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网络祭扫见真情!
梨花风起正清明。临近清明时节,人们怀着诚挚的感情,缅怀祖先,祭奠先人,纪念前辈的功德,寄托后人的哀思,这不仅充分表达了国人感恩思源的优秀文化传承精神,同时,也是人们对先辈践行孝道的一种形式。
3月23日,民政部召开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可暂缓举办群体性祭扫活动。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比如,重庆实行分时段预约祭扫,倡导网络祭扫;上海推出集体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西安暂停集中祭扫活动,倡导网络祭祀等方式。当前,正值全国上下抗击疫情、加紧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各级各地通过倡导网络祭祀等方式追忆亲人正当其时。
网络祭扫是防疫抗疫的必然要求
当前,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零星散发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传播风险依然存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仍不可掉以轻心以致前功尽弃。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祭扫历来颇受中国人重视,也正是因为重视,所以容易出现人群聚集现象,这也有可能使得病毒有机会卷土重来。
在此情况下,民政部和各省市充分考虑疫情防控和群众祭扫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按日分时段预约祭扫、限定每日祭扫人数上限、倡导网上祭扫等方式,有效避免“一刀切”禁止祭祀问题,防止聚集扎堆疫情卷土重来风险,作为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充满人文关怀,是对先人、先烈,特别是对战“疫”中牺牲的英雄致以崇高敬意和深沉哀思的更好方式。
网络祭扫是拓展传承的全新形式
通过线上献花、网上祈福等在线方式祭扫,为逝去的亲人送上“云端思念”,变实物祭祀为精神传承,丰富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全新形式,仍然体现了中国传统祭祀的观念和价值。一方面,网络祭扫可让外地亲人不受时间、地域等限制,随时随地在网上缅怀逝去亲人,能够有效满足无法回乡实地祭扫的需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可永久保存逝去亲人生前资料,网络祭扫让思念和追忆成为永恒。
“云祭扫”并不是新概念,我们在疫情之下虽然不能亲自到墓碑前祭奠先人,但祭扫重在表达感情,不管在什么地方祭扫,都可以追思亲人。大家可关注“族谱网订阅号”微信公众号或打开【族谱】APP,点击“网上祭拜”,即可随时随地在线创建720°VR全景祭拜空间,通过点烛、献花、寄语等方式寄托哀思。此外,祭拜网还专门开辟了“致敬抗疫英雄”、“陵园入驻”等网络祭扫专区。
互联网时代,网络祭祀坚守着清明文化的精神内涵,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永恒哀思。
网络祭扫是清明追思的时尚新风
“网络祭扫”不失为一个寄托哀思的好方式,更是一种时尚文明的新方式。清明祭祀作为我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风俗,寄托着人们缅怀先烈、祭奠逝者、追思故人的浓浓情怀。
传统实地祭祀中,燃烧纸钱、鞭炮等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还可能引发火灾事故。同时,祭祀群众人流量大、车流量多,存在引发踩踏、等安全风险。网络祭祀作为一种追思先人的正确可行方式,既寄托缅怀先人的哀思,又符合绿色环保、安全祭祀要求,契合民俗民意和时代潮流,能够进一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安全文明的祭祀新风尚。
上“祭拜网”进行祭扫,既可以避免人群聚集带来的风险和因燃烧纸钱等带来的火灾隐患,也方便、快捷,避免舟车劳顿。同时符合绿色文明的祭祀理念,也让更多亲友参与进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祭拜网正发挥强大作用。
清明祭扫主要是寄托哀思,怀念亲人,关键是在于自己的心意。逝者已逝,真正的孝顺不是在祭扫先人上铺张浪费,而是要珍惜眼前,尊老爱老,让老人每天生活快乐和幸福,才是最大的孝顺。文明祭扫,绿色祭祀,才是清明节的本意,网络祭扫亦见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