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伴郎坐吹唢呐大爷中间连听2小时,古代什么时候有唢呐的?

2022-05-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33
转发:0
评论:0
近日,一伴郎接亲坐在俩唢呐大爷中间连听2小时演奏,本来最开始以为是和伴娘一起坐的,结果被分到了唢呐大爷的车,在车上只能坐在俩大爷中间,俩大爷也很卖力,坐了两个小时的车,一直在吹。其实对于唢呐这个乐器,可以说是陌生有熟悉了,只知道它是一个传统的乐器,而且唢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声音尖锐刺耳,长得也比较像喇叭,不过对于一些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来说,对于喇叭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不论是在什么重大的节日的时候,总是会听到唢呐声,那么你知道古代什么时候有唢呐的吗?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唢呐最早在中国出现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又被称为“嘀嗒”或“喇叭”,据说是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的一种吹奏乐器,其自传入我国始,因为精通唢呐的人不多,所以并未被广泛流传。而最早在古籍中有唢呐记载的是在明代,当时明代武将戚继光将唢呐当作了军乐,“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图源自网络虽然说唢呐作为一个传统乐...

近日,一伴郎接亲坐在俩唢呐大爷中间连听2小时演奏,本来最开始以为是和伴娘一起坐的,结果被分到了唢呐大爷的车,在车上只能坐在俩大爷中间,俩大爷也很卖力,坐了两个小时的车,一直在吹。其实对于唢呐这个乐器,可以说是陌生有熟悉了,只知道它是一个传统的乐器,而且唢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声音尖锐刺耳,长得也比较像喇叭,不过对于一些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来说,对于喇叭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不论是在什么重大的节日的时候,总是会听到唢呐声,那么你知道古代什么时候有唢呐的吗?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


伴郎坐吹唢呐大爷中间连听2小时,古代什么时候有唢呐的?


图源自网络


唢呐最早在中国出现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又被称为“嘀嗒”或“喇叭”,据说是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的一种吹奏乐器,其自传入我国始,因为精通唢呐的人不多,所以并未被广泛流传。而最早在古籍中有唢呐记载的是在明代,当时明代武将戚继光将唢呐当作了军乐,“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伴郎坐吹唢呐大爷中间连听2小时,古代什么时候有唢呐的?


图源自网络


虽然说唢呐作为一个传统乐器,其相比于古镇古琴那样的乐器而言,唢呐本身的特点就很少让人有好感,像是现在大部分孩子学乐器,要么选择西洋乐器,要么是选择古筝古琴,哪怕是二胡,但是学习唢呐的人却是很少的。不过在古人眼里就不一样了,唢呐不仅声音穿透力强,而且外形也比较简单精致,因此很受古人喜爱,像是明代的王磐就描述过唢呐,在《朝天子·咏喇叭》说到:“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另外到了明代后期,唢呐在戏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一般都会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


伴郎坐吹唢呐大爷中间连听2小时,古代什么时候有唢呐的?


图源自网络


清代的时候,唢呐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唢呐成为了当时人们广泛使用的乐器之一,并且在清代的时候,还被称为“苏尔奈”,而也是这时候开始,唢呐被编进了宫廷的《回部乐》中。其实唢呐的明亮音色,给古人带去了很多生活乐趣的,并且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虽然时代不断在变,新乐器也是不断出现,唢呐可能在生活中变得不太常见,但是其带给我们的艺术之美,是无法褪去的。(族谱网:www.zupu.cn


伴郎坐吹唢呐大爷中间连听2小时,古代什么时候有唢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唢呐
历史唢呐约在元朝时由波斯传入,但在新疆西晋时期的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有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开始在中国的民间流传,明清以来民间便经常使用。现代改革现代国乐团流行使用经过改良的唢呐,按孔改为圆形,采用平均律。近代中国模仿西方的交响乐团而成立了民族乐团,但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几乎没有铜管乐器。于是,作曲家在作曲时,将原本是木管乐的唢呐,改为类似交响乐团中铜管乐的角色,因此唢呐多用于雄壮需要气势的乐段。由于传统唢呐音域较小、缺乏中低音域、半音等音准难以控制,因此模仿了双簧管等乐器的按键,发展出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乐器,以弥补民族乐团管乐中、低音声部的不足。构造、发声原理传统唢呐的管身有8个音孔,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音。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管身及碗的振动及扩音而发出声音。唢呐能...
· 唢呐
1、唢呐的种类、形制和演奏技巧唢呐为双簧单管乐器,由哨、气盘(气牌)、芯子(侵子)、杆和碗五部分组成。唢呐的杆多为木制,管身上开有8个音孔(前7后1),管的上端插入芯子,芯子上套有气盘和芦苇做的哨,芯子插入管身的深浅影响到调高。杆的下端装有碗。碗又叫喇叭口,用以扩大音量,并可小幅度地调整音高。唢呐品种繁多,民间以杆的长短不同,分为5种,即: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柏木杆海笛。小唢呐,杆长6.5寸-9寸,其中最常用的是7寸杆(又称三岐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说唱音乐伴奏。中唢呐,杆长9.5寸-12寸,其中最常用的是11寸杆(又叫黑杆子)。流行在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唢呐和小唢呐之间,音色较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因流行在南方、小唢呐和中唢呐又被北方人称为“南方唢呐”。大唢呐,杆长12.5寸-17寸,其中最常用的是15寸杆(又名...
· 奇人王意芳鼻子吹唢呐
2月18日,武平县在梁野文化广场举行第五届农民文化体育节,东留乡泥洋村代表队王意芳师傅用鼻子吹唢呐,吹奏了一曲《闹新春》,让现场观众不禁叹为观止。今年55岁的王师傅自幼喜欢民间文艺和民间乐器,19岁时拜江西会昌一位老艺人为师。3年后,他开始学习鼻子吹唢呐这门绝技。经过六七年勤学苦练,才学成归来。此后,他不断接到本村或周边村庄的邀请,前去助兴演出。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他的表演逐步扩展到上杭、长汀甚至江西、广东等地,鼻子吹唢呐成为演出的亮点。“要吹好唢呐需要很大的肺活量,用鼻子吹唢呐则需要比常规吹法多几倍的气来完成。”王师傅说,“鼻子吹唢呐难度在于气息的掌握,常规的吹奏气息比较好控制,而鼻子不同,气息难以控制,稍不注意就会变音、变调。”王意芳师傅用鼻子吹唢呐表演已经有30多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何把这门独特的绝技传承下去,成了王师傅经常考虑的问题。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是一...
· 河南-沁阳唢呐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音量大,音质粗犷嘹亮,适合表现热烈奔放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添加了闷子、手搦、卡腔、管子等附属乐器,使表现力和演奏内容更为丰富。当地民间遇有红白喜事、生辰庆典、庙会等活动都会请唢呐班前往演奏。唢呐表演
· 黄河故道“吹”出古韵悠悠砀山唢呐简介
砀山唢呐是流传于安徽省砀山县的一种汉族传统音乐形式,属安徽省级非物质遗产。是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民间歌会、舞蹈、社火、节庆等的必配乐器,更是各种剧种、戏曲、舞蹈、乐队不可缺少领奏乐器之一。唢呐有独特的称谓,高音唢呐称尖笛,低音唢呐称大笛,且吹奏形式有咔腔、闷腔、咔戏,吹奏技巧有单吐、双吐、三吐等。曲牌代表作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拜堂》、《锔锅》、《抬花轿》、《欢乐调》、《丧调》等,并逐渐发展成吹奏各种戏曲、曲艺、曲牌、模仿唱腔。上到国家专业团体,下到平民百姓生活都有唢呐艺术的出现。砀山县位于安徽省的最北端,苏、鲁、豫、皖四省七县市交界处,面积1192.92平方公里,人口91万。砀山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唢呐艺术。据考证,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唢呐已在该县广泛流传。明朝王磬在其《王西楼先生乐府·朝天飞》一词中写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