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古代公车:轻车简从可能丢官 宋朝以后流行坐轿

2017-06-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5
转发:0
评论:0
古代公车:轻车简从可能丢官宋朝以后流行坐轿,东汉双辕车辽代驼车唐代皇家御用“公车”南北朝时期贵族喜欢的豪华牛车公车,《现

东汉双辕车

辽代驼车

唐代皇家御用“公车”

南北朝时期贵族喜欢的豪华牛车

  公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解释为“属于公家的车”。这个解释虽然不够全面和准确,但确实从起源上和用途上定义了“公车”一词。作为政府公用的车,至少在我国汉代就出现了。此后,公车使用制度日渐发展完备,不同级别的官员,在公车使用上也有严格的区别。围绕公车,发生过许许多多值得说道的故事。

  古代公车故事

  公车规制与官员级别挂钩

  轻车简从不一定受表扬,反而可能丢官

  古代把车叫舆,历代有《舆服志》,顾名思义,就是记录车驾制度和服饰制度的书。《舆服志》中,对公车的规制有详细的记载。总体来看,就是公车的规格和乘坐人的级别挂钩,一旦违反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例如,汉景帝时,朝廷制定了详细的车辆(指马车)使用规定,其中要求不同等级的官员使用不同规格的车辆,还要求商贾一律不得乘马车。如何通过乘坐的车来判断官员的级别?一是看驾车的马匹数量,二是看车幡的颜色。车幡,指车辆两侧用来遮挡尘土的帘子,官员按照级别,俸禄在600石以上的,可以将左幡漆成红色。俸禄在2000石以上,可以把两幡都漆成红色。因此,“朱幡”和“朱轮”,也就成了高官的代名词。

  按照规定,低级的官员不能乘坐高级的车子。同时,高级的官员也不能乘坐低级的车子,更不能在正式场合不按规定乘车。史料记载,有一次,汉宣帝祭祀汉惠帝,不巧这天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韦玄成等几位前来陪祀的列侯,就弃车骑马赶来了。事情传出去后,韦玄成等人被弹劾,削去了侯爵。韦玄成对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去世前还叮嘱子孙千万不要在坐车这种事情上犯错误。

  汉哀帝时,豫州刺史鲍宣也因为没坐对车而被免职。按照汉代的规定,刺史应该乘坐四匹马驾驶的车,并且要配备车盖装饰。但鲍宣在巡视时,轻车简从,只用一匹马拉车,并且车上也没有规定的装饰。事发后,鲍宣因为违制被罢官。

  宋朝以后流行坐轿子

  规定武官不准坐轿子,禁令形同虚设

  东晋时期,国都位于江南,而南方的马又比较少,轿子开始流行,成为“公车”的重要形式。当时,上自天子、王公,下至官员、百姓,都可以乘马,但轿子却是给宰相、大臣等地位尊贵的人的特别恩赐。到了北宋时期,百官办公往往乘马,轿子是给重臣老病者的特供。宋室南渡后,百官普遍乘轿。此后历朝历代,轿子一直是“公车”的主要形式。

  不同等级的轿子,区别主要体现在轿夫的数量和轿子的颜色。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种特供,文官比武官更有资格享受轿子。例如,明朝初年出台规定:三品以上的文官准许乘坐轿子,三品以下的官员只准骑马;勋戚、武官不管老少都不得乘轿;违制乘轿、擅用八抬大轿的,要受到严厉惩处。

  惩处有多严厉?一次,一位四品官员离开京城办案,偷偷坐了轿子。谁知恰被朱元璋派出的耳目逮到。朱元璋毫不含糊地把那位超标用“车”的官员处死。自此,满朝文武官员再也没有人敢超标用“车”了。不过,虽然明令禁止,但到了明中叶以后,律令松弛,百官不分大小纷纷坐上了轿子。甚至连举人、监生、秀才都坐起了轿子。

  清朝伊始,鉴于公车使用的混乱情况,政府另行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例如,满族京官不分文武一律乘马,不许坐轿。但在特殊情况下,即同时符合“一品”“文官”和“年老疾病不能乘马”三个条件,经过特许才能坐轿。再如,汉族文官可以乘轿子,三品以上京官可以坐四抬大轿,出京则可以坐八抬大轿;四品以下可坐二抬轿子,出京可以坐四抬轿子。

  虽然上有规定,但贪图轿子舒服、有面子,很多官员违反规定。乾隆的亲信福康安,身为武将,打仗督阵都要坐着轿子,还用了36名轿夫,轮岗抬轿。

  清朝官场浮夸,官员坐轿时私抬级别

  七品芝麻官也敢用“肃静”“回避”牌

  现在的戏曲和古装电视剧中,古代官员坐着轿子出场时,前面会有侍从打伞打扇,还会有人鸣锣开路,并打出“肃静”“回避”的牌子。其实,这种规格不是随便什么官员都能享受。

  清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乘坐绿呢大轿,侍从有杏黄伞一把、青扇两把,旗枪六根,金黄棍两根。四品以下官员,只能坐蓝呢大轿,道府级别可用杏黄伞一把,青扇一把,以及“肃静”“回避”牌各两面。到了州县一级的官,出行时候只许用蓝伞、青扇各一,不能打“肃静”“回避”牌。不过,在清朝晚期,这些规定形同虚设,地方知县出行,仪仗大多违制,好不威风。

  正因为官场风气普遍浮夸,清代官员如能做到轻车简从,不仅不会像汉代那样被撤职,反而会获得好口碑。晚清重臣曾国藩在这方面就是很好的范例。

  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在升为正三品后,按规定轿子应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但为人谨慎的曾国藩,在升为三品官后,没有增加护轿人,也没有把蓝轿换成绿轿。不久后,曾国藩又升为二品,按官制,他的四抬大轿应该换成八抬大轿,但曾国藩还是没有增加抬轿人。曾国藩在任上的功绩人所共睹,但他也因蓝呢轿而遭到别人的恶意攻击和嘲笑。不管怎么说,曾国藩的做法确实给当时的官场某种警示,当时京城三品以上大员出行,有意无意都要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

  古代另类公车

  牛车

  驼车

  救驾有功,牛车跻身豪华公车行列

  牛车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不过,那时候的牛车,主要是用来拉货物,很少拉人,当然更没有资格做公车。所以,有“古之贵者不乘牛车”的说法。到了东汉末年,牛车渐渐风光了起来。究其原因,和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有关。

  《三国志》中记载,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伙同郭汜等人叛乱,占领长安。汉献帝被迫逃亡陕北,一路上狼狈不堪。“天子走陕,北渡河,失辎重,步行,唯皇后贵人从,至大阳,止人家屋中。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车……”后来,汉献帝在杨奉、韩暹等人的拥立下,临时将安邑作为国都,君临天下。由于是特殊时期,汉献帝也顾不上讲究,坐起了牛车。而牛车,也因此被认为救驾有功,档次飙升。

  牛车稳当、舒适,坐着不像马车那么颠簸,渐渐成为达官贵人宠爱的时髦座驾。曹魏以后,贵族出门,往往喜欢以牛车代步。如果穿越到南朝,在南京的马路上见到一辆牛车,那里面坐的说不定就是王导或者谢安。当然,贵族们乘坐的牛车,大都四面遮蔽,想看里面的人可没那么容易。

  驼车

  带套间的加高加大加长版豪车

  除了牛车,在古代一度享有尊贵地位的,还有驼车。

  史书记载,辽代的皇帝皇后出行,喜欢乘坐驼车,皇帝嫁女儿,也会给女婿家赏赐驼车。如今,在吉林、内蒙古等地的辽代墓葬中,能看到大量壁画上的驼车。从图画看,驼车像是高轮平板大车,车厢稳稳地架在平板上。与一般车不同的是,驼车有两间车厢,前面一间是平顶,两侧挂有毡帘。后面一间是歇山顶,顶棚正脊两侧还有装饰。

  在许多古代画家的作品中,也有驼车的形象。比如,宋代的《文姬归汉图》,就有驼车。明代的江南画家仇英,画有一幅《明妃出塞图》,图画中的王昭君,就坐在一辆豪华的驼车里。从画面上看,这辆驼车也有两个套间,前面一间的前、左、右三侧都挂有帷幔,帷幔上部有流苏装饰,帷幔可以挂起来,方便车里的人观看外面及上下车。后面一间和前面是连通的,但车厢的左、右、后三面都被遮盖得严严实实,只要放下帷幔,里面就像是一间黑乎乎的卧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公车:轻车简从可能丢官宋朝以后流行坐轿
东汉双辕车辽代驼车唐代皇家御用“公车”南北朝时期贵族喜欢的豪华牛车公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解释为“属于公家的车”。这个解释虽然不够全面和准确,但确实从起源上和用途上定义了“公车”一词。作为政府公用的车,至少在我国汉代就出现了。此后,公车使用制度日渐发展完备,不同级别的官员,在公车使用上也有严格的区别。围绕公车,发生过许许多多值得说道的故事。古代公车故事公车规制与官员级别挂钩轻车简从不一定受表扬,反而可能丢官古代把车叫舆,历代有《舆服志》,顾名思义,就是记录车驾制度和服饰制度的书。《舆服志》中,对公车的规制有详细的记载。总体来看,就是公车的规格和乘坐人的级别挂钩,一旦违反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例如,汉景帝时,朝廷制定了详细的车辆(指马车)使用规定,其中要求不同等级的官员使用不同规格的车辆,还要求商贾一律不得乘马车。如何通过乘坐的车来判断官员的级别?一是看驾车的马匹数量,二是看车幡的颜色。车...
· 古代公车:轻车简从可能丢官宋朝以后流行坐轿
东汉双辕车辽代驼车唐代皇家御用“公车”南北朝时期贵族喜欢的豪华牛车公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解释为“属于公家的车”。这个解释虽然不够全面和准确,但确实从起源上和用途上定义了“公车”一词。作为政府公用的车,至少在我国汉代就出现了。此后,公车使用制度日渐发展完备,不同级别的官员,在公车使用上也有严格的区别。围绕公车,发生过许许多多值得说道的故事。古代公车故事公车规制与官员级别挂钩轻车简从不一定受表扬,反而可能丢官古代把车叫舆,历代有《舆服志》,顾名思义,就是记录车驾制度和服饰制度的书。《舆服志》中,对公车的规制有详细的记载。总体来看,就是公车的规格和乘坐人的级别挂钩,一旦违反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例如,汉景帝时,朝廷制定了详细的车辆(指马车)使用规定,其中要求不同等级的官员使用不同规格的车辆,还要求商贾一律不得乘马车。如何通过乘坐的车来判断官员的级别?一是看驾车的马匹数量,二是看车幡的颜色。车...
· 公车
另见公车(消歧义)公车上书
· 张居正传——李颐丢官
?对付皇帝的家人,张居正虽不残酷,却也不失有罪必罚的决心,而对于自己的亲人,张居正做起来就远没那么变通、顺手了。1574年,御史李颐巡抚广西,路过湖北江陵时,想到首辅张居正老家在此,就去拜会。李颐做官多年却两袖清风,而且鄙视官场潜规则,但巡抚广西这个差事可是张居正给的,所以去拜访他的家人也是情理之事。可他第一眼看到张府时,脸色瞬时就变了。张府气派非凡,犹如皇宫。本地人都知道,张府原本是辽王府宅,辽王被废后,这座府邸就悄无声息地成了张府,张府在此基础上扩建,尤其是张居正成首辅后,张府一跃而成为江陵第一府。李颐被请进客厅,客厅的摆设让他眼花缭乱,不知道张家来历的人还以为进了千年的黄金世家。李颐直嘀咕,张阁老在京城口口声声不收贿赂,那他这豪华府邸是怎么来的?李颐的火气很容易喷发,想到这里,他就生起气来。气了半个时辰,仍不见有人出来,李颐七窍生烟。站起来要走,一个珠光宝气的老头趾高气扬地走出来,指...
· 宋朝文字介绍中国宋朝时期那种文字最为流行?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又称为明体、明朝体。宋体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但并不成熟,而且宋代崇尚仿书法字体的颜体、柳体、欧体。一直到明代,由于经济因素,占据版面较小的宋体逐渐流行,由于这种字体缺少变化艺术性,被明代文人诟为"匠体字"。宋体字东传至日本,被日本称作明朝体。今天成了汉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