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古法治水”悠久历史文化 双遗之城走向世界
作者:杨华春
“砍杩槎,放水!”随着主祭官一声令下,杩槎开,岷江水倾泻而出,欢呼声四起……
这一幕,定格于2017年4月2日的世界双遗之城——都江堰市。在清明时节,一年一度的放水节盛大祭祀及旅游活动在这里盛装亮相。在往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今年的放水节融合历史文化元素、国际化元素、市场化元素等进行创新升级,为游客奉献一道别样的旅游文化大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7中国·都江堰放水节开幕式上,两千年前“古法治水”历史文化被深度还原,通过十大语种百家外媒聚焦,让都江堰双遗之城以及这座城市有名的“水文化”大放异彩。
如今,2017中国·都江堰放水节落下帷幕,大力拉动了都江堰旅游。三天假期,该市共接待游客67.58万人次,同比增4.7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1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接待13.88万人次,同比增11%;门票收入735.6万元,同比增10%;乡村游接待游客29.18万人次,同比增长4.3%;全市高品质酒店客房平均出租率72%。“当前,成都正在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正在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都江堰将为此多作贡献!”都江堰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市将以丰富的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以创新的理念引领旅游国际化营销,让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大美自然风光的旅游城市加速走向世界,加速迈向国际旅游名城。
深度还原“古法治水”历史文化
都江堰“水文化”大放异彩
今年的放水节活动在都江堰景区北大门旁的《道解都江堰》现场盛大启幕。在现场,以舞台分幕剧的形式,向观众展示祭祀、砍杩槎、放水、春耕、薅秧、拜水等活动。空前宏大的规模、恢弘的气势,面向全球嘉宾盛情重现中国两千年前“古法治水”历史文化情景。与往年放水节不同的是充分融合了历史文化元素、国际化元素、市场化元素等进行创新升级,丰富的庆典内容大放异彩。
随着清明放水节的启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度成为焦点。据2006年5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文化部于当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名列其中。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清明放水节就像衍生它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绝版……它的不朽魅力成为中国节日上的一个传奇。
“中国的水利文化源远流长,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早在4000多年前,以大禹治水为代表的水利文化史,几乎都与都江堰有关系。都江堰是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成功修建的,而清明放水节更是在直接继承远至4500年前的江神祭祀和江水祭祀形成的。清明放水节提供了丰富的农耕文化社会行为、研究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发展历史十分重要。”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清明放水节活动中的“杩槎截流法”“竹笼卵石堵水法”以及集市贸易活动中大量的川西农业生产传统器具的展示,是我国农耕文化几乎保留了2000年以上的实物例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同时,清明放水节所提供的文化信息是多方面的,它在保留大量古代庙宇祭祀习俗的同时,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崇尚先贤英雄,崇德报恩的优秀品质。今天看来,也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而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文化如水,沁人心脾,以此次放水节为媒,都江堰“水文化”再次大放异彩。
凸显国际元素 十大语种百家外媒聚焦双遗之城
“放水节”始于公元978年,旨在纪念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表达后人感恩之心。“都江堰延续至今两千多年,历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严格的岁修制度。”据介绍,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明节内江灌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道举行隆重的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就叫“开水”。后来,放水仪式演化为灌区人民广泛参与的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