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准确时间对照表
二十四节气,是远古时代,我国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产物,是古代人们观察天体运行,用来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直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之首,也寓意着春天的开始,万物生长。雨水 (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惊蛰 (公历3月5-6日交节)
代表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万物冒地而出,生机勃勃。春分(公历3月19~22日交节)
春分在气候上的特征尤为明显,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春和日丽。清明 (公历4月04—06日交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时节阳光明媚、树木生长、生机勃勃。谷雨 (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
春雨贵如油。这个时节降水明显增加,更好地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
立夏标志着夏天的来临,炎暑降至。暴雨变多,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的阶段。小满 (公历5月20-22日交节)
这是一个反映降水的节气,意味着降水量大幅增加,农作物开始饱满。芒种(公历6月5-7日交节)
这个时节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
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小暑(公历7月6-8日交节)
盛夏正式开始。天气开始炎热,暴雨暴雷多的时节。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
这个时节天气极为炎热。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暴雷,台风多发。立秋(公历8月7-9日交节)
立秋表示开始进入秋季,但天气依然炎热,还未开始凉爽。处暑(公历8月 22-24日交节)
处暑意味着出暑。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白露(公历9月7-9日交节)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节气。早晚的温差开始变大。秋分 (公历9月22-24日交节)
时至秋分,暑热已消,我国各地区的白天时间开始变短。寒露 (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
进入寒露,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霜降 (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这个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立冬(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
意味着冬天的开始,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小雪 (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大雪 (公历12月 6-8日交节)
进入大雪,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中国,有南方祭祖,北方吃水饺的习俗。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
有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意味着天气寒冷到极致。但是大寒过后,也就意味着春天不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