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祭祖还有哪些习俗呢?
清明节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曾提到,清明节是个非常“贪吃”的节日,哪个节日离它近,它就把哪个节日“吞”掉。
最典型的就是寒食节和上巳节。这三个节日的日期非常接近,一般都在农历三月上旬,寒食节在清明节前几天,上巳节则在清明节后几天。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105天。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需要禁烟火、吃冷食,祭拜先祖。汉代,特别是东汉,经学兴盛,人们为了彰显孝道,一个寒食节居然要禁火一个月,很多人因此得病去世。唐代规定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
上巳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相传源于纪念黄帝诞辰,即祓禊的日子。魏晋之后,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初三,风俗是水边饮宴、郊外游春。
而清明节最初的主要习俗是踏青郊游,大家开开心心地出去玩,户外娱乐活动非常多,且男女共同参与,不但不是个悲伤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全民狂欢节。
隋唐之前,上巳节的地位最高。到了唐代,拔河、蹴鞠秋千等大量的娱乐活动在民间流行,加速了寒食节与清明节的融合。此后清明节继续吸收包括插柳、放风筝、扫墓等上巳节与寒食节的习俗,最终演变成现在我们熟悉的清明节。
那么从古到今,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呢?
拔河诞生于春秋战国,最早叫“牵钩”“钩强”,是军队里用来比赛较量的一种游戏,唐朝时改名“拔河”。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之一。每逢祭祀活动,都会出现大型拔河比赛,热闹非凡。
蹴鞠就是古代的足球。相传是黄帝发明,跟拔河一样,最早是用来训练士兵、提升士气的活动。到了唐代,蹴鞠开始在民间流行。由于不像马球那样需要准备马匹球杆等昂贵的装备,蹴鞠更受普通百姓欢迎,在宋代达到巅峰,成为清明时节人们最喜爱的一种游戏。
如果说拔河和蹴鞠是男性运动,那么荡秋千就更适合女性和孩童游玩。荡秋千起源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后来传入中原地区,因其制作简单,容易学习,而深受人们喜爱。隋唐时民风开放,荡秋千就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重要的民间活动。女子荡秋千更是唐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斗鸡最早出现于春秋时。到了唐代,上到皇帝下到百姓,举国上下斗鸡成风,都城长安和洛阳还会在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上巳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以示天下太平。
清明放风筝起源于一种古老的巫术——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身上的晦气。因此每到清明,很多人都会在风筝上写上各种灾祸疾病,等风筝飞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这一年的疾病、秽气都被风筝带走。久而久之,放风筝就成了清明节男女老幼都喜爱的游戏。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每到清明,人们都会寒食禁火,在墓地坟前或是家中祠堂焚香叩拜、祭奠先人。这个传统流传至今,衍生出诸如网上祭拜等多种多样新型的祭扫方式。
射柳是古人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就是把鸽子塞进葫芦里,然后把葫芦挂在柳树上,张弓搭箭去射葫芦。鸽子受到惊吓就会从葫芦里飞出来,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清朝时,官府不许民间习武和拥有弓箭等武器,射柳才渐渐消失。
在与寒食节、上巳节等古老节日合流前,踏青才是正宗的清明节习俗。每年清明前后,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人们都会离开家中郊游踏青,享受春光,散去猫了一整个冬天的萎靡之气。
我国自古就有清明前后植树的习俗。一方面是因为春天种树阳光好、雨水足、树苗容易成活,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亲手植树来象征为新生活而努力。
清明节习俗之丰富,远远超出了“追思”这一范畴,大可不必将它理解成一个悲伤的节日。清明节遇到亲友,完全可以说一声“节日快乐”,献上美好的祝福。那么清明节又该怎么吃,怎么养生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