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是什么节日?有哪些习俗?
“十月一,送寒衣”,这是一句民间俗语。意思是农历十月初一是给已逝亲人送寒衣的时候。
寒衣节除了送寒衣还有哪些习俗?寒衣节又是形成于什么时候,你知道吗?
寒衣节由来
寒衣节,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宋代沿袭唐代的十月初的节日十月朔,有了三个固定的节日习俗:授衣、祭祀和开炉。十月初天气变冷,所以皇帝授令给边关将士赐锦袍、御寒的衣物。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
明代送寒衣也是主要的习俗。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藏书~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和清明节、上巳节、中元节是中国的四大“鬼节”。都是跟祭祀相关的节日。
知道了寒衣节的来历,我们再来看看现代各地方寒衣节有哪些习俗:
北方
在西北大多数地区,寒衣节的习俗是用剪纸的形式,剪出衣服的式样然后烧给先祖。还会准备一些不加油的面饼上坟祭拜。
而在西北的晋中等地,他们习惯在将彩色纸剪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并在五色纸中加入棉花,以让先祖保暖。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南方
南方的寒衣节习俗大多受北方影响而来。在寒衣节的时候,他们会剪制的冥衣装到一个彩色袋子里,然后写上逝者的名字烧给逝者。还会将新收的谷物等做成美食让先祖品尝。
还有些地区会在寒衣节准备生者的御寒衣物给亲人试穿,以图吉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