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王阳明曾国藩家书比比:为人切忌一个“傲”字

2017-06-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9
转发:0
评论:0
王阳明曾国藩家书比比:为人切忌一个“傲”字,家书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庭书信的形式,根据家中子弟的具体情

  家书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庭书信的形式,根据家中子弟的具体情况,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育,一方面娓娓道来,亲切温和,一方面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既有理论上的高度,又有亲情上的温度,往往比系统的教育理论更加见效。

  而在中国古代家书方面,王阳明、曾国藩可谓是两座高峰,这两位经历相似,思想亦有交集,但具体而言,又有区别,那么他们的家书又有何异同呢,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来对照一番看看。

  关于科举:不必过于看重 读书做人要紧

  王阳明和曾国藩之所以能史上留名,颇有影响,除了他们个人的努力,其实还是得感谢一项古老的制度:科举制度。他们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博得个人出身。科举制度在他们那个时代而言,还算是一项比较进步的制度。王阳明二十岁时第一次参加乡试,考取举人。二十二岁时考进士,未中,当时的学术大咖,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你这次没中状元,不过你写个状元赋试试看。”王阳明马上一挥而就,震惊当场。又过六年,公元1499年,王阳明考中进士,赐二甲进士第七。

  再看看曾国藩的功名路。曾国藩小时候是个笨小孩,据说记性奇差,相传有天夜读,把一段文章反复读了若干遍,还是记不住, 连躲在暗处的小偷都忍不住了,说:“连我都记住了,怎么你还没记住呢。”这个传说并不靠谱,但是也说明曾同学年少时记忆力不太灵光。虽说曾国藩记忆力不突出,但他在功名路上也算是一帆风顺,一路考取秀才、举人,二十七岁考取进士,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当时比王阳明还早一岁。

  王同学和曾同学对科举的态度又如何呢?王同学很小的时候似乎就有先见之明,当他还是十多岁的小朋友时,就对老师说:“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当年第一次会试不中,王爸爸鼓励他再接再厉,他却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在王阳明的家书里,也表达了这种思想,他的《寄正宪男手墨》这样寄望于儿子,“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这时候的王阳明也是一位爸爸了,当时是1527年,王阳明在率师出征的路上,儿子托付给亲戚,他对于儿子的期望倒不在科举功名上,在信中,王阳明认为,读书考取举人进士,并非他对儿子的期望,只要儿子能够立志向上,他就觉得很高兴了。

  同样,曾国藩对于弟弟和儿子的期待,也不在考试中进士上。在1842年,曾国藩尚为京官,在正月十八他写给弟弟们的信中,认为弟弟们只要能够“发愤自立”,即使没有在科考场上得志,但也能成为他曾大哥的帮手,“虽不得科名,亦是男的大帮手”。老曾甚至举例说老家湘乡有哪些大贤大儒,并无功名,但照样怡然自乐,乡里闻名。既然不以功名为念,那么老曾对于弟弟和子孙的期许是什么呢?在1856年(咸丰六年)写给儿子曾纪鸿的信里这样说:“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说得很清楚,就是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二人的家书一对比,他们对于子弟的要求很明确: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考不考功名倒在其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王阳明曾国藩家书比比:为人切忌一个“傲”字
家书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庭书信的形式,根据家中子弟的具体情况,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育,一方面娓娓道来,亲切温和,一方面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既有理论上的高度,又有亲情上的温度,往往比系统的教育理论更加见效。而在中国古代家书方面,王阳明、曾国藩可谓是两座高峰,这两位经历相似,思想亦有交集,但具体而言,又有区别,那么他们的家书又有何异同呢,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来对照一番看看。关于科举:不必过于看重读书做人要紧王阳明和曾国藩之所以能史上留名,颇有影响,除了他们个人的努力,其实还是得感谢一项古老的制度:科举制度。他们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博得个人出身。科举制度在他们那个时代而言,还算是一项比较进步的制度。王阳明二十岁时第一次参加乡试,考取举人。二十二岁时考进士,未中,当时的学术大咖,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你这次没中状元,不过你写个状元赋试试看。”王阳明马上一挥而就,震惊当场。又过六年...
· 王阳明曾国藩家书比比:为人切忌一个“傲”字
家书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庭书信的形式,根据家中子弟的具体情况,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育,一方面娓娓道来,亲切温和,一方面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既有理论上的高度,又有亲情上的温度,往往比系统的教育理论更加见效。而在中国古代家书方面,王阳明、曾国藩可谓是两座高峰,这两位经历相似,思想亦有交集,但具体而言,又有区别,那么他们的家书又有何异同呢,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来对照一番看看。关于科举:不必过于看重读书做人要紧王阳明和曾国藩之所以能史上留名,颇有影响,除了他们个人的努力,其实还是得感谢一项古老的制度:科举制度。他们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博得个人出身。科举制度在他们那个时代而言,还算是一项比较进步的制度。王阳明二十岁时第一次参加乡试,考取举人。二十二岁时考进士,未中,当时的学术大咖,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你这次没中状元,不过你写个状元赋试试看。”王阳明马上一挥而就,震惊当场。又过六年...
· 王阳明与曾国藩:把字写好,把人做大
在中国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历史上达到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网络配图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王阳明: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王阳明是一代“心学”大师,他在哲学和思想方面的巨大身影,不仅掩盖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功绩,更掩盖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网络配图论书法成就,王阳明堪称大家。明代大家徐渭曾称书圣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是“以人掩其书”。他将心学融入书法,直书胸臆。细看他的书法,犹如风卷云舒,呈现出灵动飞舞的气势。王阳明在写字上是非常勤奋的。据说王阳明成亲后,暂住在岳父的官邸里。官邸内有数箱纸,王阳明每日用这些纸练习书法。翌年十二月,当王阳明启程回余姚时,盛纸的箱子都已经空了,可见其练习书法的刻苦程度。网络图片“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
· 曾国藩传——一个“诚”字而已
?离开保定前,李鸿章风尘仆仆地来见曾国藩。看到曾国藩憔悴不堪的样子,李鸿章泪水险些夺眶而出。曾老师已老,不仅是人老,心也老了。不过一见李鸿章,曾国藩好像年轻了二十岁,话匣子也打开了。“天津教案,你怎么看?”他问李鸿章。李鸿章实话实说:“略有些过了。”曾国藩笑了:“的确是,可你要知道,人强我弱,自己没有强盛起来前,一定要忍辱负重。一受刺激拔刀就上的是莽夫,非智者。”李鸿章恭敬地:“这就是曾公所说的‘打脱牙和血吞’,然后徐图自强。”“还不止!”“哦?”曾国藩沉思了一会,声音提了几度:“你现在到了此地,是外交第一要冲的关键。我今国势消弱,外人虎视眈眈,稍有错误,后果不堪设想。你觉得该如何和洋人打交道呢?”李鸿章谦虚起来,“我特意来向老师请教。”曾国藩把他的谦虚打回原形:“不必废话,我了解你,肯定是有了主张,说说看。”李鸿章脸红了下:“我也没有什么主张,只是有个主意,同他打痞子腔(油腔滑调,深意为...
· 为何曾国藩家书出现最多的字是“勤”与“俭”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其绝大多数子侄后人都有所成就。著名作家唐浩明著有《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一书,从千余封曾氏家书中选取300多封加以评点。曾氏家族从曾国藩的父亲之后到科举制度废除七十余年间,共出秀才、举人、进士、翰林20多人,实行新式教育制度后,其子孙都大学毕业,留学外国。唐浩明总结了曾国藩培植的良好家风,主要包括“孝友、勤俭、读书、睦邻”四方面。网络配图曾国藩家书现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反反复复地要求,儿子们要勤于读书、做文章;女儿和媳妇每个月要给他做一双鞋子,还要把自己做的小菜给他吃,街上买的不能算”。咸丰六年,已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认认真真地给9岁的次子曾纪鸿写了一封信:“凡人多望子弟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他告诫儿子:一个人要勤劳俭朴,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怕劳苦,可以过好日子,也可以过苦日子,这就是君子。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是著名爱国外交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