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晚清士大夫与传教士对进化论的不同回应

2017-06-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7
转发:0
评论:0
晚清士大夫与传教士对进化论的不同回应,早在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名字和西方自然进化论的观点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

  早在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名字和西方自然进化论的观点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但这种介绍还是零星和不全面的。甲午战争之后,严复系统译介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名之为《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等词语,刺激了爱国者和维新派的神经,敲响了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警钟。赫胥黎、斯宾塞的进化思想译介到中国后,带来了对传统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的冲击,加剧了伦理道德体系领域的论争,其中传教士和士大夫对这一思想的不同解读和回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进化论思想在晚清的引介、传播和接受情况。

  严复译介斯宾塞学说旨在“新民德”。他认为斯宾塞把进化思想从生物学领域推到“农、商、工、兵、语言、文学之间”,也就是从生物学领域推广到社会生活当中,揭示了人类社会进化的“公例”。这一公例就是,“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盖生民之大要有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现代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为高下。”(《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民力已荼,民智已卑,民德已薄”,不足以自立,难怪屡战屡败。在严复看来,挽救中国危亡的办法就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康有为提出了“德贵日新”的思想,即时代不断变迁,道德亦应随时而变,以符合时代要求。梁启超在《释“革”》等文章中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谭嗣同在《仁学》中激烈挑战传统道德,主张打破儒家的“三纲五常”,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概括而言,晚清士大夫的道德重建主张与当时救国救民的社会诉求紧密联系,呈现出民族主义特点。

  一些维新人士还吸收了斯宾塞社会进化论中竞争是社会进化的动力、应尊重个利的自由竞争等思想,借进化论批判传统儒教以及个人不自由、国家间竞争失败的晚清社会现实。薛福成批评了正统儒家义利观的偏弊,主张引进西方工商兴利致富之术,称“人人之私利既见……通国之公利寓焉”(《薛福成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梁启超针对中国传统以“利己”为恶德的观念,宣传利己之德对社会进步和个体自立的重要意义:“天下之道德法律,未有不自利己而立者也……对于他族而倡爱国保种之义,则利己而已,而国民之所以能进步繁荣者赖是焉。”(《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页)严复还大力提倡西方“开明自营”的合理功利主义思想,认为:“大抵东西古人之说,皆以功利为与道义相反,若薰莸之必不可同器。而今人则谓生学之理,舍自营无以为存……开明自营,于道义必不背也。”斯宾塞对个人主义、个利、个体竞争的辩护被晚清维新人士吸收利用,使得传统价值观念中义利对立的思想逐渐被消解。

  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可以看出他深知进化论是一种纯自然淘汰论,若以此分析人类历史与社会进化,不利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并且,中国人并不完全认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法则,尤其是在国族与国族之间的关系方面。以严复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阶层深知中国处于落后的半殖民地位,国族与国族之间的法则已经掌握在强者之手,但中国能从社会进化论的逻辑中看到变弱为强的希望。严复译介的《天演论》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人对社会进化论的选择性利用的态度和回应,表现了开明士大夫阶层在晚清社会现实面前的处境、立场和选择,这其中被动中夹杂着主动,绝望中抱有希望。

  严复译介天演论为的是敲响警钟、救国强民,但社会进化论中所蕴含的宣扬个人主义和殖民侵略主义倾向在当时也引起一些人的质疑。1905年《万国公报》发表一篇《道德与哲学》文章,虽未署名,但从全文的立场推断作者应为教会人士。该文批判了斯宾塞、达尔文学说,“顾沿斯宾塞达尔文之说,其于上帝也,则曰不可思议,其于人事也,则曰万物竞争优胜劣败,以前之说去吾人畏敬忌惮之心,以后之说长吾人嗜欲攻取之念,而平和与慈善之世界一变而为杀戮战厮,强凌弱,众暴寡之世界而不可收拾,未始非斯达二氏之说为之厉矣。”该文将斯宾塞、达尔文之说泛指为哲学,视为基督教的大敌和社会衰败、青年受惑的根源。“中国之于西方教化根底未深,而哲学之横流已忽焉行入东方,学子骤闻其义,足以涤荡神经,爽利耳目,而非旧道德家言之陈腐可厌或束缚不堪也,遂无不为之心醉,而掷弃所谓道德者,以为将来必能以哲学代宗教之位。”

  在华传教士指出,斯宾塞进化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去道德的社会自然法则,必须以宗教道德填补进化论产生的道德危机。传教士林乐知译介的《人学》等书,便是试图以基督教信仰代替进化观作为主导社会的观念,反对盛行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不同于原书作者李约各,林乐知的译介不在纠正社会上“人学之否极”,也不是为反对强权帝国主义,而回应的是“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对道德风气的影响和对宣教的阻碍。在华传教士宣扬基督教道德,特别以基督教的爱人如己观反对社会进化论对个体的独尊。他们尽管赞同社会进化论中道德也是进化的,但不同意这种进化是以个利、自由竞争为途径的,主张爱己及人,和谐相处,反对以独而主张以群(人类)为量尺。这些观点与严复等人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严复等人强调救国保种,所谓“新民德”属于民族内团结、一致对外的德;而传教士以宗教道德来劝诫华人接受世界大同的道德观。在华传教士选择“爱人如己”观为基督教思想的核心和代表,与斯宾塞的优胜劣败观针锋相对:“则优胜劣败之说,信不足为社会进化之本,而必在爱人如己矣。”“故管钥人之社会者,固爱人如己之理,非优胜劣败之理也”(林乐知、范袆:《人学》,广学会1910年版)。虽然以林乐知为代表的传教士洞察了华人的救国需求,尽量向救国议题靠拢,在译介中加入自己的救国强国建议,努力淡化中西对立,但是这些思想不能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民族危亡难题。因此,《人学》等反进化论著作的译介也无法取得像在西方和日本那样多次翻印、洛阳纸贵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本文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晚清士大夫与传教士对进化论的不同回应
早在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名字和西方自然进化论的观点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但这种介绍还是零星和不全面的。甲午战争之后,严复系统译介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名之为《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等词语,刺激了爱国者和维新派的神经,敲响了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警钟。赫胥黎、斯宾塞的进化思想译介到中国后,带来了对传统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的冲击,加剧了伦理道德体系领域的论争,其中传教士和士大夫对这一思想的不同解读和回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进化论思想在晚清的引介、传播和接受情况。严复译介斯宾塞学说旨在“新民德”。他认为斯宾塞把进化思想从生物学领域推到“农、商、工、兵、语言、文学之间”,也就是从生物学领域推广到社会生活当中,揭示了人类社会进化的“公例”。这一公例就是,“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盖生民之大要有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有何来往?
利玛窦是来华耶稣会传教土最著名者,他生前不但为中国的士大夫所倾倒,而且闻名于日本、朝鲜等国家。利玛窦于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马知拉达城,20岁时进入耶稣会所办的罗马学院。1578年他应耶稣会总会长之召,到印度果阿入沙勿略所创办的修道院攻读神学,1582年到达澳门学习中文,作前往中国内地传教的准备。1583年9月他与罗明坚到达肇庆。利玛窦为了实行中国化,把自己装扮成中国人,采用中国姓名,还把“泰西”二字倒过来作为自己的字。他最初仿效中国僧人,剃发剃须,穿和尚服。后来在士大夫瞿太素的劝告下改穿儒服,因为中国僧人并不像日本僧人那样受到尊重。利玛窦意识到,在中国,儒学为士大夫安身立命之本,若要使天主教盛传中国,首先要使天主教教义和孔孟儒学融合在一起,符合士大夫的心理。于是利玛窦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熟读四书五经,与人交谈常引经据典,被称为“西儒”。他最早的著作《天主实义》(原名《天学实义》)...
· 讲历史——荀子对礼的理解与孔孟不同
荀子晚于孟子,而且他很自觉地突显自己和孟子之间的差异。虽然都属于儒家,两个人继承、发展的理念方向很不一样。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去世,活跃于春秋后期。延续西周封建王官学的传统,孔子特别强调礼的重要性,而且明确地将礼和法看作既相关又对立的两股力量。《论语·为政》说:“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法(使用刑罚)只能让人民因害怕而避免犯罪,然而其心中没有羞耻感,也就没有自发的克己行为。相对地,以礼进行规范,人会发自内心遵从正当的行为法则。显然,礼比法更接近人的根本,礼比法更重要。法是外在的威胁和强迫手段,这种纪律和规定背后隐含着让人害怕的惩罚。孔子没有否定这种手段的正当性,甚至认为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这毕竟是次要的手段,礼才是首要手段。依照孔子的看法,礼是一种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合宜人际行为。礼的特殊之处就在内外的交融,内在情感...
· 进化论
进化论的诞生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前,西方社会普遍都接受创造论,相信上帝创造世界、并一次就创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时上帝也赋予每种生物各自的角色,而每个物种的设计都非常完美,所以物种是永恒固定不变的。达尔文并不是最先提出演化观念的人。在达尔文之前,有一些学者已具有进化思想,包括他的祖父伊拉斯谟斯·达尔文。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在1809年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理论,即通常所称的拉马克学说。书中提出了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两个法则,并认为这既是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又是适应环境的过程。但长久以来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证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特征可遗传”的假说,然而近来有研究表明,过往的生存经历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修饰遗传基因,从而影响后代的神经系统。1831年12月达尔文参加了海军舰艇小猎犬号前往南美洲从事自然调查研究工作,“天择”的概念逐渐在达尔文五年的考察过程中形成。在他的航行中,达尔文观...
· 中西价值观的对比与中国价值观对经济全球化的回应
李树尔我们的社会是由个人、家庭、族群、阶层、阶级、各种团体……所组成的。人的社会活动是以人的生存为中心而展开的。创造不断完善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是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中华文明的古训“政在养民”(《尚书·大禹漠》)所揭示的道理就在于斯。人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是相互依赖的,必然要发生多层面的关系。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及存在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了大规模的、多层面的结构性社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