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挖呀挖呀挖”洗脑?专家分析,古代的童谣有哪些特征?现记载何处?
五一期间,在网络上流行了一首名为《花园种花》的儿歌,歌词大致为:“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这首儿歌也受到网友的热情改编。童谣是独特的文化形态,简单且韵律感强,有寓教于乐的典型特征。古代的童谣也有许多,在孩童之间广为流传。
图源网络
童谣在我国算是产生时间较早的文化形式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国语·晋语》言:“童,童子。徒歌曰语。”明确指出了童谣专指儿童传唱的歌谣。《左传》:“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旃,鹑之贲贲,天策崞焯,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左传》中记载童谣有确切地表达的内容,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假途灭虢”的故事。童谣除了与政治相关联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丰富的内容,如游戏,明代《帝城景物略》所载:“二月二日小儿戏具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发芽,打钹儿。杨柳儿死,踢毽子。’”
童谣在中国古代亦被称为“孺子歌”“小儿语”“小儿谣”等。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虽然古代并未有专门地整理出童谣的书籍,但是童谣却零零散散分布在许多书籍中。《新唐书·五行志》“安禄山未反时童谣”:“燕,燕,飞上天,天上女儿铺白毡,毡上有千钱。”《晋书·五行志》“元康中京洛童谣”:“南风起,吹白沙。遥望鲁国何嵯峨,千岁骷髅生齿牙。”
图源网络
童谣有三个特点: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三是讲究押韵。但在古代,童谣还是一种政治工具。由于历史原因,古代的童谣很大一部分被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而扭曲、异化,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古代的童谣也是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方式之一。古代童谣是舆论形式的一种,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对政治生活的评价,可以表达百姓对统治者的赞美或批评。《隆和初童谣二首》: “升平不满斗,隆和那得久?桓公入石头,陛下徒跣走。”“虽复改兴宁,亦复无聊生!” “隆和”,东晋哀帝司马丕的年号(公元362—363年)。“升平”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 (公元357—361年)。 这两首歌谣,都是对庸劣无能的统治者由轻蔑而产生的嘲讽。
(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