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在北方,为何很少看到有祠堂?

2018-01-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00
转发:0
评论:0
在北方,为何很少看到有祠堂?,去过南方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有祠堂,甚至小小的一个村落有十几座祠

去过南方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有祠堂,甚至小小的一个村落有十几座祠堂,每逢过年或是其他传统节日,祠堂里都热闹异常。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祭祀之所,因此有祠堂的村子,往往是单一姓氏。一个村就是一家人,这在南方地区非常普遍。

视线回到北方,祠堂的身影近乎绝迹,甚至一些80和90后,都不知道祠堂为何物。甚至年龄在六七十岁的老人对祠堂的印象都很淡薄。同时与之相伴的另一种情况是,北方很少有单一姓氏的村庄,绝大多数村子都是多个姓氏。

同样都是汉族,同样都讲求认祖归宗,为何北方偏偏就没有祠堂呢?

就以华北平原来看,这一区域的乡村之所以没有祠堂,跟历史上的“黄河漂天”有很大关联。

所谓“黄河漂天”,是笔者家乡地区,对过去黄河决口一种通俗叫法。此处距离黄河的直线距离只有两百多里,所以也处在被黄河淹没的风险区。不过幸好地处黄河西北方,太行山余脉下,地势较高,因此历代黄河决口,都没有被淹没。但老一辈人也曾提及,在这一区域南边的山顶上,曾发现过水藻,那是过去黄河发大水时,遗留下来的。试想黄河水竟然大到能淹没山脉,也难怪会有“黄河漂天”的说法。

 

                

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甚至还发生过黄河夺淮的事情,所以黄泛区的范围很广。向南能一直延伸到安徽西北,向东延伸到山东西部,整个河南的中北部,几乎都是黄泛区。

例如《清史稿·河渠志》记载,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并涨,奔腾四溃,河倒灌洪泽湖,高堰不能支,决口三十四。漕堤崩溃,共决三百余丈。”

大水过后,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往往伴随而来的就是举家逃荒。

频繁的水旱灾害,倒逼这一区域的人们不断逃荒。而逃荒又导致各个村子原有宗族结构的瓦解和崩溃。试想,有的人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有些人即使逃荒回来,也有很大可能不会回到原来的村庄。人们来自天南海北,不同的姓氏组成一个个村庄,宗族观念自然非常淡薄。

《义和团运动起源》一书中,曾提及19世纪清朝年间,豫北和鲁西北这一现象:这种长期形成的迁徙和流动形式,是鲁西北农村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里人时进时出,人员混杂。在鲁西南和胶东半岛地区,单一姓氏的村庄十分普遍。但在鲁西北平原,村里姓氏繁多,新户移居十分普遍,很明显,这削弱了村庄的内聚力,它有助于吸收流动人口。鲁西北农民绝不是一般观念中那种重土难迁的传统农民。

这种人口流动,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导致的流动。由灾害、战乱导致的被迫流动,不但使得各个村庄的宗族观念淡薄,而且还异常贫困。

灾害导致逃荒,逃荒导致流动,流动又造成宗族观念淡薄和贫穷,环环相扣。如此一来,活人都顾不过来了,怎么会为死人修建祠堂呢?

逃荒、逃荒,家安在独轮车上。天灾人祸的持续夹击,彻底灭绝了华北地区的祠堂基因。

不过客观因素造成的宗族观念淡薄,并不表示这一地区人们的宗族观念彻底消失了。电影《一九四二》逃荒出发前有这样一个场景,长工家在收拾逃荒要带的东西,他特意嘱咐儿子,把祖宗牌位带上,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是哪里人。同时北方人没有祠堂但是有家庙,供奉的不是自己的祖先,多是各方神灵,北方唱社戏一般就在家庙旁边。

不过幸好那些地区宗族观念没有被侵蚀,改革开放后,祠堂如雨后春笋又纷纷建起来了。可能有人会觉得,现在生活好了,观念也多元化了,像河南这些北方地区为何不重建祠堂呢?

其实,从一些家族续修家谱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很多人是热衷修建祠堂的,然而一个村子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姓氏,每个姓氏都修建各家的祠堂,这不太现实——这些客观因素制约了祠堂的修建。

 

灾害导致逃荒,逃荒导致流动,流动又造成宗族观念淡薄和贫穷,环环相扣。如此一来,活人都顾不过来了,怎么会为去世的人修建祠堂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南方多宗庙和祠堂,而北方很少?
为什么南方这么重视宗族祠堂,而北方却几乎看不到呢?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的朋友,出门遛弯可能就遇见大大小小的宗族祠堂。而北方的朋友来讲,见到祠堂或听说宗族,大多数时候是在屏幕里。为什么南北方不一样?主要还是以下这三点原因。一跟古人南迁有关系一开始我们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在关中中原壮大的时候,南方还没被开发过。而人一多,就容易争地盘争口粮,加上黄河泛滥,各种战乱各种动荡。祠堂在动乱中破的破,拆的拆,自然也就少了。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定都江宁府(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衣冠南渡”,人们为了好好生活,背井离乡迁到南方,为了祭祖怀乡,修祠立宗。还有一点,毕竟古代南方是陌生蛮荒地,宗族家族抱团取暖,也是为了能好好生活。二山高皇帝远需要管治大多数的朝代,都城都在北方或者至少...
· 为什么很多家庭都没有族谱?也很少看到编修家谱?
家谱在中国存在的历史很长,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清朝的时候兴起了一波族谱潮流,而且在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修谱师。虽然族谱的实际功用以及在精神方面的影响都很重要,但现在好像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族谱,而且也很少看到编修家谱的活动,这是为什么呢?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吧。关于为什么很多家庭都没有族谱这个问题,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战乱年代以及一些其他外在环境的影响,族谱遗失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基于族谱的重要性而来的。族谱是一个家族的象征,在早些年代,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每个家族只有一本族谱,这本族谱会交给家族中最旺盛的一支保管,所以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族谱的。图源网络到现在可能一些家族在族谱文化方面比较重视且能够有精力和财力去编修印刷族谱,从而分发给到每个家庭,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族谱也是下发给长房这一支。关于编修族谱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就是三十年一修,而且编修族谱都是由家族中有声望的长辈着手,所以很多...
· 在古代常见的复姓,为何到如今很难再看到了呢?
当我们翻阅古代历史的时候,或者看一些关于古代人的小说的时候,我们总是会看到一些复姓,比如说:司马懿、诸葛亮、公孙离、上官婉儿等等。上官婉儿是在历史中唐代女相,诸葛亮是在三国中的,甚至在金庸的书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像这样的复兴名字,比如说令狐冲,独孤求败。这些人名,都说明了复姓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那么在古代常见的复姓,为何到现在这么难看到了呢?姓氏从古至今都是格外被看重的,而姓与氏之间也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别的,姓氏代表着你的祖先是谁,是从哪里来的标志,而氏就是后辈生存的地方,只是后来很多姓氏因为一些不可更改的原因,所以就有更多的家族会用封地作为姓氏,这其实都是跟一些背景有着比较大的关系。那么姓氏的更改跟背景有关,所以我们就来说说在不同背景下,不同的姓氏有着怎么样的变化吧。图源自网络想必大家都有听过司马迁吧,而司马这个在古代算是一个大姓了,只是为什么到现在这个姓氏这么难见到了呢?主要还是要追溯...
· 祠堂是血缘的传承:为何南方祠堂遍地,北方却所剩无几?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而祭祀祖宗更是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国奉行儒家学说,因此使得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十分深刻,往往一个村落中就生活着一个姓氏家族或者多个家族,人们大多都会经历祠堂祭祀祖先。中国祠堂是血缘的一种传承,那为何在却呈现出:南方祠堂遍地,北方却所剩无几的差异?祠堂有很多种用途,主要就是祭祀祖先,此外还用来做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祠堂作为儒家文化的典型产物,重视血缘传承的中国祠堂为何却在北方所剩无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01经济差距现如今存在的祠堂,大多是明清时期建成的,靠着后世子孙不断修缮。而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南宋之后就开始由...
· 心脏为何很少得癌
最新一期学术期刊《细胞》杂志刊登了一篇重磅文章,美国科学家筛选出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其中CDK1、CDK4、cyclinB1以及cyclinD1这四个可以让不再分裂增殖的心肌细胞再次进入分裂增殖状态。虽然这一最新研究为心肌损伤、心脏衰竭等心脏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但业内人士却从另一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心脏肿瘤相比较于其他肿瘤类型而言相当少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新研究给出了答案,即心肌细胞在成年之后退出了细胞周期,细胞分裂增殖被按下了“停止键”。每十万人中才有一两个病例人类身体中某些部位的肿瘤较为常见,比如肝癌、肺癌、皮肤癌、结直肠癌等,而另一些组织器官则很少长肿瘤,比如我们身体中的血液运输中心——心脏。早在16世纪,人类就有报道诊断出心脏肿瘤,但由于心脏肿瘤很少发生,人类积累心脏肿瘤相关的病例及治疗方案并不如其他一些常见肿瘤丰富。作为人体主要器官的心脏,其体积和重量都比很多常常发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