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哇呀呀喂呀呀哇哈哈都啥意思,戏曲在古代是怎么发展的?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京剧是中国国粹之一,也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在京剧中的”哇呀呀“是架子花脸特有的一种表演方式。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而戏曲自古有之,那么戏曲在古代是怎么发展的?今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讲。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的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词是宋代的刘埙,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而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不过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图源自网络
戏曲的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戏曲最早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在那时人们就喜欢载歌载舞庆祝丰收,而随着氏族部落的强大,歌舞也发生着非常大的改变,像是在今天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比如“傩戏”,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在《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其实都是当时人们在祭祀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出现娱人的歌舞,而到了汉朝,出现了“百戏”,所谓“百戏”也就是以竞技为主的“角抵戏”,是将杂技、角抵、歌舞演奏等所有表演形式与技艺融合在一起的表演,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也就是说戏曲在汉朝的这种表演初步成形,而后到了魏晋六朝、隋朝时期仍然受到欢迎,“百戏”也就成为了戏曲萌芽。
图源自网络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唐朝经济高速发展,文学艺术十分繁荣,唐朝还在“百戏”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弄参军。而唐朝时期的音乐舞蹈的昌盛,也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宋朝时期在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演唱会场地”,被称为“瓦舍”,同时宋朝还出现了“杂剧”,而后的金朝的“金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到了元朝,“杂剧”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有了发展,并且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戏剧,元朝的戏曲有元杂剧与散曲,二者并称为“元曲”,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等等作品,都是代表着元曲的繁盛。
图源自网络
不过后来元曲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南戏取而代之,南戏也就是南曲戏文的简称,而明朝时期传奇发展起来,传奇的前身就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并且在这个时候,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汤显祖,《牡丹亭》就是他的代表作。明朝时期的传奇一直延续至清代,所以人们又比较习惯地称其为明清传奇。
戏曲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大戏曲剧种分别是“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