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谱学研究用途与方志的编纂

2018-01-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6
转发:0
评论:0
谱学研究用途与方志的编纂,  谱学中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编纂方志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料来源。族谱的体例大致前有序

    谱学中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编纂方志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料来源。族谱的体例大致前有序、凡例,中有姓氏源流、先世考、像赞、恩荣录、祠堂、坟墓、族产、族规、家礼、世系、传记、仕宦录、艺文、字辈等,后有跋、附。有的族谱还有大事记、谱引和其它一些专题记叙等等。其中含载的资料与方志各专业志、篇、章密切相关:

1.姓氏源流、先世考主要记述族姓的历史源流、得姓始祖及派系、迁徙等情况和郡望、堂号的历史典故等。其中在志书记述范围内的人口登记等价值最大,可为人口、人物、民政(地名)、文化等专志提供资料。

人口学或人口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人口统计数据,但在现代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之前,任何地区都不存在这样的数据。中国现在的自公元初以来的历代户口统计数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包括全部人口,只有在少数阶段与实际人口比较接近。家谱登录该家族的全部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婚姻状况、子女等。因此可以据此整理出该家族人口的生命表,计算出这些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有偶率、初婚年龄、生育率等现代人口统计学所必须的基本数据。典型的家谱是相当珍贵的,因为与官方的户口资料相比,它们至少有完整、真实的优点。因为修谱的目的本来就为了显示本族的兴旺发达、源远流长,以此告慰祖宗,昭示后代,所以对本族人口绝不会故意遗漏,也不可能随便虚报。对生卒、婚配的时间和子女数量等数字,由于大多是根据经常性的记录或本族、本支的申报,加上有族规、辈份等因素的约束,一般也是精确的。家谱中的数据总的来说都比官方的登记数准确,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哪一种史料中会有这样多、这样详细的人口统计数据。

2.恩荣录主要记载朝廷、政府、达官显要对显祖及其家庭成员的封赠、褒扬及与本族荣誉有关的文字,通过核实,这些内容可为人物、文化、建设等专志提供资料。 

家谱就是人谱,是有血亲关系的男人谱。要撰写人物传记,必须利用家谱资料。如《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谱尊曾参为宗圣,一派祖,传12派孟鲁公迁茶陵,45派霸公南宋时迁衡阳唐福,62派孟学公明清之际迁湘乡大界。大界曾氏出了曾国藩兄弟,名播天下。曾国藩属大界老四房贞桢房,第70派,下有长篇传记,其父毓济,名麟书,号竹亭;其祖父兴,名玉屏,号星冈;其弟传晋(国潢)、传谦(国华)、传恒(国荃)、传履(国葆),都有文字介绍。谱载李鸿章、郭嵩焘、汪士铎、陈兰彬等名人撰写的祭文;卷三有文正公遗训,还有清同治、光绪皇帝褒奖曾氏的诏敕、御制碑文、祭文,这些都是研究曾国藩必须参考的原始资料。

3.祠堂、坟墓的记载较详。祠堂的始建、重修、规模、位置等均有记载,有的甚至连祠堂的楹联也刊载。有些谱还专设《祠堂志》,记叙相当详尽。坟墓往往配有绘图,注明葬主名号、位置、四至、风水等。其资料可供建设、文化、风俗、人物等专志选用。 

4. 家礼、族规内容复杂多样,涉及规范族人日常行为、祭祀、婚姻等方方面面,大部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标准积极的一面,如冠礼、笄礼、婚礼、丧礼、葬礼、祭礼等等,是研究民俗学的重要资料。可为人口、风俗、精神文明建设等专志或章节提供资料。湘乡《田氏三修族谱》的“家礼酌宜”,仅“丧礼”就有18页,诸如发丧、告祖、入棺、吊丧、祭奠、出殡、守制等各个环节都靡述无遗,有助于了解上湘一带的丧葬活动。

家谱中大多载有“族规”、“家法”、“祖训”、“家训”、“家诫”之类的内容,勿庸置疑,这些内容不少是“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的封建主义思想。但也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起积极作用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友兄弟、睦近邻、慎婚姻、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忌荒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5.世系、世录是谱牒最主要的内容。不论是采用欧式(欧阳修所创)还是采用苏式(苏洵所创)编制的世系、世录都分为图与文两部分。所谓图,指世系图表,记载世代血缘承传关系;所谓录,指相关的说明文字。世系录涉及族中成员的名、字、号、辈份、排行、生卒、婚配、子女、职业、文化程度、功绩、葬地、迁徙等,是族人的简要履历。这一部分载息量相当丰富,但大部分资料性不是显性的、直接可用的,必须经过研究、比较才能有所获。例如:可以从生卒年统计出这一族人的寿命情况;从子嗣繁衍统计出这一族人在某一时段人口增长情况;从儿童早殇统计数据与同一时期的灾害、瘟疫、战乱等相并考察,找出因果关系;从职业统计看社会分工,分析社会经济状况;从文化程度、功绩统计分析族人教育情况等。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为人口、文化、卫生、教育、风俗、人物和经济部类等专志提供资料。

6.传记与仕宦录主要记载族人事迹、科第、任职等情况,是人物传、表的重要资料来源,也可能为其他专志提供资料。例如:传记主人的文化活动,可为文化专志提供资料;传记主人的武功记述,可为军事专志提供资料;能工巧匠能为相关专志提供资料;道、释人物能为宗教专志提供资料等。 

7.族产及契据在谱牒中占一定份量,其中不乏珍贵史料。例如:有的族谱中载有遗嘱、合同、合约、田租契据、祠田管理文书、房祠产出售文契、祖山育林禁约以及因田产、墓地纠纷而引起的讼案和判决书,其内容,甚至格式、行文都是研究历史经济难得的原始资料,还可为农业、林业、商业、税务、财政等专志提供资料。有些材料有其独特的利用价值。 

8.艺文收集有族中文人著作,有的也收集名人撰写与本族有关的著作、文章、诗、词等。在这些文字中记载与一地相关的史料,可为文化和其它相关专志提供资料。 

9.胜迹录记载族人聚居地的名胜古迹,有的记载当地十景、八景等,还有的记载当地的山水、亭、台、楼、阁、桥梁等等,可为旅游、建筑、交通等专志提供资料。 

10.一部典型的、完整的族谱都会追溯先人的迁徙足迹,可以为人口、民族的形成、流动以及移民情况等提供专志资料。家谱一般都详细地记载了先辈在何时由何地迁到了何地,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该家族迁移的历史。对于一些自发的、小规模的、分散的移民,有关的家谱可能已是唯一的文字记载来源了。尽管一二部、一二十部家谱也不一定找得到完整的答案,但如果能集中若干种有关同一次迁移的家谱,就有可能作出比较具体的分析。在这类资料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再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就会获得相当可靠的结果。

张国雄在撰写《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时,开始是希望在古代官方文献中获得直接了解,结果是记载太少,非常失望,只好转向主要利用家谱史料。他阅读两湖家谱500多部,详细地论述两湖移民氏族迁出地、移民动因、迁徙路线、移民人口、移民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11.序、跋、附在族谱的首尾,亦含有一定的史料。有些谱族的序文随续修次数的增多而多达几十篇。其内容一般涉及本姓源流、始祖迁徙、定居开基、修谱缘起、谱学理论等,也偶有涉及一些对本族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跋、附一般陈述修谱经过和相关事件,可为人口、文化、人物等专志提供资料。 

12.大事记及其它专题记叙散见于某些族谱,资料弥足珍贵。如福建龙岩《长林世谱》中有大事记,记载:“本族重大事变并有关于一族教育事业、水利、人口兴替等事迹。”永安《余氏族谱》有《赋役志》、《户籍志》,南平《骆氏族谱》有《变乱纪略》,惠安《刘氏族谱》有《迁海记》等。其中多可为正史互补互证的史料,可为相关的专志提供资料。大田魁城《陈氏族谱》内有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农业、商业、名胜古迹、民居、功业、交通、电信、教育、体育运动、文化生活、艺文选等章,严然魁城一乡之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贡川祭祖》一文所载的陈仪(福建国民政府主席)、陈肇英(国民党福建党部主任)、陈丕显(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祭祖的一些史实,是正史不载,族谱独有的珍贵史料。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谱学研究当然是地方史志研究的基础。家谱的资料具体、详细的程度是其它来源的史料所无法比拟的。近年来的一些社会史、区域史、家族史研究,充分发掘了有关谱学中的资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雷映松:也谈方志与修谱
太平盛世,国家修史,地方修志,民间修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的国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部门已组织开展了两轮大规模修志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地方史志人才。古人设置“志科”的创意也得以实现,地方志办公机构已属常设机构。目前,各级地方志办公室转入了年鉴编纂这一日常业务,不少地方着手旧志整理工作,陆续有一批成果问世。而民间编修族谱家乘的文化活动也十分活跃。四川渠县萧氏、赵氏、张氏、杨氏等家族及该县雷姓一些支系的谱牒已成,还有的姓氏也在进行或考虑着手此事。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地方志工作的爱好者,本人乐观其成,也很愿意看到各个姓氏的谱牒问世。笔者关注民间修谱久矣,且有幸参与了一些族谱的校阅工作,还曾为一些家族修谱查阅过该族先辈“选举”史迹。综观一些家族修谱,大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由于特殊性,只谈现象,不举事例。一是源流不清。有的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有的牵强附会,有的移花接木...
· 方志学
发展简史萌芽期中国宋代之前关于修志的论述很少,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自序中提到书志有“收地保势胜之利”,以“佐明王扼天下”的功能。宋、元、明代有关修志的论述的内容增多,如南宋景定年间的《建康志》序对志书提出较全面的要求。到明代的《句容县志》序、《泉州府志》序、《猗氏县志》序等一反过去的方志属于地理书的传统,提出志书属于史的见解。形成期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撰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和顾祖禹所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开创了综合利用和研究地方志的先河。同时顾炎武在《营平二州史事序》中对编修地方志提出了系统的见解,为以后修志指明了方向。清朝中叶,修志成风,名家辈出,产生了探讨方志学方面的专论,形成了以戴震为代表的纂辑派(又称地学派),和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撰著派(又称史学派)。两派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展开广泛讨论,争论的焦点是地理沿革和地方文献孰重孰轻的问题。清朝末期,孙诒让总结出...
· 论家族谱籍编纂的溯源与求是
四川内江蒋伯英撰文在当下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走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开展史族修纂研究,服务改革开放,而我蒋氏,自古门第阀阅,诗礼相传,在当前修谱热潮中,岂甘人后。从我近十年撰写家谱的实践,对为何要修谱、修些什么、怎样去修和修纂中如何溯源与求是谈些初步设想,供当代修谱人共同探讨。一、为何要修谱当代修谱有三方面考量:大势推动修谱、历史促成修谱、族人期盼修谱。抓住了这次修谱机遇,我们将得到一部“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佳而不g”谱叙荣光家族史籍。二、修些什么总的纲要是:要严守“尊世系、辨昭穆、传文化(原为别贵贱)”为纲要。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其作用在于“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等,努力做到世系清晰、传承有序、史料可徵、团结族人为目的。三、怎样去修家谱也残留着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专制思想,也隐含着攀附假托、书善隐恶的缺陷,所以看待家谱要有正确的...
· 家谱的编纂流程
1、成立谱局或家谱编纂委员会;确立编委会会成员;确定修谱时间。2、筹集修谱经费:一般为摊派和劝捐两种方式;也可以某家独立出资。3、收集修谱资料阶段:(1)参照旧谱(老谱);(2)日常积累和向族人征集,针对老谱、长者、知情人、旧照片、文字资料、影音资料、实地拜访、考察等;(3)发放情况登记表;让各知情的家庭成员根据记忆、查证填写后,集中汇总、归纳。(4)参照正史、地方志、文集、碑刻、相关的契据文约、族人遗墨等。4、历代祖先资料:先辈的名、讳及生、卒、婚、葬之记录为主,相关传记资料为辅。5、现代家族成员资料:个人生平档案,并以教育、事业、婚配、交友、旅行、荣誉、专长等资料为优先考量。6、各类与家族史料有关的资料:旧谱、户籍资料、堂号匾额、祖庙祖坟、老照片、证件、奖状、不动产名录、传家宝物、简报、著作、账册、命书、病症、书信等。7、家谱编纂委员会:拟定修谱凡例,张榜通告族人,明确修谱的编修宗旨和...
· 传统的用途与滥用
[摘要]中国文化经历了20世纪的重创剧痛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构建新的文明形态。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发现,后现代文明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的互补。毋庸置疑,我们要发挥传统的用途,但是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正确解读上,否则即是对传统的滥用。然而,现在有些人对古代一些概念、原理存在着误读。本文拟以“天人合一”为例,试做一个简单的剖析。[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儒教中国文化在经历了20世纪的重创剧痛之后,其未来的命运又将如何?中国要建设现代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应如何处理时代精神和传统精神之间的关系?在民族虚无主义与民族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之间,我们的抉择,是不是注定要倒向一边?这一系列的问题关系到当代中国文化的定位和重建。前现代传统已经逝去,现代文明的不和谐已经显露,后现代文明已见端倪。处在三种文化状态并存的局面下,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后现代文明的构建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的互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