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修家谱是利于子孙后代的事情?看完你就懂了
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民间的“修谱”热潮也成为一种现象。很多家族的长者不惜花费重金请专业人士来修谱,他们的目的多半是为了找到“我从哪里来”,和“谁是我最亲近的人”。许多年轻人不能理解,修谱花钱不说,还耗时费力,不愿意支持,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说修谱这件事其实受益更多的是家里的子孙后代。
古代的时候,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谱,而这个家谱每一年都要修,叫修家谱。一年之中,有哪些人口新增了,或者哪些人过世了,都要以简要的方式记录在册,这个叫做修家谱。
有了家谱之后,我们就知道了自己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是因为哪些原因到这个城市里来定居的,这个家族一共有多少代?历代的祖先都做了些什么事,对这个地方,这个国家做出过哪些贡献,有哪些好的德行、事迹、家训家规值得铭记。一个好的家风才是一个家族留给他的后代子孙最大的财富,行走于世间,积德行善,厚德载物。
相反的,如果某些族人做了一些不法之事,有违族规家训的,就有可能直接从族谱、家谱中除名,这个也是人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我们作为一个家族的后代子孙,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因我们的行为给我们的祖先抹黑。
在《群书治要·论语讲记》这本书里就记载着一个典故:
《雍正皇帝圣谕图解》上面,就有一个明仁宗的故事。明仁宗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明成祖到了南京,退朝之后就召见东宫官杨士奇,问道:“你辅佐太子已经很长时间了,对他了解得也很清楚了,这个太子的为人到底怎么样呢?”杨士奇就回答说:“殿下仁孝恭敬非常人可比。”明成祖听了之后说:“你能不能给我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呢?”杨士奇回答说:“每逢祭祀的时候,太子一定会把所有的祭器亲自检查,不把这个事委托给别人。比如说去年按照惯例要举行祭祀的时候,正好太子得了痛风病,结果医生告诉他要服药发汗才可以。太子说‘如果要吃药发汗,怎么可以亲自参加祭祀呢?’左右的人就说:‘那可以让别人代替您参加祭祀啊!’殿下就回答说‘皇上把祭祀的使命交付给我了,我又派遣别人来代替,这不是违背君父的命令吗?’所以他就带着病亲自去参加祭祀。祭祀才完毕出了一身的汗,结果这个病就痊愈了。再比如,每每给皇帝进俸食物、其它的东西的时候,这个太子一定会亲自检查,亲自把这个封条封好,然后才派遣他们去出发,不敢轻易地把这些事委托给下人去做。”明成祖听了之后就说:“这些都是为人子应当做的事情。”杨士奇说:“自古以来的大圣大贤,都是把他该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而已。”
也就是说圣贤人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是毕恭毕敬地、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本分而已,所以明仁宗“躬阅祭器”的故事,就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育。皇帝对于祭祀这样地诚敬,也就能够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这个国家也治理得很好。
因此,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家谱中记录的祖训和族规,它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事的准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