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十要:古人的治家智慧,如何良性处理家庭关系并传承下去
一、进德修业,读书起家
人才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关键。读书是立德、立身、立业最重要、最便捷的方法和路径,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之本。读书能够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提升人的修养和才能,帮助人实现自身的价值。
康熙《庭训格言》中强调,通过多读书,能够陶冶情操,淡化欲望,从而减少开支和追求,使人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业和进取,提高自身品质。读书能够通过一卷接一卷的积累,提升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每天读书都能为自己带来更进一步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古代贤人能够以读书为乐,甚至忘记进食也要专心学习的原因。
郑板桥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提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官职和名利,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做一个好人。读书应该从明理做起,通过学习和思考,使自己更加明智和善良。
古代的家训中也有关于读书重要性的论述。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指出,学习需要静心,才能够借助学习来拓宽视野、增广才能;欧阳修在《海学说》中写道,如果不学习就无法获得知识。这两者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认为,书籍是培养心灵的最好方式,读书要深思熟虑,多加温习并理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发挥才干。
如何读书才能取得成效呢?汪辉祖在《双节堂庸训》中提出“读书以有用为贵”。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务,要通晓情理,以引经据事。该书不能致用,再多也没有意义。曾国藩在家书中也指出,读书对于富家和居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富家来说,读书能够拓宽贸易视野,获得更多利润;对于居家来说,读书能够促使人节俭,不轻易花费,同时也能巩固家庭的保障和防御能力。曾国藩通过类比贸易和战争,阐述了读书的多种益处。
二、崇尚劳动,勤俭持家
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则。古人认为,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只有节俭才能积累财富,从而确保家庭的稳定和繁荣。《药言》中提到,“勒俭”是居家的关键,只有勤劳和节俭,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维持家庭的运转和发展。古人有谚语说:“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这个谚语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时间段,都需要通过勤劳来保证家庭兴旺。
《治家格言》也强调了勤劳和节俭的重要性。每天清晨起来,要打扫整理家中内外的卫生,保持整洁。对于一碗饭、一口粥,要珍惜来之不易;对于一丝一缕的东西,要时刻牢记艰苦劳动的成果。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以真实的故事教育后代要保持节俭的习惯,他引用张文节的言论来说明,即使现在的生活条件富足,但要知道过去的奢侈生活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能指望富裕和生命长久。他认为,人们应该深思熟虑,从勤俭的角度来看待家庭的财富管理,以及家族的长远利益。这些观点都告诉我们,崇尚劳动,勤俭持家对于家庭的繁荣至关重要。勤劳可以帮助我们免除饥寒,节俭可以培养正直的品质。
三、宽容友爱,和睦家庭
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关键。和睦的家庭关系是治理家庭的基本要求,也是古代各家族家训所倡导的核心主题。王夫之在《姜斋文集·丙寅岁寄弟侄》中强调,要善于沟通交流,化解言语和礼节方面的误解和矛盾。范仲淹在《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中教导子弟要互相忍让,互相扶持,保持家庭的和乐氛围。他强调,家庭成员无论亲疏,都要意识到共同拥有一个宗族和家族身份,应该和睦相处,不允许互相伤害、嫉妒、争斗和夺取,任何吉凶和问题都应该互相帮助、支持,以保持和乐的氛围,实现家庭的祥和永久。
《袁氏世范》中也有许多关于和睦家庭的论述。首先,要善于教导他人,而不是将责备留在心中,积累怨恨。其次,要换位思考,以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善于自我反省的贤者是没有不善之处的,而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在家庭中容易埋怨他人,为人子则多怨恨,为人父则多暴戾。再次,要善于忍让,及时解决矛盾。长久和睦的家庭基于能够忍让的品质。然而,只知道忍受而不知道如何处理忍耐,是不可取的,应该及时化解问题,而不要将问题藏在心中。
四、乐善好施,以德立家
是中国古代治家观念中的重要原则。乐善好施的家庭注重慷慨助人,将善行作为处世和为人的准则。高攀龙在《高子遗书·家训》中强调,古代家训的作者都将资助贫苦的亲友和乡亲视为家庭的基本原则,关心照顾寡妇孤儿,把救助困难者视为第一善事。范仲淹在《告诸子及弟侄》中说,吳中地區宗族眾多,祖宗将所有人都视为子孙,没有亲疏之分。既然祖宗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那么饥寒者又怎么能不受到我们的关怀呢?范仲淹设立了义庄,购买良田,用所得来赡养族人。范仲淹设立义庄的行动对江南地区的许多家族起到了示范作用。《了凡四训》中希望子孙后代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多做善事。家庭有余资时,最宜兴办一些对当地有利益的事物。可以开渠引水,修筑堤坝防灾,修建桥梁方便行旅,供应茶饭满足人们的需求。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劝导和合力推进,不避嫌疑,也不怨恨劳累。陆九韶在《家制·居家制用篇》中希望家人能够帮助困难和弱势群体。家庭有余力时,可以周济邻族的贫弱者、贤士的困穷者、仙人的饥寒者和过往者的无聊者。《郑氏规范》也要求家族中的人乐于行善和善行,不仅关爱族人,也关爱乡里的人,尽力帮助他人。修建桥梁、铺设道路时,子孙后代应该参与其中,提供支持。在夏季高温时要设立几个地方供人们喝茶解渴。这种乐善好施的精神和崇尚道德的理念应该得到继承和传承。
五、勤政爱民,廉洁保家
在中国古代的家训中也有很多关于廉洁从政的论述。包孝肃公的家训中明确表示,若子孙从政犯有贪污行为,不得回归家族;去世后,也不得安葬在家族的陵墓。只有顺从家训,否则不被认为是吾子孙。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训,对教育官员廉洁奉公,净化政治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东晋名士陶侃的母亲湛氏在《责子书》中教育儿子,告诫他在做官时不应以官之物来贿赂她。陶侃以监督鱼梁为名,送给母亲一盘瓦锅鱼作为礼物。母亲却将鱼封存起来,并在信中责备儿子不应以公物谋取私利。可见,陶侃成为一代名士与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人们常叹古人之智慧为“非此母不生此子”。东汉时期廉洁官吏杨震爱民如己,以四知而名闻天下。当有人劝他为子孙着想并留下财产时,他说:“只有我后世称为清廉的官吏子孙,我才以此遗之,难道这不是极为丰厚的吗?”江南著名家族一一浦江郑义门以廉洁政治文化而闻名,《郑氏规范》中对于勤政爱民和廉洁为官有许多具体的规定。子孙如有能考上进士出仕者,应该予以资助,勉励其勤勉奉公,杜绝贪污行为,从而恪守家法。子孙出仕后应该早起不晚睡,尽力为国家服务,关心民众,像慈母保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民众要心怀怜悯,善于体察他人的情感,充分理解对方,不要轻易妄取他人的财产。如果在任职期间遇到困难、衣食不给,家族应该资助并鼓励他们;如果有人家财丰裕,也要归入家族财产共享。家规第88条规定,如果子孙在政务上贪污受贿,违背家训的规定,应该被严厉的家规惩罚。在《郑氏规范》的影响下,郑氏家族在宋元明三代中有173人出仕做官,没有一人因贪污而受到查处,成为廉洁保家的典范。
六、审择交游,修身齐家
修身齐家治国的逻辑中,“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只有修身,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行,才是治理好家庭、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古人在家训中谈及一些具体的做法。包孝肃公的家训中明确指出,身修的关键是立德。一个人的服饰不需要华丽,却不可有丑陋;一个人的德行不需要出众,却不能有羞耻之事。
在修身方面,不少家训都注意到要慎重交友,近善远佞。陆游《放翁家训》中提到年轻人才气过人的很容易走向堕落,父兄应该担心而不是高兴。父兄要经常进行督促和监督,让他们熟读经典,教导他们谨慎恭谨,不允许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往。朱意在《给长子书》中告诫儿子不可与“谄谀轻薄、傲慢亵狎”之人交往。纪的《训子书》谈到了辨别人的标准,告诫人们选择朋友要谨慎,以诚实为友,多听多学,这样会受益匪浅。但如果识别真正的小人,所带来的危害还是相对较小;而如果识别错误的伪君子,则会带来严重的祸害。纪的这些观点对于人们选择朋友,对于个人的修身治家都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七、正身率下,谨严治家
家长应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子弟做出榜样。家庭治理得好,家长应该以严格和谨严的态度来治理。修身齐家治国的基础是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由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和家庭的规定相结合而形成的。
《颜氏家训》中提到,家庭的风气是由上行下效形成的,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正身率下。如果父亲不慈爱,子女就不会孝顺;兄长不友爱,弟弟就不会恭敬;丈夫不正直,妻子就会不顺从。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友爱,相互尊敬,这是治理家庭的关键。
李昌龄在《乐善录》中指出,做父亲、做师长的道路只需要严肃和正直就足够了。《郑氏规范》中也提到,治理家庭的家长应该以至诚待下,言行要有规矩,要以宽容和谦虚的态度对待家庭成员。
家训中也强调了家庭成员对于修身治家的责任。周馥在《负暄闲语》中回忆了祖父的言行举止对他的影响,祖父尊敬长者,谦虚恭敬,礼貌待人,他们的严格和榜样的行为影响了周馥的成长。
八、敬老爱幼,以孝传家
中华文化强调孝敬老人,尊重长辈,同时也注重爱护年幼的子女。敬老爱幼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传统和价值观。
古代家训中经常提到孝道的重要性。《义门陈家范十二则》中说:“孝父母,春晖寸草,欲报良难。然使能竭其力,不俭其亲,婉容愉色以承欢,砥行立名以养志,人子若此,或亦庶几。”孝顺父母,要竭尽心力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和善的态度和愉悦的表情来与父母相处,通过行善立名来满足父母的愿望,这样的子女,也许能有所成就。
古人还认为,“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司马谈以自己的《命子迁》勉励儿子司马迁,要求他继承自己的事业,撰写史书,弘扬正气,为父母亲赢得荣誉,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孙奇逢在《诫子书》中强调,最重要的是心存孝道,而不仅仅是外表的服侍和奉养。
古代家训也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和内容进行了论述。《颜氏家训》主张早期教育,要求父母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教导孩子认识人类的表情、知道人们的喜怒,从而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要既慈祥又有威严,使孩子既感受到父母的爱,又对父母心存敬畏,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
古代家训中还反对偏爱子女的现象,要求父母公正对待子女,不做偏袒、厚此薄彼的事情。偏爱会导致兄弟不和,家庭争端增多,因此要实行公正。
在教育子女方面,古代家训还强调了教育内容,主张教育孩子懂得尊敬、友善、谦让,培养良好的文化修养,培养阅读的习惯,教育他们选择朋友,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的意识。家训重视教育的效果,强调信任子女的成长,并指出父母不必过度操心,要顺其自然。
九、志存高远,报效国家
古代中国的家训中,强调了志存高远,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重要性。古人认为,如果一项行为只对自己有利,那就没有必要去谋划和追求;只有对整个天下人有利的事情,才是值得去追求的。浙江吴越《钱氏家训》中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还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
古代的家训中也涌现出许多关于报效国家的故事。比如虞潭母孙氏,在儿子兴兵讨贼时,嘱咐他要舍生取义,不要因为自己年老而担心。魏国妇人辛宪英在儿子出征时的赠语中,告诫他要为国家效命,在任职时要尽责尽职,在德行上要有高标准。
家训中还引用了一些名人的勉励,如范滂的事迹。范滂是东汉的官员,他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最终被捕。在临刑之前,他辞别母亲,母亲劝他不要畏惧死亡,因为他有机会成为李膺、杜密那样有名的忠臣,即使死去也无憾。这样的激励让人感叹和敬佩。
林则徐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也表现出了报效国家的精神。他在《赴成登程口占示家人》中勉励家人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畏艰难,知道祸乱而不逃避,要为国家的兴衰负责。
十、整齐门内,良训传家
在古代治家理念中,整齐门内、良训传家是非常重要的。家训是从家族中提炼出来的宝贵智慧,能够规范家庭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具有实用性和长远影响。
《郑氏规范》是一份家族法规,强调了家庭道德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规范中规定了一些家族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如每月初一、十五家长率众参谒嗣堂、男女分立堂下,通过击鼓和让子弟唱祖训等仪式,深入人心地传递家族的智慧和价值观。
庞氏家族则通过家庭会议进行批评教育。《庞氏家训》规定了每月初十、二十五家族成员参加会议,相互述说所见所闻,共同探讨,互相批评和提点,以此来改进自身的过失和不足,互相勉励奋进。
而著名的司马光在《训子孙文》中阐述了治家的重要理念。他强调培养孩子的正直品德、宽厚待人的态度、勤劳奋发的精神,以及为人公正、不贪图私利的行为等。同时,他还强调了家族兴衰与个人积累财富的关系,提出了培养良好家风的必要性。
整齐门内是指家庭成员遵循家规家训,保持家庭的规矩有序,生活秩序井然。这有助于培养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友爱,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良训传家则是指通过家庭的教育和传承,将智慧和经验传递给后代。良好的家训和家族价值观可以引导家族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家族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整齐门内和良训传家,我们可以建设一个和谐的家庭,培养出德才兼备、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子女,也能够为社会建设和谐稳定的基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