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时,古人是怎样找到数百上千年前的先祖!
修【家谱】时,古人是怎样找到数百上千年前的先祖!, 修【家谱】时,古人为什么能找到数百上千年前的先祖,古人原来有“高科技”!
修【家谱】时,古人为什么能找到数百上千年前的先祖,古人原来有“高科技”!
张氏宗谱
“国史”“地志”与“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家谱是平民特色的文献,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历史图籍,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产物。
打开各氏“家谱”一看,都有一个共同现象:先祖要么是帝王将相,要么要达官显贵。换一句话说——全国人民都是历史名人的子孙,没有一个人的祖宗是凡人!
帝王将相
中国人的祖宗真是这样吗?好像不太符合逻辑。但是,白纸黑字的记载,又不能轻易不信。实际情形到底如何,看看古人如何修撰家谱就明白了。
义门陈氏宗谱
古代撰修家谱,比现代艰难得多。首先是技术手段问题,信息难以收集,经济条件有限。明朝的徐霞客,有一年跑到昆明,想向官方要一套府志,结果人家没有。原修的府志,当时只印了几套,现在一套都找不到了。徐霞客是个名人,官方找到原来的印板,突击为他新印了一套。明代的纸张与印工都很昂贵,官方都承受不起,何况是民间。这要在明代以前,费用就更可怕了。
徐霞客
其次,古代战乱频繁,有时几百年都不得安宁。等到天下太平了,相编家谱,祖宗是谁都搞不清了。不过,古人自有古人的办法,有些方法甚至堪称“高科技”。
聚星堂陈氏宗谱
清道光戊申(1848)年,湖北罗田聚星堂陈氏就是用这种“高科技”,解决了当时修谱的难题。这去陈氏族人,自认是江西义门陈氏罗田分庄祖“光大公”的后裔,但光大公以下世系,没有人知道。江西“义门陈氏”,亦称为江右陈氏、江州陈氏,是著名的名门望族,唐宋时期曾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当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即是江西“义门陈氏”的后裔。
《红楼梦》栊翠庵妙玉扶乩
罗田聚星堂陈氏修谱中的“高科技”,就是“扶乩”。扶乩是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扶鸾、降笔、请仙等。扶乩时,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被为鸾生或乩身,据说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在纸上或沙盘里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意旨,实现人与神的沟通。这样根据神的旨意,搞清楚了自己是谁的后裔。聚星堂陈氏谱载:因感先祖“未详葬所,世数且有脱漏,重修谱牒不能考证,为子孙者于心安乎?”所以“沐浴,敬禀祖灵,恳祈默为指示,以释疑衷”,结果当夜“公果临乩明批”,将光大公以下早期世系次第明示。本来在清朝都搞不清的事,在神的帮助下,上千年的事都清楚了。
有些家庭可能不相信“扶乩”,认为这是“鬼扯”,于是自己动手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如皖西南一带,刘氏很多,有些同样找不到源头。“寿福堂刘氏”分支较多,人口数量庞大,可谓巨族大姓。“寿福堂刘氏”福五支下,清同治元年(1862)稿本族谱记载:“福五公居葬太湖县铁山寨,生二子:道荣、道建。”
同治元年(1862)福五支稿本族谱记载,福五公居葬太湖县铁山寨,生二子:道荣、道建
清光绪年间(1894)敦睦堂刘氏族谱记载:福五公有四个儿子——道成、道宝、道通、道文,一下增加了两个儿子。
光绪年间(1894)敦睦堂刘氏族谱记载,福五公则有四个儿子:道成、道宝、道通、道文
民国时(1929),怀宁柏枝庄谊美堂碧虚刘氏族谱记载:福五公有六个儿子——永成、永建、永荣、永宝、永通、永雯,双增加了两个儿子。
寿福堂刘氏宗祠
同是“福五公”这个人,儿子由2个4个,再由4个变6个,目的就是解决“挂靠”问题。所以,旧时很多家族修谱时都有一个惯例:新谱修成后,旧谱要全部焚毁。
民国时(1929),怀宁柏枝庄谊美堂碧虚刘氏族谱记载,福五公的儿子增加到六个
这种“挂靠”,又叫嫁接。先祖嫁接到古代谁的名下,当然要首选历史名人。谁的先祖中,如果没有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只能说祖先曾太保守,没有开放意识,或者说太实诚了。
古代这种实诚人,其实也是有的。怀宁坨埂方氏,其三修族谱为道光晚期,四修族谱在光绪元年。四修族谱时,方氏族人发现了前修谱存在世系嫁接问题。方朔在四修谱序中说:“史必取信,谱不可诬”“楚之黄州,同郡之桐城,又何必引为近支以为荣耶”“坨埂方氏……皆不以依附为荣”,希望本族“各宜自勉,而勿堕先人自立之志”。意思是说,这种乱“挂靠”意思。
徽州方氏宗祠
桐城桂林方氏是明清时期的大族,著名的历史人物方以智、方苞等,皆出这一族。明弘治六年《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序云:“方氏其先由广信迁鄱阳,由鄱阳迁徽之休宁。宋季讳德益者迁池之池口,元初又迁安庆桐城凤仪坊,今为桐城人。”方德益元代迁居桐城前,其祖是谁,谱中未载,也就是这支方氏找不到源头。这是一种十分遗憾的事情,所以从从六世方自勉开始,就寻找德益公的源头,可惜的是由于战乱,具体脉络已很难考证,只知一个大略源头,始终不想放弃对先祖的寻找。
桐城桂林方氏家谱
这时各地兴起联宗热潮,桐城方氏与徽州方氏也准备联宗。徽州方氏是徽州八大姓之一,宋朝状元方逢辰、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即出自这支方氏。但桐城方氏酝酿很久,放弃了联宗。、文学家方回,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等。桐城方氏一向崇实,方学渐在其《合谱辩》和《阙疑》中,对是宋朝状元方逢辰的后人表示怀疑。其父辈子容公方照也作诗曰:“家谱编修重复重,宋元旧已失先踪,但能亲睦吾桐族,何必徽州更认宗。”
方苞
证据不足,如果与徽州方氏联宗,方德益后人这是诬祖、忘祖,最终只称“桐城桂林方氏”,作谱为《桐城桂林方氏家谱》,而不枉称为宗谱,本族人之间互称为“本家”而不称为“宗家”,先祖也只追至方德益为止,尽管先祖中少了帝王将相,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地方氏族中比较少见,反而值得世人尊敬。
(文中相关史料,引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全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人修家谱的历程是如何的?
家谱是现在人们最常用的说法,而在某种意义上讲,家谱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而家谱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古人修家谱的历程是如何的?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当时笳鼓人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但其中也有一些是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的,到了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周代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就是表达对祖先的崇敬,所以这些铭文上面一般都是叙述祖先的名字,美德以及功勋,然后就是铸器人的名字。图源自网络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家谱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说当时选官或者结婚的时候,就是要以家谱为凭的,可以说家谱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家谱的...
· 古人是怎样保存家谱的?
历史上,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入祠。这类规定,在不少姓氏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正因为古人对家谱如此的重视,让家谱在中国文化史的传...
· 浅谈修家谱时改写旧家谱的方法
在修家谱时经常性的要改写旧家谱。改写旧家谱是讲究方法的,尤其是改写孤本绝版的旧家谱时特别重视这个。改写旧谱,是重修家谱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科学全面而长远的观点来看,这是重修家谱的必然趋势,不改不行。我们已经明白旧式家谱的确存在不少缺陷,应用“祖宗牌”家谱的体例和修谱方法,完全可以将旧式家谱改写成自己满意,子孙后代也满意的新体例家谱。如何改写旧谱呢?很简单,请参考《怎样修家谱》这本书中介绍的具体方法就可以轻松完成了。对于孤本老谱来说,可结合“改写”将孤本老谱(特别是手抄本的老谱)改写复制成多套《家谱》,这不但是挽救孤本老谱这一珍贵资料的必要措施,避免万一被毁损的危险,而且还可以满足各房族人渴望也能拥有家谱的迫切愿望,使各支各房子孙都能够知晓更久远的祖宗先辈的情况。这将有利于海内外同宗族人寻根问祖,接续血缘世系,有利于维系和增强手足同胞亲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 修家谱时,女子到底能不能入谱?真相原来是......
修家谱时,女子到底能不能入谱?真相原来是......女子修家谱,是否未曾听闻?古时封建集权统治下男尊女卑,家谱中并未留有女子的一席之地,修谱更是天方夜谭。然而,在南平工商银行工作的李方芳女士却打破了“传统”,破天荒地修了一次家谱。小女子接手“大任务”古人修家谱,遵循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原则。李氏家谱最后一次修纂是1939年,直至2012年还未重修,间隔已远远超过60年。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一个合适的“编辑”。李方芳的父亲在世时,就与叔叔们多次商量修纂族谱的事,却迟迟未敲定。在他们眼里,李方芳是家中能担此重任的“不二人选”,可女子入谱已经是时代造化,修谱谈何容易?族人会怎么看?李方芳又会不会愿意接手?直到李方芳父亲去世,叔叔们也并未想出答案,修谱之事依然没有着落。“我从小受传统教育影响很大,一开始叔叔们来问,我都无法答应修谱。”李方芳说。“自从父亲去世后,我的想法慢慢变了。大叔今年...
· 修家谱,现代人接通先祖根脉
收藏家谱,是一些文史和收藏爱好者的个人行为,而重修家谱就是整个家族成员的事。近年,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的许多家族对于重修、重续家谱投入了巨大热情,而在湖北枝江等地,城区、村镇几乎家家户户皆“入谱”。据袁逸介绍,在浙江对修谱最为热衷的是温州、金华、丽水等地。“这应该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历史上看是盛世修谱当经济实现了稳步发展,无战乱、无灾荒时,就会带来修谱热。”长期研究家谱的史学家王万涛对记者说,“这也是一种传统宗族观念的释放。尽管经历了社会变化的冲击,但传统的宗族观念依然留存在人们心底。”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如今的修谱热与当前的城市化进程有不小的关系。省社科院方志办的研究员周祝伟认为,许多中老年人热心修谱,是看到原来村庄里年轻人大量进城,留下老人和孩子,而许多年轻人连自己的曾祖父、祖父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因此,重修家谱寻根问祖成了一致认同。“他们是借修谱‘联宗’、‘收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