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为什么国人总要认祖归宗【上篇】

2017-11-1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78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国人总要认祖归宗【上篇】,任何文化系统中,人的生命何从何去?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近代民族学家在记录和观察一

任何文化系统中,人的生命何从何去?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近代民族学家在记录和观察一些当地民族文化时,这个课题,也是他们注意的重点之一:生命从何而来?每个族群自以为自己的生命来自何方?生命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谈到生,也必谈到死,死后,生命就消失了?还是归于何方?到了近代科技发达时,尤其生物的基因和演化的知识比较清楚,可是证明,也在生命的观念上尽力探讨,同样也讨论,生命除了生物体可见的生命以外,那些精神的部分,到今天还是无法捉摸。一个人的肉体,发展到终点,他的物质部分,终于分解为原来的各种化学元素,但他留在世界上的记忆,究竟是不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想要提出的课题。然而,“生命”两个字太复杂,也太玄奥,我不敢期望能满意地回到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只盼望,在这个课题方面,引发读者们的好奇和进一步的思索。

我所讨论的生死问题,当然不在生物意义层面,而在信仰层面。杨庆堃先生在《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一书特别指出,中国的宗教信仰,与西方犹太基督信仰的最大差别,乃是在于中国人讲宗教情绪,以及与其有关的仪式,都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Mircia Eliad 曾经指出,讨论宗教问题,圣(sacred)与凡(profane)的间隔,是个重要的项目。然而,如杨先生所指出,在中国却是圣与凡融合于日常生活。当然我们必须理解,中国并不是没有制度化的宗教,外来的佛教与本土的道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回教,都是制式化的宗教系统,两者混合,在各个时期和各个地方,又都有民间的信仰系统,这都是制式化的宗教,只是,在生死方面,中国人将社会的伦理,与精神的信仰,揉合为一,形成了杨先生指出的融合现象。

我曾经将中国的宗教信仰,界定为神祇和祖灵两套主题,在生死问题方面,祖灵的成份毋宁更为重要。不过,如果我们回溯到远古时期,以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为例:牛河梁的山脊上有女神庙,其中祀奉女子的大小塑像,强调少女、孕妇和老妇三阶段的型态于一体,这是代表生殖的力量。下面不太远的地方,则是一个方圆相迭的三层台,应当是祭天所在。其附近,又有显然是族群领袖的墓葬。墓葬和祭坛,都有许多无底的陶制圆管,围绕着遗址,我的解释,这些陶管象征着天和地之间的相通。牛河梁遗址的这些礼仪设施,兼具祀天的神祇信仰,和敬祖的祖灵信仰。二者并存,其实一直到后世,都没有完全分开。下文讨论到汉代墓葬中的墓卷,就同时包括生死的延续,和天神与灵魂之间的联系。

回到生死问题的主题,中文的“生”字,演化为生命的“性”和姓氏的“姓”,这一个特色,只有象形文字可以清楚明白的显示,若以拼音文字而论,就比较拐弯抹角,不容易表现,生命集体和个体的双重意义。姓氏的“姓”,从“女”,从“生”,说明了生命有亲缘的集体意义。我们现在的百家姓,当然已经不只百家了,其实并不只是“姓”而已,其中包括无数“氏”,是“姓”的分支。最初的“姓”,如李玄伯先生指出,其实与美洲印地安人的图腾意义相当类似,表示这一族群共同禀赋的一些特征。举例言之,印地安人的部族,有的称为熊部族,有的称为鹰部族,自认为是具有神性的熊和鹰的后代,而且因此,禀赋了这些图腾标志神物的神性。以中国古代的姓而言,渤海地区的太昊姓“风(凤)”、少昊姓“挚(鸷)”,都有鸟类的名称,也就是他们的图腾。所以,左传(昭公17年)郯子告诉鲁侯,他们自己的祖先,少昊之时,所有的官称和部落名称,都是以鸟为名。后来,殷商姓“子”,是一个小孩降生的形象。殷商降生神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也说他们是玄鸟(燕子)的子孙。其实,朝鲜高丽的好大王碑,也记载其祖先来源是日光映照和鸟卵降生。满清的祖源传说,据说是三位仙女,在池中游泳,其中一位吞食了一只飞鸟衔来的朱果,生下布库里雍顺,他就是满州人的祖先。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图

中国古代的姓,姜、姬、娰,也具有类似意义。以姬姓的周人为例:他们的女性祖先,姜嫄,践踏了巨大脚印,因而怀孕,生下弃,周人的始祖。一些图腾转换成为部族的代表名称,这一部族也就继承了图腾具有的特性。当然,图腾的意义,和今天的基因观念,完全不一样,我们却也无妨认为图腾观念转化为姓,就隐含了一个族群,从开始就继承,或者他们自以为已经继承共同的“禀赋”。因此,一个人天生的禀赋,既是集体的,也是个人的。凡此禀赋,有属于肉体方面,也有属于精神方面,后者也许类似我们所谓“性格”,不过在古代,归之于天赋的特点。各处人类社会,都会有社群的出现,因为人能在众生之中,居主导地位,就是因为人能合作,结合为巨大的力量。人群的结合方式,以自然生殖单位,也就是夫妇、亲子、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单元,然后扩大为宗族,或者地区社群。只是,在中国的社会结构,大概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耕为主,安土重迁,家庭扩大为家族,也一定是以聚集于一地为基本方式。这样的族群,如上所说,会以共同禀赋,作为群体结合的基本认识。于是,生命的集体性,就落实在社会伦理的范畴之内,也呈现于神祇与祖灵的结合。

殷商考古学的资料,既有墓葬和居住遗址,也有卜辞的文献数据,这两个项目配合,使我们对于商代的祖灵观念,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商代的王室大墓,以棺椁为中心,四周围有殉葬的嫔妃与臣仆,也有全副武装的卫队,大墓四周,又有整齐排列的武装部队,整个陵墓的形制,宛然是往者生前,宫殿或者行帐的格局。陵墓的安排,也是按照辈份,共同埋葬于几个墓区。这是将生前的情况,延长到死后,生死之间,是延续的。卜辞之中,提到占卜的问题,也经常会将生者遭逢的困难与疑问,藉占卜的手段,询问先公,或者要求先公的保佑与护持。卜辞之中,也常常提到一种帝祀,虽然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帝祀的具体内涵,一般言之,大概是以燎火向上天祭祀。如果这种解释合理,则先公就可能代替生存的后裔,向上天的主宰“帝”,以祭祀的方式,取得“帝”的护佑。神祇和祖灵,终究还是同被尊敬的对象。

在人间伦理方面,一个族群的延长,是父子祖孙相承的亲缘系统。从《诗经》时代开始,中国人对于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是从幼儿时代的感情成分开展,《诗经》“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形容父母抚育、爱护子女的辛苦。如何将这感情,最后移转到父子伦理?孟子的努力值得一提。孟子所谓四端,认为是人伦理的天性,其中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儿子在父母死亡以后,看见父母的遗体,暴露腐坏,心有不忍,回去找工具,将遗体埋葬 。另一例子,则是有人看见幼儿,在水井附近爬行, 并不因为孩子与自己有任何关系,却是因为心有不忍,将幼儿抱到远离水井的安全地方。孟子认为,这种恻隐之心,乃是“仁”的开始。从恻隐之心,才延展为羞耻、辞让、和是非之心,成为仁、义、礼、智的源头。从心理学上着眼,将心比心,则以生理的亲子之情作为基础,建构人间社会众人共存的基本原则。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中国人总要认祖归宗【上篇】
任何文化系统中,人的生命何从何去?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近代民族学家在记录和观察一些当地民族文化时,这个课题,也是他们注意的重点之一:生命从何而来?每个族群自以为自己的生命来自何方?生命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谈到生,也必谈到死,死后,生命就消失了?还是归于何方?到了近代科技发达时,尤其生物的基因和演化的知识比较清楚,可是证明,也在生命的观念上尽力探讨,同样也讨论,生命除了生物体可见的生命以外,那些精神的部分,到今天还是无法捉摸。一个人的肉体,发展到终点,他的物质部分,终于分解为原来的各种化学元素,但他留在世界上的记忆,究竟是不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想要提出的课题。然而,“生命”两个字太复杂,也太玄奥,我不敢期望能满意地回到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只盼望,在这个课题方面,引发读者们的好奇和进一步的思索。我所讨论的生死问题,当然不在生物意义层面,而在信仰层面。杨庆堃先生在《Religio...
· 为什么中国人总要认祖归宗【中篇】
符合心理学上感情的投射,《礼记》的《祭仪》,形容祭祀时,虽然父母不在了,却是要遥想父母生前的音容,似乎听见他们的脚步声,听见他们的呼吸咳嗽声,以这样的心情,献上祭品,行礼致敬。这才是祭亲如亲在,祀神如神在,也是将心比心的基本原则。其中,并没有任何理性的成份,只是感情的投射。青年人到了十六岁,女子可以出嫁,男子可以进入社会。古代的中国,在这个时候,就以冠礼和筓礼以慎重的仪式,改换青年男女的服装和打扮,告诉他们,这是人生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从此以后,他们将如同他们父祖一样,继承个人作为社群和社会一员的责任。成年礼的戒持,提醒他们不要愧对了父母对他们的爱护、盼望和期许,也不要损伤了家族的声誉。这种告诫的方式,到今天中国人的家庭,都还是父母叮嘱子女的常用词句。这些仪礼的基本,也就是透过亲子之间生理性的延续,提醒他们亲子感情的成份,延伸为对社会的责任,既有此刻的参与,也有未来的延伸。到了老年,身体衰...
· 为什么中国人总要认祖归宗【中篇】
符合心理学上感情的投射,《礼记》的《祭仪》,形容祭祀时,虽然父母不在了,却是要遥想父母生前的音容,似乎听见他们的脚步声,听见他们的呼吸咳嗽声,以这样的心情,献上祭品,行礼致敬。这才是祭亲如亲在,祀神如神在,也是将心比心的基本原则。其中,并没有任何理性的成份,只是感情的投射。青年人到了十六岁,女子可以出嫁,男子可以进入社会。古代的中国,在这个时候,就以冠礼和筓礼以慎重的仪式,改换青年男女的服装和打扮,告诉他们,这是人生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从此以后,他们将如同他们父祖一样,继承个人作为社群和社会一员的责任。成年礼的戒持,提醒他们不要愧对了父母对他们的爱护、盼望和期许,也不要损伤了家族的声誉。这种告诫的方式,到今天中国人的家庭,都还是父母叮嘱子女的常用词句。这些仪礼的基本,也就是透过亲子之间生理性的延续,提醒他们亲子感情的成份,延伸为对社会的责任,既有此刻的参与,也有未来的延伸。到了老年,身体衰...
· 为什么中国人总要认祖归宗【下篇】
在地下世界得到永远的安息,是众人的愿望。战国到汉代,《楚辞》中的《大招》和“招魂”两篇,都是以叫魂的方式,告诉死者东、南、西、北,四方,都不能去,那些地方都有各种吞食灵魂的精怪和异物。呼召灵魂回到家乡,在那里有替他们安置的亭台楼阁、有佳肴美酒,还有侍女仆役,使他们生活舒适自在。如此方式的劝说,正是说明了中国人对死后世界,看做是人间永远的延长,一个永不再进行的停格。佛教传入中国前后,中国本身的生死观念,已经有些改变,“太平经”代表的前道教宗教思想,已经具有平生功过,难逃裁判的观念。一个人的行为,即使生前可以逃过官府的裁判,但是死后,却逃不开神界和阴间的裁判,对生前的善恶行为,有所报应。东汉晚年,显然佛教已经进入中国,在佛教经典中,并不十分强调的死后裁判,却是引发了中国人对死后必须面对裁判的信仰。巴蜀地区的天师道,无论承袭太平经传统,还是接受佛教影响,认为死者要对生前的行为负责,死后的惩罚,比...
· 武经总要
内容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共四十三卷,计2869页。前集二十二卷将军事制度、军事组织、选将用兵、阵法、山川地理等军事理论和规则;后集二十一卷前半部分介绍古今战例,后半部分介绍阴阳占卜。后集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评价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代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版本明弘治、正德年间据南宋绍定本重刻本。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李赞刻本。明金陵书林唐福春刻本。《四库全书》本。《兵书集成》影印明唐福春刻本。^《武经总要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