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点燃了怎样的文明之光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 高有鹏
在盘古神话中,我们看到了天地的开辟;在女娲神话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诞生;在伏羲神话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渔猎生产的起始,而且看到了文明的曙光;而在炎帝神农神话中,我们则看到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在更多的文献中,这种发展壮大被具体描绘为农业技术和农业工具的发明创造
创世神话中,炎帝、神农应该是两个神祇,但在后来的流传中逐渐合为一体。炎帝神农的神话时代,是伏羲神话时代之后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火神、太阳神、农神三位一体的神性融合,宣告着中国文明时代进入一个新阶段。
神性力量集团出现 寓意着国家的雏形
炎帝神农神话时代,第一次出现了庞大的神性力量集团。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寓意国家的雏形。史书记载:“炎帝者,太阳也。”《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为火师。可见,当时国家雏形的徽帜,无疑就是太阳,或者称为太阳崇拜。
太阳崇拜自神话时代开端其实就已经存在。盘古神话中日月起源的阐释、女娲神话中的补天和伏羲神话中的“仰则观象于天”,都含有这种崇拜。但只有在炎帝神农时代,作为太阳神身份的炎帝才第一次将这一神职明朗化。这说明在农耕文明的发展中,太阳崇拜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
炎帝成为创世神话中的太阳神,首先可见于炎帝神农氏出世的描述。《水经注》称,其母在游华阳时“感神而生炎帝”。《太平御览》中亦有相关记载。还有文献称:炎帝神农氏……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同时,还将炎帝神农的母亲描述为“有娲氏之女”。这里面就出现了女娲神话的内容。
《国语·晋语四》则说:“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新书·益壤》中则提到了“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的说法。《新书·制不定》还进一步表示:“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炎帝的炎,就是火,暗示着告别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标志着一个新文明的到来。《论衡·祭意》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显然,炎帝最初的神性面目是火神。
那么,他又如何具有农神的属性呢?《国语》 说得比较明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烈山氏即炎帝。从许多上古族群的耕作历史可以看到,火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以此相推,炎帝在使用火的同时对开拓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道理不难理解。
在史籍文献的记载中,火神其实并不仅为炎帝一人。例如,有观点认为“回禄,火神也”,还有典籍称“吴回为祝融”。那么,祝融与炎帝有什么关系吗?有分析提出,祝融当为炎帝的后代。祝融是南方神祇,后来又被列为颛顼之后,这同样是神话融合的产物。其他还有“舜使益掌火”等说法,这都说明火在史前社会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没有火的运用,农耕文明是不可能产生的。
梳理文献可以发现,上古火神系统中实际上融入了太阳神、炎帝、神农、烈山氏、祝融、阏伯与火官、灶神等一批神话人物。炎帝之火,代表了夏季之神的特殊身份。史书记载:“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其色赤,其音征。征,止也。阳度极也。其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各种神话传说的融合,都以信仰为基础。炎帝时代与神农时代融合的基础是农耕信仰,而农耕信仰的基础应该在于农时,故秩序和季节在神话传说中被安排为太阳、火以及保障生命的粮食和医药。这也是神话时代的普遍性解释和讲述方式。
“渔猎”过渡至“农耕” 告别茹毛饮血的蒙昧
炎帝神农开拓了农业,替代伏羲氏时代的渔猎生产方式,在古代文献典籍中记载的材料更多。《帝王世纪》等文献提到“炎帝居姜水以为姓”“人身牛首”,这一方面表明牛图腾的存在,另一方面说明牛在农耕文明中具有重要作用。
炎帝神农时代以农耕构成自己的基本特色。《太平御览》描述,炎帝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天伤之命,著《本草》四卷。神农之名也源自其“始教天下种谷”。《搜神记》记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还有文献记载“神农和药济人”。
神农时代被后人不断提及。例如,《庄子·盗跖》中称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耕而食;《管子·形势解》称“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管子·轻重戊》称“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由此可见,神农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食物的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某种程度上讲,它是自盘古、女娲至伏羲时代的一个总结、一次突破和飞跃,也是黄帝神话时代的必要铺垫。
炎帝也好,神农也好,作为农耕文明的开拓者,其神性的光辉被不断张扬,标志着中国神话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创造峰巅。
有文献说:“神农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果,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新语·道基》说: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
《淮南子·主术训》更是称赞:“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甘雨时降,五谷繁殖”。还有史书进一步称,神农理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万物咸利,故谓之神雨。
可见,炎帝神农的业绩在许多文献中都被描绘成了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在盘古神话中,我们看到了天地的开辟;在女娲神话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诞生;在伏羲神话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渔猎生产的起始,而且看到了文明的曙光;而在炎帝神农神话中,我们则看到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它不仅保障人类的健康发展,标志着告别茹毛饮血的蒙昧阶段,而且使人自身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依靠努力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在更多的文献中,这种发展壮大被具体描绘为农业技术和农业工具的发明创造。
例如,《论衡·感虚》 说:“神农之揉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谷始播种,耕田以为土,凿地以为井。”《论衡·商虫》说:藏种之方……令禾不虫。还有传说描述,“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作陶冶斤斧,为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实”“畴昔神农始作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
《路史》称,神农甄四海,还教之桑麻,以为布帛。《绎史》说:“神农始立地形,甄度四海,远近山川,林薮所至,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三万里。”
总之,神农之神奇在于开辟了农耕时代,教会了人民生产生活。特别是,在工具的制作、种子的保存、历日的制定以及图画水道、甄度四海等一系列劳动创造中,显现出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功勋。
创世神话中,农耕火神不独炎帝,或不仅有此神农,还有稷、叔均、柱等神话人物。《太平御览》说:“稷者,百谷之神也。”从《尚书》《国语》《孟子》《新语》《淮南子》《史记》《汉书》《越绝书》等典籍的记述来看,稷与神农在许多地方是一样的。其不同处在于,炎帝神农生于姜水,活动地点多在南方,而《史记》中明确提到“周后稷”;神农的遗迹分布点,有“谬水”“荆州”“淮阳”“长沙”或“茶陵”“上党羊头山”“河北昭德百谷岭”等处,而后稷“广利天下”,其遗迹分布点有“雍州武功城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绛郡”和山西稷山等。
同时,《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礼记·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山海经·海内经》说:“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由此可见,不论神农、后稷是否有血缘关系,但在创世神话谱系中,二者大致是同时代的。他们之间的关联实质上包含着不同地域文化间的交流,尤其是神话的融合与渗透。从此,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