为格子门窗,木雕精细。殿内以土砌一高1.1米的供台,供台上以木雕构件组成神龛。龛分三格,上下两层,正中木雕构件较两旁繁复精美。龛后墙壁上镶碑十一块,刻潘氏族谱于碑上,正中一块为《潘氏家谱序》。殿中原悬匾三块,今仅存右边“宗谱志室”一块,宗祠院内还有功德碑两座。整个潘氏宗祠保存较为完好,整体布局未遭破坏,现为村上公房。有一户人家住在东厢房,东厢房的局部面貌被改变。由于年久失修,有部份梁、柱、橼、楼板腐朽,需要及时维修...
· 桐坑楼氏宗祠:清乾隆年间的建筑艺术
浙江省东阳市六石街道的桐坑村,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桐坑楼氏宗祠。这座宗祠不仅是楼氏家族的祭祖圣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瑰宝。桐坑楼氏宗祠始建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78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坐西朝东,前后三进,面阔三间,整体呈现出“日”字平面布局。这样的布局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也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发达。走进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非凡的门楼。门楼为二层楼屋,明间辟有将军门,门上悬挂着新制的“楼氏宗祠”横匾。石质门框坚固而厚重,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门楼的木雕精细,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穿过门楼,来到前厅。前厅明间采用抬梁式构架,五架梁带前单步,后双步廊。这种结构不仅稳固耐用,还富有美感。次间则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的构架方式,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前厅的牛腿饰以“S”形,线条流畅,雕刻精美,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穿过前厅,来到穿...
· 江西修水发现清乾隆年间大罄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宪所吴之先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陈立立教授一行,到江西省修水县古市镇月塘村一仙娘庙考察,发现了一口乾隆五十一年制造的大罄。大罄外面刻有铭文,大意是宁州仁乡六十三州东皋郭段(今江西修水县古市镇月塘村)信人冷子学等人,为感谢屈原之女一仙娘的保佑,制大罄敬奉,铭文末尾“乾隆五十一年制”的字样。大罄的下面有三个碗口大的洞,吴之说,那可能是安放大罄支脚的地方。敲打大罄,发出清新悠扬的乐声。据了解,修水县古市镇系省级非特质保护遗产――“一送仙娘花灯”的发源地,一送仙娘花灯是为了纪念屈原之女一仙娘。“根据史料和实地证据显示,屈原在长达20余年的流放期内,应该到过“南楚”地域――今修水县汨水源区域。”陈立立介绍,据《义宁州志》和《冷氏家谱》等记载,修水冷氏自宋代就开始敬奉屈原之女一仙娘,大罄为民间祭祀用的乐器,确系清代民间制品,该罄的发现,对考证屈原流放期间是否到过修水有着重...
· 走进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宗祠——况氏宗祠
座落于上高县锦江镇大塘村中心的况氏宗祠,谱称大宗祠,俗称官厅。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为前后三重进砖木结构建筑物,占地面积700多平米,因年久失修,于2011年拆毁,现在的宗祠是在原基址上重建而成。根据新宗祠工程负责人介绍,大塘新的况氏宗祠,是在原宗祠的旧址规模上,左右各加宽了一米,达到16米的开间和46米的进深,总建筑面积为800多平方米,内部构造及相关设计完全依照老宗祠的模样进行建设。有所不同的是,新宗祠采用了砖混结构建筑形式,外形古朴典雅,颇具江南建筑传统风格。2013年10月1日至3日,在重庆市涪陵区大梁山瑞禧山庄隆重召开的中华况氏联谊大会上,提出要把大塘村况氏祠堂升格为“中华况氏祠堂”,供奉况氏始祖烈公雕像和历代况氏世祖先贤灵位、灵牌,供中华况氏后人祭祀。并要在本祠堂内设立介绍况氏历史发展的展览牌,方便况氏后裔参观、了解况姓的历史发展历程。于是,上高大塘况氏宗祠在全体中华况氏儿女的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