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我们为何重视古代家训?其中的丰富内涵终身受用

2020-06-0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72
转发:0
评论:0
我们为何重视古代家训?其中的丰富内涵终身受用,中国古代家训产生于先秦、成熟于两晋至隋唐、繁荣于宋元,至明清时期由盛转衰,迄今已

中国古代家训产生于先秦、成熟于两晋至隋唐、繁荣于宋元,至明清时期由盛转衰,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家训的整理与记录。古代家训不仅保存在各个家族的家谱之中,也留存于历代编写的单行本家训书籍中。它们既凝聚着中国古人的治家心得,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丰富,受传统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的影响,大致可以概括为律己修身、读书治学、教育子女、睦亲齐家、出仕为官、普惠相助等几个主要方面。

律己修身

中国古代家训中关于个人修身的论述极多。如汉代王脩谈待人接物时如何培养审慎务实的气质:“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与人交往,务必宽容;言语虽轻,需经过思考再说;行动之前,要周密计划不妄动。清代的曾国藩曾借书法练习,与其子曾纪鸿讨论进取精神的培养:“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清代康熙帝则在家训中强调居安思危心态的培养:“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人在平常无事时,应时时保持一种有事在身的状态,并在实践中勤于防范、这样许多意外就不会发生;当然,现实中突发事件总是在所难免,万一出现时,则应该要求自己在心态上像无事般淡定从容,唯有头脑清醒,事情才能得到更好解决。

读书治学

学习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少家训撰写者自身就是杰出的学者,其个人的身份与学识使得他们格外关注读书治学,故而在家训中对求学的方法与路径多有阐释。一是强调读书需“经世致用”,读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心智、拓展视野,做明理有用之人。《颜氏家训》中提到,如果读书人“闭门读书,师心自是”,“但能言之,不能行之”,这样读书,只会成为陋儒,惹人耻笑,不如无学。二是强调读书应当“专精有恒”。求业之精,别无他法,要在博览群书之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持续用力。曾国藩在写给四个弟弟的信中曾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掘井虽多却无泉可饮,坐这山、望那山之结果,往往会终生一无所成。三是强调读书应循序渐进。清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说,“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读书需遵循客观规律,保持适当的学习节奏与频率,保证学习过程中留有思考与复习的时间,正如明代何伦在《何氏家规》中所言:“略有疑惑,即为质问,不可草草揭过。俟一本通贯后,仍听先生摘其难者而挑问之,或不能答,即又思之,思之不通,然后复讲。”学习只有逐步推进,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育子女

中国人历来重视子女培养。古人常常认为,个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成功,只有既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又将子女培养成贤人君子,人生才得以圆满。而家训,正是中国古代家族培养子女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待子女,首先是家中长辈应以身作则。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写到:“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要管束好子女,首先需自己身体力行,身教远胜于言传,只有言行一致、作风过硬,子弟才会对家长心存敬畏,自己所秉持的思想也才能真正为家庭成员所贯彻。

其次,应该引导子女成人成才,不能“爱而无教”。例如,当代药学家屠呦呦的先祖,明代学者屠隆在文集中谈到,子女不能有骄亢与粗鄙之气:“富贵纨绔之子,少而聪颖”,周围全是阿谀奉承之徒,容易目空一切。“一文出”,众人即吹捧班固、扬雄也只配做他们的奴仆;“一诗成”,食客们即夸奖他们与李白、杜甫也不相伯仲,结果孩子往往被过誉之辞冲昏头脑,就像长角的蛇,有翅膀的虎,骄傲自满到无以复加,因此当让子女知礼而谦虚。

此外,对孩子的教育要从早期开始,不能丧失教育的最佳时期。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到,孩子幼年时期如不能及时教育他们,及至子女长大,“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子女教育要在幼年时就重视起来,如果等到成年之后,傲慢的习性已经养成,这个时候再管教,不仅没有效果,还徒然让子女怨恨。

睦亲齐家

在古代中国,“齐家”是与“修身”同等重要的事。清代学者申涵光在《荆园小语》中有言:“和睦勤俭者家必隆,乖戾骄奢者家必败”,家庭成员和睦共处与勤俭持家是古代“齐家”的重要标准,在中国古代家训中,有关这一部分的论述不无经验之谈、肺腑之言。

家庭中只有营造出和睦的氛围,家庭成员共同团结在一起,才能将繁琐的家庭事务处理好。《颜氏家训》认为,“睦亲”,就是要处理好夫妻、父子、兄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明末清初的朱伯庐在《朱子家训》中说:“家门和顺,虽饔飨不济,亦有余欢”,即使家中经济条件不够,但如果家庭和睦,有困难大家一起克服,宽容互助,家庭生活依然是温馨与令人愉悦的。

至于勤俭持家的论述,中国古代家训当中更是比比皆是,曾国藩的“治家八法”中,“勤俭持家”被列为首位;明代商书《生意世事初阶》中更有一段十分生动的描写,谈到如何让经常与金钱打交道的家人理解“勤俭持家”的重要性。当商人子弟成长到一定年龄,家长如果觉得他适合经商,就应该安排他去店铺里实习,但最好不要安排他先去大店。因为“大店本钞大、生意大、气概大、眼眶大,穿的是绸缎,吃的是美味,将上等排场逐日看在眼里,则渐习渐染,嘴馋身懒,岂不误却终身?”大店的繁华让孩子在尚未学会技能之前,就先销蚀了意志,应该把他先送到艰苦的小店去接受锻炼:“论穿不过布衣,论吃不过淡饭,银子细算,分文毫厘,不肯费用,只讲勤俭,不务奢华。寻常日用所需,犹如居家一样,况且烧锅煮饭,上门下门(板),诸般粗活,都要他做。他既受过这般苦楚,见过这等行为,就晓得银钞来于难处,而亦知当家过日。”待子弟在小店里明白了当家度日需勤俭的道理,再把他送回大店:“从前受过磨砺,到此时毕竟超群”。古人从漫长历史中早已总结出经验,和顺勤俭实为治家之本、齐家之法。

出仕为官

中国古代家训有许多为官员所撰写,或者子孙中有人从政,故而不少家训即是官箴,或者专门在家训书中列有“官箴”一类。如清代宰相张廷玉告诫子孙要清白为官:“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清代大臣吴汝纶也告诫家人:“作官之钱,皆取之百姓,非好钱也,故好官必不爱钱。”宋代学者吕祖谦谈及为官三原则:“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这些都强调廉洁从政对于为官的重要意义。

又如从政者如何选人用人,古代家训中也有大量论述。唐太宗在《帝范》中说道:“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再多的黄金珠宝,也不及人才重要。当然,人无完人,关键是要将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从而做到“良匠无弃材”。此外,正如唐代苏瓌在《中枢龟镜》中劝勉其子苏颋所言:“举一官一职,一将一帅,须其材德者,听众议以命之,公是非即无爽矣。”选拔人才还应广泛听取意见,并做到选拔流程公开透明,这样才能服众。

普惠相助

古代中国一直强调“仁政”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少家族都提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设立义庄、义学、义田、义冢等,对生活困难的族人予以帮助。以义庄为例。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义庄由宋代学者范仲淹创办。范仲淹因年少时坎坷多难,故成名后对族中清贫者殊为怜悯,他通过义庄对族中贫困人口予以特别照顾,以此恤其饥寒。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古代家族的救助范围也逐渐由周济兄弟族人扩展至乡邻甚至路人。如宋元明时期的浦江《郑氏规范》中,明确提出要周济贫困无依的乡邻,“其鳏寡孤独果无以自存者,时赒给之”。同时,当地若需修桥补路,“子孙倘有余资,当助修治,以便行客”,隆暑季节,还应在大路旁设茶水“以济渴者”,这种推己及人、普惠相助的思想,最终将古代中国的“家”与“国”联系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纪晓岚“四戒”家训,留给世人,终身受用的修养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晓岚教育孩子应有哪些原则呢?纪晓岚曾说“其道维何?约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戒贪睡《黄帝内经》中有“早睡早起”、“久卧伤气”的记载,告诫人们睡眠应以醒为度,睡懒觉有害健康。保持正常的生物钟对维持健康生活非常重要,睡眠不规律会打乱生物节律,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紊乱。主要表现为想睡时睡不着,该起床时起不来。人体自身有调节生物节律的能力,但对于有失眠问题的人,扰乱节律加重失眠。二、戒懒惰曾国藩说:“人生成于勤,毁于惰”时间是最公正合理的,它从不偏袒。对于勤劳者,时间留给他们串串果实。对于懒惰者,时间给予他们的只有一头白发。“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
· “千古完人”曾国藩的交友之道,终身受用!
有“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称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下面的“八交九不交”,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曾国藩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曾国藩专门谈论了在交往中的“八交九不交”,为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和善意告诫提醒。交八种益友一、要交胜己者胜己者,就是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从其身上学习优点,互相切磋,提高自己,结交这样的朋友,对人生大有益处。二、要交德盛者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和这种人做朋友一定会提升你的人生境界。三、要交趣味者一个有趣味的人,生活总是积极向上而又丰富多彩的,和这种人交朋友,会丰富我们的见闻和阅历,增加我们的人生乐趣。四、要交每事吃亏者网络配图凡是每事宁愿自己吃亏,牺牲自己利益的人,必为君子。懂得吃亏的人,也必然懂得生活的“度”,便宜不会占尽,凡是都给自己留后路。跟这种人做朋友,就能学到很多处世的道理。五、要交直言...
· 中国姓氏文化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的特点
回顾中国姓氏文化史,可谓浩瀚无垠、颇为壮观。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年深月久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故事。中国姓氏文化,不仅直接地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而且也形象地记载了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生成生长的历程。中国姓氏文化是中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姓氏是各个时代的产物,因此反过来也可以用于考察各个时代的情况。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华夏大地上就开始了姓氏创制。姓氏的出现,反映出华夏先民们对“同姓相亲,其生不蕃”规律有了正确认识,标志着婚姻制度的巨大进步。到了周代,姓氏数量迅速增多,反映出周朝统治者实行大规模分封的史实;同时,姓氏命名和使用的严格规定,又说明了周朝社会各个阶层森严的等级制。秦汉时期,姓氏合而为一并且得到普及,反映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此后各个朝代,姓氏数量总体上呈现持续增多趋势,创制命名方式更趋多样。按照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归纳,宋代姓氏的来源已达32...
· 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传统文化,族谱
1、族谱,是记载家族人文历史的专著史籍,是家族历史的载体和标本,是系统化的家族历史纪实文献,是家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文化之一,家族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领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历史是由国史、方志、族史三大支柱史籍组成的,家谱作为家族历史的载体,记载的内容是国史和方志都不可详述的,所以,家谱是国家历史文献体系的三大支柱史籍之一,家族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的功能,旨在记录家族人文资料,繁衍信息,明晰伦理,规范家族事务,尊祖敬宗,倡导宗族团结和睦,促进民族大团结。正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家谱,重在一个家字,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是国家的最小集体,家庭成员是国家和社会的最小分子。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人文明,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文明的基本条件之一。每人每家都树立了荣辱观念,提高和睦意识,规...
· 为何古人如此重视祭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祖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它不仅承载着对祖先的怀念,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重视祭祖的原因。一、寻根问祖祭祖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祖先崇拜。在农耕社会,人们认为祖先能够保佑家族兴旺、五谷丰登。通过祭祖,不仅能够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还能寻根问祖,了解家族的历史与传承。二、家族团结在古代社会,家族是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之一。祭祖不仅是对先人的纪念,更是家族成员团聚的时刻。通过共同参与祭祖活动,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家族的团结与和睦。三、道德教育祭祖活动还承载着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通过讲述祖先的事迹,弘扬家族美德,教育后代尊老爱幼、诚信守礼。这种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四、历史传承家谱与族谱是祭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变迁与血脉延续,是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家谱,了解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