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小谱说堂号】古代安徽的十大名门望族

2021-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80
转发:0
评论:0
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形成了无数的世家大族。谯国桓氏谯国桓氏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后裔。西汉中期,桓荣的六世祖迁入沛郡龙亢,西汉末年,桓荣到洛阳学习《欧阳尚书》,后被汉光武帝任命为议郎。汉明帝继位后,拜桓荣为五更、关内侯。桓荣之后,其子孙承袭家业,累世传袭《尚书》,成为经学世家。后因为桓范被司马懿所杀,谯国桓氏因此被唐朝史官称之为刑名之族。谯国桓氏,主支分为龙亢桓氏、铚县桓氏,东汉桓荣、曹魏桓范、东晋桓彝均属于龙亢桓氏,东晋桓宣和桓伊、唐朝的桓法嗣和桓彦范均属于铚县桓氏。龙亢桓氏,在今安徽怀远龙亢镇,自东汉至东晋一直活跃于政治舞台。在东晋时期,龙亢桓氏与另一士族陈郡谢氏一直处于分庭抗礼的状态。谯国曹氏周文王第十三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建立曹国,后为宋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出自姬姓的曹氏是曹姓的最重要的来源,曹叔振铎亦被认为是曹姓始祖。曹姓的郡望在谯郡、彭城郡、高平郡、东海郡、陈留郡、清...

  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形成了无数的世家大族。

谯国桓氏

【小谱说堂号】古代安徽的十大名门望族

  谯国桓氏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后裔。西汉中期,桓荣的六世祖迁入沛郡龙亢,西汉末年,桓荣到洛阳学习《欧阳尚书》,后被汉光武帝任命为议郎。汉明帝继位后,拜桓荣为五更、关内侯。桓荣之后,其子孙承袭家业,累世传袭《尚书》,成为经学世家。后因为桓范被司马懿所杀,谯国桓氏因此被唐朝史官称之为刑名之族。

  谯国桓氏,主支分为龙亢桓氏、铚县桓氏,东汉桓荣、曹魏桓范、东晋桓彝均属于龙亢桓氏,东晋桓宣和桓伊、唐朝的桓法嗣和桓彦范均属于铚县桓氏。龙亢桓氏,在今安徽怀远龙亢镇,自东汉至东晋一直活跃于政治舞台。在东晋时期,龙亢桓氏与另一士族陈郡谢氏一直处于分庭抗礼的状态。

谯国曹氏

【小谱说堂号】古代安徽的十大名门望族

  周文王第十三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建立曹国,后为宋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出自姬姓的曹氏是曹姓的最重要的来源,曹叔振铎亦被认为是曹姓始祖。曹姓的郡望在谯郡、彭城郡、高平郡、东海郡、陈留郡、清河郡、巨鹿郡。

  曹氏代表人物是曹操父子。曹丕废汉自立,历经四代皇帝,荫荣延绵,从王侯到将相,家族一门辉煌近百年,即使到晋代,嗣爵降封者仍有几十人,依旧是簪缨世家,高门大族。

谯郡夏侯氏

  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国,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到东汉时,谯郡曹氏和夏侯氏世族相连,夏侯惇,夏侯渊辅佐魏王曹操开辟一代基业,三国魏建国后,夏侯家族封侯,官拜将军、尚书、太守者数十人。即使到晋及唐代四、五百年间,夏侯氏家族依旧长盛不衰。

庐江何氏

【小谱说堂号】古代安徽的十大名门望族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韩安王被俘。韩国王室贵族允公携妻儿逃跑至安徽省庐江县。摆渡时,遇秦吏诘问姓氏,指河为姓,幸免于难,为何姓始祖。魏晋南北朝时期共诞生七大何姓郡望,分别是庐江何氏、陈郡何氏、东海何氏、郫县何氏、扶风何氏、丹阳何氏、齐郡何氏。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说的就是何姓郡望。

丹阳陶氏

  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在今安徽宣城。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

庐江陈氏

【小谱说堂号】古代安徽的十大名门望族

  庐江,汉名舒,属庐江郡,隋初皇置庐江县。治所在舒,即今安徽省庐江。辖境相当于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自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建立陈国后,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陈姓人已遍及中华大地,形成了以颍川、汝南、庐江、下邳、广陵、东海等地为中心的陈氏家族。

沛国朱氏

【小谱说堂号】古代安徽的十大名门望族

沛国朱氏嫡系大宗

沛国朱氏,是朱姓中最显赫的一支,今天大多数朱姓族人都称自己为沛国朱氏,甚至海外朱姓华人之祠堂也以沛国堂为堂号。周武王克商纣,封曹侠于邾国,以国为姓,邾侠为朱氏系姓祖。后来楚国灭掉邾国,邾侠之十五世孙革之子茅夷鸿逃难于沛,去邑留朱,即把邾姓改为朱姓,其子孙后代定居于沛国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是为朱姓传代之始,堂号沛国堂,从此得名。

谯国逢氏

  逢姓本是两个姓,分别读作féng和páng。

  páng姓起源于夏朝时候的逢蒙,逢蒙是后羿的徒弟,很善于射箭,逢蒙的后代被朝廷封在逢地,建立了逢国。逢国的王族的后代有一支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逢氏,而从逢氏里面后来又分离出来了逄姓。

  féng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的齐国君主有车左官名逢丑父,他的后代也称逢氏。成为逢氏的又一支。逢氏的两大郡望为谯郡和北海郡。

谯国戴氏

【小谱说堂号】古代安徽的十大名门望族

  东周时期,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谯国堂,以望立堂。

谯国嵇氏

【小谱说堂号】古代安徽的十大名门望族

  夏王少康封其子季杼于会稽,此后有稽氏。至汉代初年,稽氏家族迁往谯郡的嵇山定居,遂改为嵇氏。嵇氏望族居于谯郡,就是今安徽省亳州一带。

  安徽省的名门望族相对集中,区域性集聚很明显,尤以谯郡最多,占到了半数以上。他们相互联姻,盘根错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将门阀士族的门槛不断的拔高,形成了长期的垄断官场的局面。

  但是和大多数世家大族一样,自从科举普及以后,寒门学子也有了跻身权力上层的机会,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随着垄断优势的消散,这些无法保持家学兴盛的世家大族,也逐渐烟消云散,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小谱说堂号】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宗社祠堂
第1名:罗东舒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原属歙县)呈坎镇呈坎村内,是黄山罗氏其中一支的祠堂,属于宗族祠堂的一类,纪念的是罗氏第十三世祖罗东舒,被认为是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设计及雕刻均出色的建筑。第2名:陈家祠堂坐落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光绪二十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书院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第3名:胡氏宗祠坐落于安徽省绩溪县城东12公里的大坑口村。祠堂占地1146平方米,坐北朝南,共三进、七间建筑,砖木结构。祠堂的建筑十分壮观雄伟,祠堂的前进是重檐歇山式的高大门楼,门楼后为以12根方石柱围成的回廊。祠堂里的梁托、灯托、额枋、云板和正门4米高的落地槅扇上面布满了雕刻,线条粗犷,作风淳厚古朴,是徽派古建筑艺术砖木...
· 【小谱说堂号】陇西多贵族,陇西十六大名门望族详解
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陇西在古代孕育了很多的世家大族,并以关陇贵族集团而闻名,现在就陇西的十六大名门望族进行一一详解。陇西李氏:东晋十六国时,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崛起,自李弇出仕前凉张轨后开始研习儒学,家族社会政治地位上升。南北朝时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姓七族高门。李氏的主要郡望为陇西郡、赵郡、顿丘郡、中山郡、广汉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李氏的主要堂号为陇西堂、青莲堂、太白堂、延平堂、西平堂、赵郡堂、平棘堂、玉树堂、树伦堂、忠愍堂等。唐朝建立以后,李姓成为皇姓,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牛氏:牛姓的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国君主宋微子后代、宋国司寇牛父。宋武公时,西戎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不幸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牛...
· 【小谱说堂号】中国十大名人祠堂,你去过几个?
一、湖南汨罗屈原祠湖南汨罗屈原祠始建于汉,原址无考。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将它移建至玉笥山上。今存建筑有正殿、信芳亭、屈子祠碑等。正殿为砖木结构,单层单檐,青砖砌墙,黄琉璃瓦覆顶,风格古朴秀雅,全殿三进,中、后两进间置一过亭,前后左右各设一天井,布局谨严宏敞。祠内有百年桂树多株,每逢中秋节,黄、白花盛开,馨香四溢,令人陶醉。二、淮安韩侯祀祠淮安韩侯祀祠位于江苏淮安市镇淮楼东约200多米处,是纪念汉初军事家韩信的祠。韩侯祠是淮安城著名的名胜古迹。韩侯祀祠始建年代不详,但唐代已有诗文记述韩侯祠,韩侯祠建有大殿、中殿、前殿,以及其他一些附设建筑。祠庙坐北朝南,东西宽约23米,南北长约130米。前为大门,门上挂“汉韩侯祠”匾额,中殿是穿堂,道中立一石刻碑记,后殿前檐有走廊,殿内设神台,帷幕佛龛,韩信坐像置于龛中,两山墙内嵌韩信事迹和明、清名人题词石刻。主殿后有一座3间两层楼房,楼前有株大银...
· 【小谱说堂号】堂号一词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堂号一词,最开始是为了记录考生们考试的名次,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后来,堂号成了名门望族一家的户号,一般正厅门上都会有一块匾,上面写着“某某堂”,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等等。还有些文人,习惯给自己取一个堂号作为个人的“斋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名。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元代文人黄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汤显祖的“玉茗堂”、吴文华的“济美堂”、谭元春的“岳归堂”,清代文人秦荣光的“养真堂”、陈廷庆的“谦受堂”等。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堂号还是多用于同一家族的祠堂号。以前,家族人丁兴旺,数代同堂,就给这个大家族起一个统称,也就是堂号。现在,大多同姓族人聚集的地方,会共建一个共同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也就是祠堂,这个祠堂的名字,就叫做堂号。我们经常听到的“三槐堂...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中)
祠堂的主要功能1、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祭祀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春祭“清明”,称“清明会”;冬祭“冬至”,称“冬至会’。祭祀过程中,一族的男子备好牲礼等祭祀用品,欢聚宴饮。有势力的族人还可以搭台唱戏,以供全族欢乐。这种祭祀活动,在崇奉祖先的同时,也达到了后代入祖归宗的目的,确立了每一个人在宗法社会里的血缘归属。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