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有哪些传统习俗?又该如何调理养生?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即《节气歌》中的第二个春。
春分一般都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这一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其后太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直到夏至。
春分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进入明媚的春天。
春分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流传下来的习俗也很多。
春分习俗知多少
春分,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首先祭拜开基祖和远祖坟墓,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在南方客家地区,春祭扫墓一般在春分之前就开始了,最迟到清明结束。
春分要送春牛图。春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俗称“说春”。
春分这天农村每家每户都要吃汤元,还要做几十个不包心的汤元,煮好后用细竹叉扦着放到室外田边,名曰粘雀子嘴,以免鸟雀来破坏庄稼。
春分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大人孩子都可参与,相互比赛看谁的风筝放得最高。
不少地方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又名“春碧蒿”。春分那天,人们会把采回来的春菜与鱼片一起“滚汤”,名曰“春汤”:“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
春分这一天最好玩的莫过于“立鸡蛋”:选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它立起来。
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以庆祝春天的到来。传说在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因为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春暖大地,万物生长,气候舒适,人们心情舒畅,自然动作敏捷,更容易立蛋成功。
为什么要在春分这一天立鸡蛋呢?
“立蛋”中的立可以引申为“立刻”、“马上”,而“蛋”,则有“后代”、“添丁”的意思;立蛋,就寄托了人们祈祷人丁兴旺,代代传承的美好意愿。
立蛋的方法:
鸡蛋的表面高低不平的,仔细看会发现有许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两山间的距离在0.5—0.8毫米。根据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只要找到三个大体在一个平面上的支点,就能让鸡蛋立起来。
此外,出生后4—5天的鸡蛋,由于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重心下降,更容易被立起来。
春分养生早知道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
立春后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身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
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春季调养,早预防,多健康。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
因为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向上向外发散,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自然规律,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所以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方法。
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进入春天后就要控制进补了。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春季生发、舒畅的季节特点。同时还要控制吃盐的量。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的调养除了配合升发阳气外,还要可以适当多吃些辛温发散的东西,如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不宜多吃辛辣和酸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