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龙兴老祠堂,中国宗族文化的承载者

2018-01-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32
转发:0
评论:0
龙兴老祠堂,中国宗族文化的承载者,    从重庆机场往东走不过十多公里,就是渝北龙兴古镇。    这座古镇一直以历

        从重庆机场往东走不过十多公里,就是渝北龙兴古镇。

        这座古镇一直以历史悠久、风貌古朴而闻名。人们一提到这里,总会想到那遍布古镇的祠堂。龙兴为何有如此多的宗祠?龙兴老祠堂的现状如何?对现代人来说,宗祠的意义是什么?今天,让我们揭开重庆龙兴老祠堂的神秘面纱。在这古镇深处的祠堂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宗祠遍地古镇中藏四大姓祠堂

         龙兴古镇上有一条祠堂街,仅这条街上就现存有刘、贺、明、包四个宗祠,附近的村落里还现存有江氏、程氏等宗祠,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华夏宗祠”。

        “华夏宗祠”原为贺家祠堂,解放后收归国有,改为糖烟酒批发部,后来又一度是派出所的所在地,2003年被改建为华夏宗祠。华夏宗祠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厅两堂式结构,现在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以姓氏文化为主题寻根问祖大祠堂,里面供奉着107个姓氏的始主雕像,收藏着200余部族谱和50多个姓氏家谱。

龙兴老祠堂,中国宗族文化的承载者

        离华夏宗祠只有数十米的地方,就是明氏宗祠和包氏宗祠,古镇附近的粉壁村还有一处刘家宗祠,这些宗祠结构大同小异,都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工艺,堂内记载了自家的家规、族谱和源流。

湖广填四川,留存三百年前移民记忆

        清早期,移民大量涌入巴蜀地区,但由于移民的迁入并非完全是家族性的,因此,直至清中期,在经历了数代的繁衍发展后,本地新兴的宗族集团才开始大量修造宗族祠堂。

        龙兴古镇在重庆的东边,是湖广人移民入川的必经之道,许多外地移民来到龙兴耕耘、经商。现有龙兴人口95%是“湖广填四川”来的后裔,可以说是属于“湖广填四川”的一个缩影。上文所提到的是明时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过来的,在龙兴落脚于贺家岩、贺全湾、贺塘湾三地,逐渐发展成龙兴大族。贺家祠堂、王家祠堂、刘家祠堂、包家祠堂、江家祠堂等都是移民过来的。

        古镇里大的老建筑往往坐西向东,据说也与移民有关,以示移民不忘东方的家乡,遥望祖宗之意。龙兴的很多宗祠都是目前渝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它们都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研究渝北区传统建筑文化、移民文化、宗族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龙兴老祠堂,中国宗族文化的承载者

家族传忠孝,50多姓齐聚“清明会”

        改革开放后,清明会的习俗又重新兴起,龙兴古镇每年都有50多个姓氏的宗族召开清明会,类似清明活动。届时有几百上千族人聚在家族祠堂里祭祖。

        会议日程一般是共同祭祖,读祭文、鸣炮、烧香,到祖坟扫墓、挂青,还会商量续谱事宜,公布上年度财务收支,推选新族长等内容。族长往往还会“训话”,宣讲族规,其内容主要是忠孝、勤俭、诚信等等,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妯娌和睦。参会的族人,按辈分依次坐定,由族中最老的人带头,在先祖牌位前举行仪式,首先放鞭炮,随后烧香叩头。一边拜一边给老祖宗汇报族人一年来的情况。

        有的家族,甚至还筹集专门的资金,用来设立各种奖励、助学金等,鼓励族人向善上进。清明会以独特的方式祭奠祖先,增进族人感情。有利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也就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一些好的传统,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龙兴老祠堂,中国宗族文化的承载者

        附:古镇现存部分古祠堂

  华夏宗祠(原“贺氏宗祠”)

龙兴老祠堂,中国宗族文化的承载者

        建于:清道光年间

        地址:龙兴古镇祠堂街32号

        华夏宗祠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一个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寻根问祖大祠堂,2003年由原“贺氏宗祠”改建。内部供奉有172个姓氏的渊源石碑。

  江氏宗祠

龙兴老祠堂,中国宗族文化的承载者

        建于:1923年间

        地址:龙兴古镇西南面六公里四楞村

        该祠堂由龙兴江氏以土木结构建成,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解放初期,江氏宗祠被纳为公房使用,曾设立四楞村小学校,也作过村委会办公点、医疗站。2004年,江氏后人修缮祠堂。

  刘家祠堂

龙兴老祠堂,中国宗族文化的承载者

        建于:清咸丰四年(1855)

        地址:龙兴古镇南门

        清咸丰四年,刘家祠堂在龙兴场口石坝脑壳外两百余丈处建成,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巴渝民居的民俗。该祠堂为刘登吉和龙兴场知名人士刘洪泰共建,解放后曾作过小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祠堂与宗族文化
传统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长存。于是有了家族制度。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现形式。几千年来,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织于田园风味的生活理想中,这种生活理想,田园情怀,返璞归真的态度,以趋福避祸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清淡的幸福。事实上,从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角度,“家族之长存”对于推动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
· 祠堂里讲的是中国人的宗族文化
中国符号,祠堂,又称宗祠、宗庙是同宗族人供设祖先牌位、举行祭祖等活动的场所祠堂的建立是中国人自古怀抱祖德、慎终追远的集中表现,体现出一种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孝道,被认为可当祖先灵魂栖息之所的祠堂,它是从民间的祖庙和宫廷太庙的祭祀建筑演变而来。南宋朱熹《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家庙被称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的界限,普通百姓不能立祠,直到明代,他们才获准可以兴建祠堂。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家族观念相当强,往往一个村落生活着相同姓氏的一个或者几个家族。祠堂就是一个家族的中心,通过开祠堂祭祀和其他家族活动,将族人紧紧的联结在同一个神圣的祖宗牌位下,形成一个严密的血缘组织。祠堂除了用来供奉、祭祀祖先外,还有多种用途。各方子孙在办理婚、丧、寿、喜等人生大事时,便把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场所;族亲们商议族内重要的事务时,也会将祠堂作为场地;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它成为了当时封建道德的法庭。凡族人违...
· 祠堂岭南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家族荣光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象征,宗祠在今日广东人的生活中仍占重要位置。一座座历经沧桑的祠堂,有怎样的威水史?又承载着多少乡愁?连日来,记者寻访了多座百年古祠,寻觅其承载的家国情怀。【游子心声】家乡模样一直萦绕心头“我爸爸是新会罗坑石咀人,我是在香港出生、长大的,后来又移民到澳大利亚。”旅澳乡亲林永义先生在获知林氏家庙维修需要大笔资金后,曾慷慨解囊,先后捐赠了200余万元。去年,他还专程回到家乡,将父亲的灵牌摆放在林氏家庙的神楼上,送父亲“落叶归根”。林永义告诉记者,此前多年他一直未有机会踏足家乡,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停留于小时候听父亲的讲述:“他常常提到我们的家乡叫石咀,在新会罗坑,那里有一棵大榕树,还有一座很大的家庙。”虽然未能跟随过父辈回乡,但家乡的模样一直萦绕在林永义的心头。直到三年多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永义带着夫人一起回到广东,几番辗转,57岁的林永义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这里真...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中)
祠堂的主要功能1、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祭祀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春祭“清明”,称“清明会”;冬祭“冬至”,称“冬至会’。祭祀过程中,一族的男子备好牲礼等祭祀用品,欢聚宴饮。有势力的族人还可以搭台唱戏,以供全族欢乐。这种祭祀活动,在崇奉祖先的同时,也达到了后代入祖归宗的目的,确立了每一个人在宗法社会里的血缘归属。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下)
祠堂的文化意义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辅助手段。唐、宋之后,这些家族、宗族组织逐趋严密,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各地的族众、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这种上层建筑的基础,当然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本身。祠堂文化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牒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范围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祠堂文化,它是包容并蓄汇海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