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过后的寒食节有哪些由来传说?你听说过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吗?
说起清明节,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扫墓与寒食。扫墓是为了祭拜先人,寒食则是在这一天只吃冷食,不吃热食,就是要禁烟火,不做饭。
严格来说,寒食节跟清明节并不是同一个节日,也不在同一天,但因为只差了没几天,两个节日又都有“祭拜先人”的意思在,慢慢就混为一谈。
关于寒食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就是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
这个介子推到底是什么人?“割股奉君”跟寒食节又有什么关系呢?
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称他为介子。
所以他的姓氏是介,名子推。
春秋时,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只能逃离晋国。
流亡期间,重耳历经坎坷。原来跟他一起出奔的臣子陆续离开,只剩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他。其中一个正是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救重耳,就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
所以“割股奉君”中的“股”,不是屁股,而是大腿。
19年后,重耳夺回国君之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重耳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漏掉了悄然离开的介子推。有人跑来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想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可去了几趟,介子推始终不来。
重耳以为介子推是心中有气,便亲自去请。可是当他来到介子推家时,却见家中空无一人。原来介子推不愿当官,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附近的绵山。重耳只好派军队去绵山寻找,还是没有找到。有人给重耳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个方向,大火一起,介子推就会跑出来。
重耳就让士兵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还是不见介子推出来。士兵们上山一看,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被烧死了。
重耳又伤心又懊悔,朝介子推的尸体哭拜后,让人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临走时,重耳还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一词由此成为古代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国破则留,国强则走
那么介子推为什么不愿意出来当官呢?
春秋战国时的士大夫有“国破则留,国强则走”的传统。意思是国家强盛的时候不当官,游历四方;国家有难时才要回来挺身而出。
介子推觉得自己作为重耳的家臣,在主君落难时不离不弃、追随保护是自己的分内之事。
追随重耳,正是介子推的“国破则留”。
当重耳回国夺回国君之位,晋国一定会在贤明的重耳治理下重新强大起来。他的使命就完成了。
在外颠沛流离20年没能侍奉母亲,他很愧疚,所以没有跟其他人一起去享受高官富贵,而是决定回家照顾老母亲。所以他选择离开。
隐居乡野,是另一种“国强则走”。
对重耳,他尽到了君臣之义。
对母亲,他也要尽人子之孝。
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火禁日,禁止烟火,只吃寒食,还把寒食的前一天定为“炊熟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用粟米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在重耳的励精图治下,晋国日益强大,百姓安居乐业。大家对品行高洁,不贪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到他死的那天,大家就会用禁止生火来表示纪念。火禁日慢慢就成了寒食节。
介姓也开始从山西慢慢繁衍开来。
介姓起源
介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属于罕见姓氏,在的姓氏排行榜上未进一千位。
其一源于妫姓,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窥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其二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介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其三源于匈奴,出自南北朝北周、唐、五代时期鲜卑宇文氏介国公,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
介姓郡望:太原郡
介姓堂号:太原堂,以望立堂。
介姓字辈排行:
河南新安介氏字辈:文风一堂瑞清廉耀古金
河南卫辉介氏字辈:福□井文明百世振兴中华
北京介氏字辈:永有福春常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