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宗祠文化,对根的守望!

2017-11-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87
转发:0
评论:0
宗祠文化,对根的守望!,     在南方,人们的出生地也叫“摇篮血迹”。意思是说,婴儿刚落地,身上还带着
 
 

 

 

 

在南方,人们的出生地也叫“摇篮血迹”。意思是说,婴儿刚落地,身上还带着母体的血迹。故乡就是游子的母亲,那“血迹”一生一世永不会褪色。而故乡那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宗祠则寄托着游子的思念,是游子对根的一种认同。

 

人们对宗祠的重视,加之地方政府部门对宗祠文化给予的保护,使得宗祠文化有了良性的延续。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宗祠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凝结着无数族人的深深眷恋。同时,祠堂里的牌匾、陈设、族谱、对联、修祠碑记等,也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有些地方,宗祠则成了民俗文物的集中地,族人把淘汰了的农具、生活用品等放到宗祠里,整座宗祠仿佛成了小型的博物馆。平时,族人在宗祠叙叙家常,一派祥和气象。到了祭祖等特殊日子,宗祠成了会议室、宴会厅,族人到场,先拜祖宗,又拜族长,再拜长辈,烛影摇红,既喜庆又庄严。旧时,族内的纠纷、族规的制定等一切大小事务皆在宗祠处理;有的宗祠内开设学堂,请私塾老师来为宗族内的子弟们讲授知识。更值得一提是,宗族的一些家训,起着规范族人行为的作用。宗祠文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优秀传统。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修建宗祠是为团结本族,联络族人感情,同时也向外人展示本族荣誉,是一种凝聚力的需要。近年来,泉州宗祠文化复兴,每年清明、春节等节日,海内外宗亲无论家在何处、身居何职,纷纷回来祭祖,在宗祠前一解乡愁,宗祠成了各大家族宗亲云集之地,宗祠成了人们的精神依托。那炷清香,那一叩首,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如今,宗祠在联系海内外宗亲的情感、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慎终追远,宗祠是情感纽带,寄托人们对故土的眷念……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座建筑的大观园。明清时期,泉州很多民众去世界各地谋生发展,由于长期在外的原因,他们以家族作为对故乡思念的一种依托,同时也因为经济条件支持,修建宗祠之风在当时极为兴盛,宗祠在建造和布局上亦属上乘。人丁兴旺、财力雄厚的宗族更是把宗祠修缮得富丽堂皇。千百年来,泉州宗祠浓缩了闽南建筑的精髓,飞檐翘脊,出砖入石,雕梁画栋,红瓦大坡屋顶,尽显闽南古建筑的恢宏气势。那一抹闽南红,在泉州游子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现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历尽沧桑的古老祠堂,和其他文物遗迹一样,在新时代里有了新的功能。一些宗祠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保留下来,而宗祠这一私有空间,也由原来的私密走向了开放,成为供游客们参观的旅游景点。无论是家庙,还是景点,宗祠都赋予人们对文化和历史的记忆。

 

人们守护宗祠,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物,更是守望着故乡,守望着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韩氏宗祠重焕昔日风采延续对“根”的守望
干净整洁的街道、风景优美的休闲公园......走进石龙坑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村民之间乡情依旧,历史建筑古韵犹存。经过大半年的修缮,具有百年历史的韩氏宗祠重焕昔日风采,续写着历史的故事,延续对“根”的守望。推开厚重的大门,环顾修缮后的韩氏宗祠,今年84岁高龄的石龙坑村民韩伯感慨万分,过去和小伙伴在宗祠内游玩、读书认字、商议村中大小事务等一幕幕景象浮现眼前。留住乡愁韩氏后人自发捐款重建宗祠韩氏宗祠位于石龙坑村,据史料记载,太始祖石屏公于元末明初由古霸率家人始迁东莞大岭山大塘村,始祖衷复公后携第六子成庵举家迁至我镇石龙坑建居,石龙坑韩氏由此繁衍生息。“韩氏宗祠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儿时,我经常和伙伴们到宗祠内玩耍。解放后,韩氏宗祠还被用作学校,我以前就是在这里读书认字。”韩伯告诉笔者,韩氏宗祠是石龙坑小学的前身。直到1985年,石龙坑村民、韩氏宗亲会、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捐资,在韩氏宗祠前兴建石...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守望民间
左上图:剪纸艺术大师高金爱:要是有个徒弟该多好!右上图:很多珍贵的木偶和魏天财的年龄差不多,可惜大都已经流失了……下图:人山人海看社火的场面,如今在城市已很难见到了“守”不是保守,而是守护;“望”不是绝望,而是希望。有物存在,自然就有希望,当有物难守或无物可守时,才会绝望。在这次陕西民俗采访中,记者深刻地体会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上篇:现状“人亡艺绝”的残酷采访出发前,省文化厅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渭北某县有一位老艺人,虽然身为农民,但却身怀皮影雕刻的绝技。德国柏林大学准备邀请他去讲学,有关部门已将老艺人的资料全部寄过去了。很快,德方派了拍摄组赶到陕西,准备给老人拍摄一些生活的画面。可是拍摄组还没来得及给老人通个电话,老人已悄然离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其实,这样的遗憾已不是第一次。在记者到达采访的第一站安塞(中国著名的剪纸之乡)时,县文化局负责人遗憾地说,你们来的可真不巧。去年12月...
· “非遗”的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守望
如何建立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机制,建构相应的规则体系和理念基石,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实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日前,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中国和德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泰国的100余名知名专家与会,旨在交流各国学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表达社会各界对文化多样性问题的普遍关注,从而为推进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思想资料。与会代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内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文化多样性与知识产权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的勾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同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中,也存在着国家间、族群间、个人间的利益纷争。这些都迫切需要科学完整的法律机制来调整、规范。...
· 最后的守望者
最后的守望者毕竟像个秋天了,几场来之恨晚的秋雨,终于使燠热已近仲秋的日子里退却了。混浊的天空也渐渐清朗起来了;秋天的爽朗浸透四野,草也碧绿,风也清凉。二千年开端的第一个夏季,竟是如此酷热难耐,百年不遇之大旱,使本已喧嚣的东方热土凭添了许多愤懑与烦躁。喝着混浊定量的自来水,伏案月余,笔端总时不时地蹭出几道炫灼的火星,但毕竟是一部以研究姓氏文化为主题的书籍,它的氛围似乎不可以承受太多的沉重。遵照几位长者的意愿,终还是割舍了“远逝的尊严”等几篇浮躁而又不太合时宜的文章,几经研讨,第二部《丛氏源谭》终于定稿付印了。如果说,第一部《丛氏源谭》是一块未经烧制的土坯的话,那么作为编著者,我可以说第二部《丛氏源谭》则是一块经过加工而成的砖了。虽然它没有瓷器那光亮的表皮。九六年之始,本意之初是续修《丛氏宗谱》。可是写着写着,98年竟出版了一部以家乘为主、宗谱次之的研究姓氏文化起源《丛氏源谭》。而两年后的这部...
· 清泉麦公祠——家族的守望
▲精致的木结构。▲祠堂内木雕。▲清泉麦公祠屏门。天井与廊庑。胡笑兰文/图清泉麦公祠,就伫立在公明马山头村前。它始建于清代,重修于1948年和2000年,曾经是私塾,是深圳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跨越了几个世纪,这座古老的祠堂毫无破落之感,漫长的岁月并未让它显得沧桑。祠堂占地180平方米,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岭南建筑中特有的人字封火山墙,两面坡给人以一种安全感。前堂博古脊,中堂、后堂船形脊,硬山顶也不会单调。青瓦面,绿琉璃瓦当、滴水。檐下有彩绘,木雕封檐板一路花卉蔓延,似个小家碧玉,沉静而又不失淡雅。博古脊显得大气。平脊身中间以灰雕为主,脊两端以砖砌成几何图案,夔龙纹饰的屋脊,类似于博古纹。所谓博古,《辞海》上有解释:“图绘古器物形状的中国画,或以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如博古画、博古瓶等。”清水砖墙,石墙基、墙角。前堂明间红砂石墙体,凹斗式门,塾台上立红砂石橹柱,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