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乘谱牒及其体例
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名叫《晋乘》,后来“乘”就成为记载的通称,于是史书也可称为“史乘”。 所谓“家乘”就是古人记载姓氏家族历史的专书,“谱牒”是古人记述姓氏家族世系的书籍。总之“家乘谱牒”就是姓氏的史书。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家谱、世谱,即用来记载父亲家族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典藉,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 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着该家族直至宗族的发展、生息、迁徙、繁衍、荣衰、升沉的全过程,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通史。由于各个家族特征不同,反映在家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乘谱牒的形制也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厚重,于是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谱牒研究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家乘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谱牒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由于姓氏和郡望受到特别重视,“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谱牒之学也异常兴盛,并有《十八州百—十六郡谱》、《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姓氏簿状》流传于世。至唐代又有《贞观氏族志》、《姓氏录》。《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姓氏系录》等姓氏或谱牒综合性著作编撰传世。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确立,朝廷选官特重门弟,官府还为此专设谱局,主持修定百家谱,用以确定、鉴别士人的出身贵贱,于是天下修谱之风大盛。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自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由此可知,从魏晋到隋唐各代,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方和民间都十分重视修谱,唐宋之间,朝廷开科取士,门阀制度逐渐崩溃、家谱的作用下降,致使许多古谱散佚,但官家修谱之风,渐为广泛的民间修谱风气所代替。 这是因为中国向来都有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思想。所谓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谱所以明由来,以便数典不忘祖。 据有关文献记载,宋元明清各代,中国民间各家各族无不大修家谱,甚至一修再复,至多次重修和续修,有总谱,分房谱,始修、续修、三修、四修……等多种版本面世,以至民间也有“三世不修谱,君子谓之不孝”的说法。 故许多硕学名儒也纷纷加入到修谱的行列中来,也更使修谱活动成为宗族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直至近代时期的民国年间,这种风气仍然盛行不衰。 甚至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近年,由于受盛世修志之风的影响,也随着海外华人和港台人士归乡寻根热的出现和持续,修谱之风在不少地区重新出现,并修撰出了不少带有新时代内容的家乘谱牒。 在中国封建时代,许多姓氏家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家族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他们制定有本宗族的族规家法或家训,用以约束族人、激励后代,并产生了诸如崇文尚武,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清白传家等等家族风范。 各家族还通过编修族谱,修建宗祠,选取专用堂名堂号,题写诗词堂联等形式,弘扬祖先的勋德伟业,传播和继承本姓本族的优良家风,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家族文化。 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一些家谱里,有许多附会虚夸的内容,这也是当时私修宗谱的通病。 当然,这并不是说明清以来的宗谱毫无价值,从总体上看,这些宗谱无论是在内容还是体例上,较以往更加丰富和完备,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这一时期的宗谱在门类设置上,一般都包括谱序、凡例、谱论、图像赞、恩荣录、源流考、世系图(表、录)。祠堂、族产、契据文约、坟莹,族规家法,祖训,字辈谱,仕宦记,人物传,艺文,领谱字号等等多项名目,将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加以记述,其资料的全面性和体例的完备性等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二、大多数撰修宗谱的学者都采取了比较严谨务实的态度,遵循详近略远,传信不传疑和宁缺勿滥的修谱原则和奉行“行吾所明,不行吾所疑”的宗旨,以血缘世系清晰的祖先为始祖,尊情况不明的远祖为始迁祖,绝不妄添乱续,附会牵联。 三、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家乘谱牒均为私修,其作用不同以往,而具有更鲜明,现实的政治目的。 概而言之,其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倡导“尊尊亲亲”之道,具有敬祖先,序亲疏,明宗法,敦人伦,睦宗族,别婚姻,倡孝道,睦乡邻,尊师敬贤,厚风俗,劝耕读,敦本务实,报国荣亲,禁止不端行为……等等功能。 总之,中国的旧家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国姓氏文化的一颗明珠,是含有丰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料的百科全书。 各个姓氏的家谱作为其姓族发展演变的历史记录,从远古到如今,绵亘数千年,几乎与其历史相始终。从这些家乘谱牒中我们不仅可以得知其源流,繁衍和迁徙,分布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其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姓族文化。这对于我们研究和了解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元以来,中国民间修谱已十分普遍。凡稍有条件的家族,多有修谱之举。史载宋元时的家乘谱牒多仿效“欧式、苏式族谱体例”(宋欧阳修撰有《欧阳氏谱图》,苏洵撰有《苏氏族谱》),主要由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辩等构成。苏式体例属行道书、兄弟相联。欧式体例五代六提,其写法是六提之上载父之名,系某公第几子,分别长幼,各支以便查阅,而二、三、四、五代不必列父之名,长子领父脚,叔不加侄头,观者一目了然。 一部体例完备的家乘谱牒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承、流源考、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莹、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编、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字辈谱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宗谱的核心。 谱序:即一部宗谱的序言,一般放在宗谱的首位,少则两三篇,多则数十余篇,内容包括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人员构成,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郡望堂号,历代修谱情况及谱学理论等。由于作序的作者都有一定的身份,甚至还有的出自鸿儒名宿之手,因此,谱序的质量大多是很高的,谱牒研究者都认为谱序是一部宗谱上的金色饰物。 凡例:一般是阐明宗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谱论:则是收录古人关于宗谱修撰的意义和作用的论述。 恩荣录:主要包括朝廷和地方官府赠送的能够光耀家族门庭的敕书,诰命,赐字,匾额,御制谥文,碑文等。 先世考:则是对家族血统源流的考证。 族规家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规。 祠堂:是对宗族祠堂建筑历史,创制,方位等一系列有关内容的介绍性文字。 世系:则是以世代的形式表示承属关系。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