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家风”的意义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尽显民族英雄气节,“忠”为岳、文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中国,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这也是众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之一。对于有着敦厚家风的家庭和家族,众多人都是顶礼膜拜,心仪向往的,甚至渴望进入那样的家族,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显赫和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
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
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从前的人极重“家风”。四合院的门扇上多半刻着联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为善最乐,读书便佳”……总之,不求闻达富贵,只求子弟读书明理、做个正人君子,这是老百姓普遍追求的家风——“家风”又叫“门风”,我曾想当然地认为,门风就是指刻在门板上的家风。
读过宋人的两句诗:“近来渐觉家风好,儿读书声女织声。”看来中国人对耕读家风的追求是由来已久的。正因如此,古人很少讨论“家风是什么”,只称赞某人“有家风”、“能守家风”、“大振家风”、“不坠家风”,有时则批评某人“有玷家风”、“败坏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传承的风尚及价值取向,耕读修身只是一个方面,其他如政治立场、社会担当、道德追求、持家习尚,也都可以成为一个家族的突出风貌。
譬如北宋学者司马光学问很大、官儿当得不小,但做人十分低调,生活极其俭朴。作为宰相一级的高官,他自云“某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他曾写过一篇《训俭示康》,就节俭家风对儿子司马康进行。其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两句,脍炙人口、千载流传,成为我们民族的座右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