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七夕=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错了…

2019-08-0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21
转发:0
评论:0
七夕=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错了…,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提起七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提起七夕,秦观这首《鹊桥仙》便会自然地涌上心头。

点击图片有惊喜哟~

正因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千古传唱,在如今许多年轻人的眼里,提起七夕,就把七夕视作“佳期如梦”的“中国情人节”,与西方2月14日的情人节相对应,都觉得这是一个跟爱情有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这儿为什么加个引号呢?因为七夕确实是个传统节日,但传统的七夕,爱情却并不是主要的节日元素。

传统的七夕,其主要的节俗包括女子乞巧、乞子,男子乞智等等,所以也有乞巧节的名称。而稍微上点年纪的朋友应该有印象,所谓“中国情人节”的说法,大概也就是近十几年的时间才有,历史并不算长。

所以,每到七夕前后的时候,网络上还会有一种声音,认为七夕并不是所谓的“中国情人节”,所谓“中国情人节”无外乎是商家的一场炒作。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呢?从七夕到“中国情人节”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以及更进一步的,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节日在今天这个新时代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

从七夕到“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来源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诗经》里描写:“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

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人知

明代罗颀《物源》中也写道:“楚怀王初置七夕。”最初的七夕,虽然会有一些民俗活动,但主要是祭祀织女星、牵牛星而已。

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比较鲜明的轮廓。

到了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

传说虽是如此,但故事时间怎么会“设定”发生在七月初七?这跟天文星象有关系。观察织女星与牛郎(牵牛)星,是可以让古人了解到“秋天到来”的方法。

从汉代开始,七夕正式成为以女子为主角的节日。《杂记》中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织女向来是心灵手巧的代名词,每逢七夕,古代女子会拜织女“乞巧”,希望在以后的生活里可以心灵手巧,或得到美满姻缘。《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女性在这一天通过向织女或织女星祭祀祈祷,以及参与一些穿针乞巧、吃巧果等等的节俗活动,来表达自己希望获得一双巧手的愿望。

“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种。早一点出现的,叫“穿针乞巧”,女子结彩缕、预备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就是“得巧”。魏晋南北朝时,流行“喜蛛应巧”。《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明清时代则有“投针验巧”,将绣花针投入水中,谁的水底针影比较复杂,就是“巧”。

《延禧攻略》里魏璎珞悬针乞巧

七夕节在从汉代到明清的漫长历史里逐渐地发展和兴盛。但是,到了清朝中期以后,这个节日就逐渐地衰败了。

光绪年间的《丹棱县志》有记载:“‘七夕’不重,绅士家间设香案、瓜果庆双星,穿针‘乞巧’鲜有知者”。到上世纪建国后,基本只留存在少数农村地区了。

如无意外,这个节日本来或许就跟很多传统节日一样,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情况到上世纪90年代,悄然发生了变化。

西方情人节打开中国市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咱们中国和西方国家交流的增多,很多西方的节日也传到了中国,比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当然也包括西方的情人节。这些“洋节”在媒体和商家的宣传下,逐渐在年轻人群体里打开了市场,成了一件比较时髦的事情。这种现象在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同时,也激起了一部分国人的民族情绪:“为什么没有我们中国自己的‘情人节’呢?”中的这种声音,成了中国情人节产生的引子。

在那个时候,官方和学界对社会的变化是比较敏感的,很快就有相关人士注意到了这种声音。

最早在1993年的时候,中宣部的有关领导就曾提出过把七夕定位“中国情人节”的想法,不过并没有落地。从目前能够找到的资料来看,最早把七夕和中国情人节两个词联系起来的正式活动,可能是2002年河北文联举办的“七月七爱情节”。这次活动一方面举办了市民广泛参与的一些节庆活动,另一方面也举办了相当数量的学术研讨会。

河北文联活动的网媒报道

在会议上,有关专家学者们对传统七夕中的爱情元素,做了系统地梳理和提炼。这之后,随着官方、媒体和商家的不断推广,七夕这个已经几乎消亡的传统节日,逐渐地以“中国情人节”的新面目普及开来。特别是精明的商家们,更是懂得利用节日开展营销,为情侣们过节创造出精美的礼物和丰富的活动。

传统节日向现代社会的“引渡”

从七夕到“中国情人节”,要说完全是商家和媒体的炒作吗?当然不是,这个过程中既有中西交流、对比中激发的民族情绪,也有官方的政策制定和引导。面对这种变化,上一直有观点在强调:七夕不是中国情人节,与爱情没有关系等等。

诚然,从传统的七夕节俗来说,爱情确实不是七夕的主要节日元素。但是,如果我们从更大的范围来看的话,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传统节日向现代社会引渡的问题,或者说,是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传承传统节日的问题。

七夕活动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特殊的日子”。每一个节日,都是包含着特定的“名称、时间、活动、活动空间、象征物、传说、主体的情感体验等诸多要素在内的有机体”(张勃:《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七夕当然也是这样。但是,节日作为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固化的东西。其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要受到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

拿七夕来说,传统七夕的主要节俗,不管是乞巧还是乞子,在今天这个时代都显得不合时宜了。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手巧、多子,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决定一个女性在家庭当中的地位的。但在今天,即便是男性,都不会把手巧作为择偶的主要标准了。至于乞子,随着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生育意愿下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开放二胎的今天,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依然在下降便是证明。所以,如果有人觉得复兴传统节日,就是完全按照古代节日的形式复制到今天,这显然是不可操作的。

复原的乞巧活动,也只有体验或表演的形式

节日是人们为适应不同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人类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而成的一个个传统节日,其所蕴含的是我们文化最精华、最宝贵的部分。

比如,七夕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所蕴含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忠诚、责任、担当、不屈的中华传统美德和对于爱情矢志不渝、不离不弃的美好品质;而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等民俗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特质,饱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积极的价值观取向。

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才能守护好我们文化的根脉。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节俗发生变化,不变的却是对幸福快乐的追求。不论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是“陪你去看流星雨”,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始终如一,不断演绎出新的故事。

七夕节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了申遗的文化保护,还要充实过好节日。普及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比如从小事做起,给孩子们讲讲七夕故事,体验七夕传统民俗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契合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七夕节既充满传统的味道,又散发出时代的气息。(内容综合自中新网、海外网等)

了解了这些

今年的七夕

你打算如何度过呢?

↓ ↓ ↓ ↓

直接扫描二维码就能免费生成您和另一半在各个时代的情缘照。让爱穿越千年,这个七夕,一起来玩点不一样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七夕: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人节
又到了一年中最浪漫的日子—七夕节。大家知道吗?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也进入非遗家族啦!一、牛郎织女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会在鹊桥相会。这美丽而感人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人对爱情最美好的向往。为了学习织女的心灵手巧,姑娘们便在这一天比针线活儿,所以这一天也叫乞巧节。二、浪漫习俗在古代,七夕节有拜七姐、吃巧果、乞求巧艺与姻缘等习俗。在现代,七夕作为中国人的浪漫情人节,庆祝方式也多种多样。1、送花:送玫瑰花是年轻情侣们表达爱意的经典方式。2、情书:一封手写的情书,比任何礼物都更能打动人心。3、观星:在烂漫的星空下,寻找牛郎织女星,一起许下心愿。4、手工礼物:花时间和精力亲手制作的小物件,代表着满满的诚意。不论是送花、送礼物,还是看电影、烛光晚餐,都是一种生活该有的仪式感。七夕提醒我们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每一份陪伴。不论是长长久久的...
· 七夕不是情人节?中国的情人节是正月十五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本内容由河南商都文化发布)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
· 我们以为的七夕情人节不是真的情人节,而是在这天
近年,人们从西方情人节中得到启发,把所谓七夕节称之为“中国情人节”。那么,中国有真正的情人节吗?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也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无论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看花灯约会心上人,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古来已久。同其他节日相比,古人更注重元宵节,除常见的祈福、...
· 七夕情人节对联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七】色云彩漫天开【夕】照余辉踏浪来【情】怀依旧景物改【人】在天涯心何在【节】竹摇响相思曲【祝】福随风任飘絮【福】寿安康求天庇【有】缘自然他乡遇【情】到深处无怨尤【人】事沧桑却何求【终】老一世随性修【成】败到头且自由【眷】恋往事已烟云【属】意何处但任恁乞巧化生双星节九华灯槎泛海鹊填河翠梭停织银汉横秋五夜照天汉双星会女牛桥填闻噪鹊河渡眷牵牛郭公果膺寿考杨妃...
· 七夕,真的不是情人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本文作者丨飯飯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这一天里,到处都洋溢着浪漫的氛围,青年男女们为着各自的恋人准备着礼物,仿佛不送点什么就违背了节日的意图;各大商家也为了这一节日绞尽脑汁,各种文案遍布大街小巷以及各大媒体。这一天,也被意为“情人节”。其实吧,七夕节的确挺古老的,也挺热闹的,算是个不小的节日,但是绝不是所谓的中国“情人节”!因为,传统中就没有这一内涵。七夕起源首先我们从七夕节的起源说起: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发源地是中国,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我们一直知道七夕节关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但是这并不是节日的真正起因,七夕节的兴起是源自于古人对天象、时间和数字的崇拜。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