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词条 明朝 明仁宗

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或称洪熙帝,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中山王徐达外孙,明朝第四代皇帝。

洪武年间,被封为燕世子。靖难之役中,仁宗负责镇守北平,并成功抵御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军围攻。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皇太子,并在明成祖屡次北伐中,担任监国职位,实际负责国家政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继承皇位,年号“洪熙”。明仁宗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与调整,国家富足。仁宗与子明宣宗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由嫡长子朱瞻基继位。

明仁宗简介资料
1378年08月16日
1424年09月07日 - 1425年05月29日
朱高炽
仁宗
1425年05月29日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献陵
明仁宗相关文献
明仁宗朱高炽简介明仁宗朱高炽怎么死的?
明仁宗朱高炽简介明仁宗朱高炽怎么死的?,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长子,其母
查看全文
明仁宗到底是怎么死的?明仁宗死亡之谜
明仁宗到底是怎么死的?明仁宗死亡之谜,明仁宗朱高炽死的时候48岁,距离他登基不到10个月,从《明仁宗实录》的记载来
查看全文
明仁宗
人物生平查看完整族谱明仁宗的族谱世子时期朱高炽年幼端重沉静,善于言辞,且擅长射箭,喜爱与儒臣讲论。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壬午(1395年11月4日),他被册封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由于心性较为温良,体谅官员、士卒,深受祖父明太祖朱元璋喜爱。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朱高炽则镇守北平,期间以一万兵力,阻挡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中央军围攻。由于朱高炽身型肥胖而且有脚病,不良于行,不曾随父亲朱棣征战,且性格相对较为温和,向来不获父亲宠爱。反而常随朱棣征战的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受朱棣喜爱,而朱高煦则更因屡有战功,于是出言诋毁朱高炽以夺嫡。当时,建文帝施离间计,下“赐世子书”;朱高燧的人马得知此事,向朱棣建言“世子勾结朝廷”,没想到朱高炽不予启封,直接呈上朱棣,方破此计。之后朱棣改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居守。太子时期朱棣成功夺位为帝后,是为明成祖。永乐元年春正月丙戌,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不允;三月戊寅朔...
查看全文
明仁宗朱高炽的生平简介明仁宗是个好皇帝吗?
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只在位短短的十个月时间,但世人对他的评价却相当高,《明史》更说:“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意思就是,明仁宗若能多活几年,必定能创造出堪比西汉文景之治的昌盛景象。 那么,明仁宗在位的十个月内,他到底做了什么,竟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
查看全文
简明正史——宋仁宗
? 宋仁宗赵祯(1010—1063)真宗第六子,初名受益。李宸妃所生,被刘后夺去养为己子。天禧二年(1018)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二月即皇帝位,不足十二周岁,朝政取决于刘太后。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死,才开始亲政,时年二十三岁。 仁宗亲政后,对刘太后执政时所用的一班朝臣颇多猜忌,以裁抑侥幸为名,罢去吕夷简、夏竦、张耆、陈尧佐、范雍
查看全文
明仁宗相关标签
1378年出生
洪熙
1425年逝世
明仁宗
明成祖皇子
仁宣之治
明朝皇帝
帝王
1 / 3
家族谱大览
明氏宗谱 [1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日月堂, 民国35[1946]修. 13册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督修明学圣,字达仙 ; 纂修明家言,字德馨. 注: 此谱为安麻二县世系合谱, 以分修合载为主,始祖各遵老谱祀之. 受姓祖: 谯明, 为燧人氏. 兴国祖 : (唐) 明冤公,字于道. 安邑祖(1世) : (元明之际) 明开一. 原籍江西南昌县, 迁居黄安. 生子一 : 明道聪. 开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玄礼(大房,居李家畈) ; 明玄德(中房,居大屋塆西首) ; 明玄元(细房,居大屋塆东首). 麻城祖(1世) : (元明之际) 明万镒. 避乱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贡家巷瓦屑坝迁居麻城. 万镒公下派祖(2世) : 明达英 ; 明达可 ; 明达宗(居安邑). 派行 : (1-16世) 万达有世德系大贝道之士 金木水火土 ; (17-32世) : 天尚文学 家国其昌 建功崇善 永锡宏光. 安邑旧派 : 应国承天佑 辉光绪继东 克家延世泽 修德发洪宗. 联宗新派(24世起) : 立志敦忠厚 存心作孝贤 安邦思定远 隆运庆相传.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安县, 及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书名页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明氏宗谱 [1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日月堂, 民国35[1946]修. 13册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督修明学圣,字达仙 ; 纂修明家言,字德馨. 注: 此谱为安麻二县世系合谱, 以分修合载为主,始祖各遵老谱祀之. 受姓祖: 谯明, 为燧人氏. 兴国祖 : (唐) 明冤公,字于道. 安邑祖(1世) : (元明之际) 明开一. 原籍江西南昌县, 迁居黄安. 生子一 : 明道聪. 开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玄礼(大房,居李家畈) ; 明玄德(中房,居大屋塆西首) ; 明玄元(细房,居大屋塆东首). 麻城祖(1世) : (元明之际) 明万镒. 避乱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贡家巷瓦屑坝迁居麻城. 万镒公下派祖(2世) : 明达英 ; 明达可 ; 明达宗(居安邑). 派行 : (1-16世) 万达有世德系大贝道之士 金木水火土 ; (17-32世) : 天尚文学 家国其昌 建功崇善 永锡宏光. 安邑旧派 : 应国承天佑 辉光绪继东 克家延世泽 修德发洪宗. 联宗新派(24世起) : 立志敦忠厚 存心作孝贤 安邦思定远 隆运庆相传.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安县, 及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书名页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明氏宗谱 [1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日月堂, 民国35[1946]修. 13册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督修明学圣,字达仙 ; 纂修明家言,字德馨. 注: 此谱为安麻二县世系合谱, 以分修合载为主,始祖各遵老谱祀之. 受姓祖: 谯明, 为燧人氏. 兴国祖 : (唐) 明冤公,字于道. 安邑祖(1世) : (元明之际) 明开一. 原籍江西南昌县, 迁居黄安. 生子一 : 明道聪. 开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玄礼(大房,居李家畈) ; 明玄德(中房,居大屋塆西首) ; 明玄元(细房,居大屋塆东首). 麻城祖(1世) : (元明之际) 明万镒. 避乱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贡家巷瓦屑坝迁居麻城. 万镒公下派祖(2世) : 明达英 ; 明达可 ; 明达宗(居安邑). 派行 : (1-16世) 万达有世德系大贝道之士 金木水火土 ; (17-32世) : 天尚文学 家国其昌 建功崇善 永锡宏光. 安邑旧派 : 应国承天佑 辉光绪继东 克家延世泽 修德发洪宗. 联宗新派(24世起) : 立志敦忠厚 存心作孝贤 安邦思定远 隆运庆相传.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安县, 及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书名页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明氏宗谱 [1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日月堂, 民国35[1946]修. 13册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督修明学圣,字达仙 ; 纂修明家言,字德馨. 注: 此谱为安麻二县世系合谱, 以分修合载为主,始祖各遵老谱祀之. 受姓祖: 谯明, 为燧人氏. 兴国祖 : (唐) 明冤公,字于道. 安邑祖(1世) : (元明之际) 明开一. 原籍江西南昌县, 迁居黄安. 生子一 : 明道聪. 开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玄礼(大房,居李家畈) ; 明玄德(中房,居大屋塆西首) ; 明玄元(细房,居大屋塆东首). 麻城祖(1世) : (元明之际) 明万镒. 避乱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贡家巷瓦屑坝迁居麻城. 万镒公下派祖(2世) : 明达英 ; 明达可 ; 明达宗(居安邑). 派行 : (1-16世) 万达有世德系大贝道之士 金木水火土 ; (17-32世) : 天尚文学 家国其昌 建功崇善 永锡宏光. 安邑旧派 : 应国承天佑 辉光绪继东 克家延世泽 修德发洪宗. 联宗新派(24世起) : 立志敦忠厚 存心作孝贤 安邦思定远 隆运庆相传.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安县, 及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书名页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明氏宗谱 [1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日月堂, 民国35[1946]修. 13册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督修明学圣,字达仙 ; 纂修明家言,字德馨. 注: 此谱为安麻二县世系合谱, 以分修合载为主,始祖各遵老谱祀之. 受姓祖: 谯明, 为燧人氏. 兴国祖 : (唐) 明冤公,字于道. 安邑祖(1世) : (元明之际) 明开一. 原籍江西南昌县, 迁居黄安. 生子一 : 明道聪. 开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玄礼(大房,居李家畈) ; 明玄德(中房,居大屋塆西首) ; 明玄元(细房,居大屋塆东首). 麻城祖(1世) : (元明之际) 明万镒. 避乱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贡家巷瓦屑坝迁居麻城. 万镒公下派祖(2世) : 明达英 ; 明达可 ; 明达宗(居安邑). 派行 : (1-16世) 万达有世德系大贝道之士 金木水火土 ; (17-32世) : 天尚文学 家国其昌 建功崇善 永锡宏光. 安邑旧派 : 应国承天佑 辉光绪继东 克家延世泽 修德发洪宗. 联宗新派(24世起) : 立志敦忠厚 存心作孝贤 安邦思定远 隆运庆相传.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安县, 及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书名页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明氏宗谱 [1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日月堂, 民国35[1946]修. 13册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督修明学圣,字达仙 ; 纂修明家言,字德馨. 注: 此谱为安麻二县世系合谱, 以分修合载为主,始祖各遵老谱祀之. 受姓祖: 谯明, 为燧人氏. 兴国祖 : (唐) 明冤公,字于道. 安邑祖(1世) : (元明之际) 明开一. 原籍江西南昌县, 迁居黄安. 生子一 : 明道聪. 开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玄礼(大房,居李家畈) ; 明玄德(中房,居大屋塆西首) ; 明玄元(细房,居大屋塆东首). 麻城祖(1世) : (元明之际) 明万镒. 避乱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贡家巷瓦屑坝迁居麻城. 万镒公下派祖(2世) : 明达英 ; 明达可 ; 明达宗(居安邑). 派行 : (1-16世) 万达有世德系大贝道之士 金木水火土 ; (17-32世) : 天尚文学 家国其昌 建功崇善 永锡宏光. 安邑旧派 : 应国承天佑 辉光绪继东 克家延世泽 修德发洪宗. 联宗新派(24世起) : 立志敦忠厚 存心作孝贤 安邦思定远 隆运庆相传.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安县, 及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书名页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明仁宗导读知识
明仁宗在位多长时间
明仁宗在位多长时间
明仁宗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因病去世,在位时间仅九个月。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于凤阳府,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立为燕王世子。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炽安抚军民,与将士们共同商议对策,以较少的兵力抵挡李景隆的大军,保住了北平城。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朱棣北伐期间,朱高炽监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伐中病逝,立下遗诏,将帝位传于朱高炽,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旧臣,平反冤案,废除苛政。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大规模用兵,让百姓安居乐业,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病逝,终年48岁。庙号仁宗,葬于十三陵之献陵。
浏览量:1990次
朱高炽的儿子有几个
朱高炽的儿子有几个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时间仅十个月,终年48岁,共有10个儿子,7个女儿。长子: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母诚孝昭皇后张氏,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次子:朱瞻埈(1404年3月27日-1466年6月8日),郑靖王,母贤妃李氏。三子:朱瞻墉(1405年2月9日-1439年8月5日),越靖王,母诚孝昭皇后张氏。四子:朱瞻垠(1406年—1421年11月7日),蕲献王,母贤妃李氏。五子:朱瞻墡(1406年4月4日-1478年2月18日),襄宪王,母诚孝昭皇后张氏。六子:朱瞻堈(1406年11月4日-1453年12月11日),荆宪王,母顺妃张氏。七子:朱瞻墺(1409年1月28日-1446年11月30日),淮靖王,母贤妃李氏。八子:朱瞻垲(1409年11月-1425年8月26日),滕怀王,母贵妃郭氏。九子:朱瞻垍(1411年7月7日-1441年2月3日),梁庄王,母贵妃郭氏。十子:朱瞻埏(1417年1月9日-1439年1月3日),卫恭王,母贵妃郭氏。
浏览量:2670次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 朱高炽的历史功绩: 1、实行仁政,休养生息 1)朱高炽即位之后,将靖难时,朱棣处死的黄子澄、齐泰、方孝孺后人都找了出来,恢复他们普通百姓的身份,他们的后人都回归故里。 2)停止对外动武,一改成祖时期常年对外征伐的做法,开始休养生息。同时,朱高炽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使得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明朝进入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仁宣之治”的开端。 2、崇尚儒学,重视科举 朱高炽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朱高炽非常善于纳谏,而且鼓励他人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朱高炽重视科举制度,当时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比例被沿用至清朝。 3、外交不断,促进各国往来 在位期间,朱高炽让精干的军事将领守卫北方诸前哨以防蒙古人的入侵,同时和南洋各国继续保持纳贡关系。
浏览量:16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