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旅游遇婚宴随礼200元吃席,古代婚宴会随份子吗?一般会随多少?
两姐妹在旅游的过程中偶遇新人婚宴,抱着能吃到很多当地美食的想法,两姐妹在询问新人意见之后参加了宴席,并与新人成为了朋友。这一见闻比较新奇,但也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古代婚宴也会有随份子这一说吗?他们随份子也都是随钱吗?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成婚,亲朋好友随份子也是常有的习俗,但是这个习俗并不是婚俗开始的时候就有的。而且古代各时期随份子的分量和种类是不一样的。就拿先秦来说,那时候是不提倡随份子的。
图源网络
《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婚礼不贺,人之序也”。这是因为古代的人均寿命短,基本上子女成婚的时候,父母已经算是到了暮年,所以这时候就不适宜大肆庆祝。正所谓“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夜不举乐,思嗣亲也”也就是说不仅不送礼,连奏乐都不行。(族谱网:www.zupu.cn)
但是成婚毕竟是个喜事,来往宾客也不可能空着手去吃宴席,所以古人会选择送些实用的东西。比如西汉的赵飞燕转正成为皇后的时候,她妹妹送了她鸳鸯褥,云母七宝扇,孔雀扇,琥珀枕,龟纹枕,回风席和麝香,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这就是床上七件套。
图源网络
不过也不是说古代所有的朝代都不提倡送礼,明朝就是个例外,不光是社会习俗要送礼,而且还有专门的法令规定要随份子。明太祖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专门出台了一个法令:“乡里人民,贫富不等。婚姻死伤吉凶等事,谁家无之。今后本里人户,凡遇此等,互相周给。”大概意思就是贫苦家庭举办婚宴但依靠自己的经济可能无法支撑,所以要求街坊四邻互相帮衬着,也就是现在随份子的形式。
明代规定的街坊四邻随份子的标准是在一贯钱到五贯钱,古代的一贯钱相当于现在的200元到400元。所以说古代随礼的标准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光是在现代社会存在,在古代社会也是同样的,所以若是两家互相送礼的时间间隔比较长,金额又一样,那可能先送礼的那家就有点亏了。
图源网络
明代不光规定了四邻要互相送礼,而且还有一个更奇葩的现象:古代官员的份子钱是从工资中直接扣的。元代官员胡祗遹(之玉)在《论农桑水利》中这样记述:在官场上,有时干脆直接从每个人的工资中扣除“份子钱”,有的份子钱竟让月工资“十除八九”。再者说,明代的工资水平在古代各朝代之间都算是比较低的,所以再扣除份子钱之后,官员的工资就不剩下多少了。
逢年过节,红色炸弹就会时不时砸到自己,现在随份子的金额一般也不低,你今年收到了几份红色炸弹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