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生存境遇:诸子学起源的重要因素

2017-06-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7
转发:0
评论:0
生存境遇:诸子学起源的重要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是继周代王官学之后的主要学术文化形态。从先秦时期的《庄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是继周代王官学之后的主要学术文化形态。从先秦时期的《庄子·天下》篇,到汉代的《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再到近代的章太炎、胡适的论述,无不在对先秦诸子的起源进行总结与反思。大致来说,影响比较大的诸子起源说主要有“诸子出于王官说”以及否定此说这两种。肯定说法以《汉志》为代表,否定说法以胡适为代表。

  《汉志》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此之所谓“诸子出于王官说”。近代以来,学者们始疑《汉志》的说法。胡适认为“诸子出自王官说”“皆属汉儒附会揣测之辞,其言全无凭据”,“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与王官无涉”。胡适还指责章太炎维护传统说法,“今之治诸子学者,自章太炎先生以下,皆主九流出于王官之说。”(《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古史辨》第四册)但事实上,胡适误读了章太炎。章太炎并非完全赞同“诸子出于王官说”,而是有自己的见解:“《艺文志》称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余谓此语仅及其半。法家有两派:一派以法为主,商鞅是也;一派以术为主,申不害、慎到是也。惟韩非兼善两者,而亦偏重于术。出于理官者,任法一派则然,而非所可语于任术一流。”

  在诸子学起源问题上,如果我们把视野转换到春秋战国时期,以诸子的生存境遇与学术旨趣为线索,通过仔细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先秦诸子的起源既来自对古代文化共同体的继承,又来自现实生存境遇的需要。

  《汉书·艺文志》来源于刘歆的《七略》。《七略》除《辑略》外,其他“六略”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颜师古注:“六艺,《六经》也。”《六艺略》除著录“六经”,还著录了“《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著录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共十个学派,189位诸子及其著作。从《汉志》的分类看,《六艺略》与《诸子略》中都有儒家文献。但如果我们把《六艺略》与《诸子略》视为一级目录,《诸子略》中的儒、墨、道、法、名、阴阳等诸子学就是二级目录。《汉志》载:“(诸子)今异家者各报所长……亦六经之支与流裔。”可见,“六艺”与“诸子学”的地位有主次之分,六艺是主流,诸子学是分支与流裔。由于儒家传承六经的特殊贡献,实际上,儒家与其他诸子相比,其在学术旨趣、贡献及地位均高于其他诸子。

  《汉志》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周礼·地官·司徒》:“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教官之属。”儒家的使命与周代司徒的职责相似,皆以助人君、明教化为任。“六经”作为古代文化共同体的结晶,正是儒家传承古代文化的最好资源,“游文于六经之际”,正是儒家的特质。《汉志》首先以“六经”为儒家标识,“六经”作为古代王官之学的集合体,为诸子学共有之文化资源,但在诸子学派中,只有儒家完整传承了“六经”,这就使儒家在一开始,就占据了独特的文化优势。

  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易,作春秋,对王官之学进行了整理,并寄予新的人文精神,对古代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价值转换。以往的文化为贵族专享,孔子之后,文化则为全民共有之资源,一个人,无论出身、贫贱,只要努力,均可以享有文化带给人的尊贵及价值。因此,儒家与古代王官的联系最密切,但又因为孔子对六经的整理,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培育尽可能多的君子,以建立礼义社会,所以,儒家亦关注现实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汉志》在论述“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同时,也没有忽视诸子的生存境域与时代背景,其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可见,“诸子出于王官说”只是后人对《汉志》部分说法的总结。《汉志》诸子学起源论本身包含两方面,一是诸子的古代学术资源,二是现实的生存境域。而这两个方面又可以追溯至《庄子》与《淮南子》。

  《庄子·天下》篇认为古代道术分裂前是完整如一,其表现形式是《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共同体。共同体解体之后,“六艺”散落民间,成为诸子百家共有的文化资源。儒家作为最早出现的学派,秉承了古代文化共同体的主体——“六艺”,“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其他诸子则继承了“六艺”流裔。

  《淮南子·要略》篇论古代学术的兴起多从时代需要处着眼,对禹、周公、管仲、晏子、申不害、商鞅思想的发生皆从现实需要寻找原因。但在论及儒家时,却与其他诸子不同。其曰:“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儒家产生在有着浓郁礼乐文化积淀的鲁国,受古代文化共同体(王官之学)的影响最深。可见,《淮南子·要略》篇同样认为,古代文化对儒家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其他诸子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庄子·天下》《淮南子·要略》,还是《汉书·艺文志》,对诸子起源的论述都不是单一原因,既有来自古代学术共同体的继承,又有现实境遇的需要。相比而言,《庄子·天下》篇更强调诸子对古代学术共同体的继承,《淮南子·要略》重点论述了现实生存境遇的需要,而《汉书·艺文志》则先分述诸子对王官之学的继承,又论及了现实需要。但三篇文献在儒家起源问题上,都认为儒家在传承古代文化共同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因为儒家对古代文化共同体“一以贯之”的传承,才使得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脉相承。

  近代以来把孔子等同于诸子,以及把儒学与其他诸子学拉平的种种努力,均没有考虑到儒家在先秦诸子起源中的独特性地位。因此,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误解也就难以避免。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从学术源头上把儒家等各家学派的起源及思想讲清楚,是当代学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生存境遇:诸子学起源的重要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是继周代王官学之后的主要学术文化形态。从先秦时期的《庄子·天下》篇,到汉代的《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再到近代的章太炎、胡适的论述,无不在对先秦诸子的起源进行总结与反思。大致来说,影响比较大的诸子起源说主要有“诸子出于王官说”以及否定此说这两种。肯定说法以《汉志》为代表,否定说法以胡适为代表。《汉志》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此之所谓“诸子出于王官说”。近代以来,学者们始疑《汉志》的说法。胡适认为“诸子出自王官说”“皆属汉儒附会揣测之辞,其言全无凭据”,“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
· 述评《老子》的生存哲学阐释
《老子》一书,言简意深,文约旨远。自古以来,阐释者极多,阐释角度也有别。有把《老子》看作“治国之术”者,有把其当作“养生之方”者,亦有把它视为“精神玄学”者。那么,《老子》的思想宗旨究竟为何?近读王英杰所著《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一书,感受颇多,遂作述评如下。主旨明确,论证严谨。该书“导言”部分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老子》的文本材料、老子思想的内部结构等方面论证指出了老子哲学对人的生存问题的深切关注。作者认为,老子建立以“道”、“德”为核心范畴、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为了从根本上解救当时之世所出现的生存危机,其思想意旨在于“救人”、“救物”,以便重整社会秩序[注:社会秩序正文表示社会有序状态或动态平衡的社会学范畴。中外思想家很早就注意社会秩序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治”,]和人生价值。作者抓住了生存这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具有极大的理论阐释空间和阐释的开放性。生存...
· 细说历史——战国诸子之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面对动荡不定的时局形式,战国时人针对所遭遇的种种社会和人生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反思,形成了各种思想流派,史称“诸子之学”。先秦诸子之学,出现于春秋晚期,而大盛于战国。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围绕着当时社会的核心议题展开辩论,他们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各种观点激烈交锋,史称“百家争鸣”。由此,“诸子百家”之学“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汉书·艺文志》),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战国诸子之学的兴起,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是当时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诸子之学兴起,与古代知识系统的生产机制与传播机制的变化有着密切关联。西周春秋时期,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通常都被官府所垄断,由周天子所控制的“王官之学”是社会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史称“学在官府”。王官之学的主体,是以“六经”(《易》、《诗》、《书》、《礼》、《...
· 刘向的学术观点提倡诸子学说
提倡诸子学说刘向、刘歆父子是在儒学作为经学而之后,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并强调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改善儒学的重要人物。在对《管子》、《晏子》、《韩非子》、《列子》、《邓析》、《关尹子》、《子华子》以及《战国策》等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认为它们皆有符合儒家经义的地方。例如刘向著作,刘向说:《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①荀卿之书,其陈王道甚易行,其书比于传记,可以为法②。至于道家,刘向则认为(道家)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兢,合于六经③。除此之外,还在《说苑》、《新序》中直接采用并假借诸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见解,实际上这也是对诸子学的一种肯定。刘向、刘歆父子在当时经学独尊的情况下,大力倡导研究诸子之学,对削弱官方学术思想的统治、解放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早年的《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中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深受神秘思...
· 李宗桂 ·〖诸子礼学的取向和指归〗
先秦诸子的礼学思想,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对于诸子礼学的研究,涉及到诸多史料辨析和观点论争的问题,难度甚大。特别重要的是,对于先秦诸子礼学思想的研究,关系到如何看待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问题,关系到如何看待秦汉到清末两千年封建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问题,以及礼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礼”产生于上古时期。原初形态的礼治,形成并完善于西周。礼学,则渊源于孔子,光大于儒学,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既是礼治崩解的时期,又是诸子礼学出现并力图重建礼治的时期。不过,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要建构的礼治社会,并不都是一般人所误解的西周社会。诚然,孔子要复兴的礼,是周礼;其要重建的社会,是以西周为理想的社会。但是,作为“圣之时者”的孔子,如果有统治者真正能够用他,他也未必就是全盘“周化”的实践者。道理很简单,因革损益的思想,在孔子观念中还是很牢固的。何况孔子的礼学思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